權力與榮耀(格雷厄姆·格林著長篇小說)

權力與榮耀(格雷厄姆·格林著長篇小說)

《權力與榮耀》是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創作的長篇小說,“宗教四部曲”之一。作品寫出了神聖的愛與卑劣的愛、美與極度的醜的複雜交織,具有深刻的人性內涵。

這部小說榮獲霍桑登文學獎,而且入選二十世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權力與榮耀
  • 外文名稱:the power and the glory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英】格雷厄姆·格林
  • 首版時間:1940年
  • 字數:167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以反教會時期的墨西哥為背景。年輕的警長是狂熱的革命黨和反教權主義者,受命追捕從事秘密宗教活動的天主教神父,決心根除宗教的影響。就在神父即將上船逃離危險前,一個小男孩將他叫去為一個臨死的印第安婦女做祈禱。神父放棄了逃生機會,開始了逃避追捕的亡命之旅。神父是一個酒鬼,而且當年還因一時軟弱與別人生下了一個私生女,但在神職責任心的召喚下,他決定冒險繼續教會的工作。在母女倆所住的村子裡,神父靠她們的幫助躲過警察的抓捕,但嗜酒的神父因為買私酒而把自己送進了監獄,被罰清掃牢房。警長出於對未暴露身份的神父的同情,將他放了。神父後來在另一省找到了安身之地,但他在逃亡途中結識的混血兒找到了他,說在他剛剛逃離的那個省邊界上,有一個瀕死的美國匪徒需要他去做禱告。神父明知這是混血兒為了700比索懸賞金而設下的圈套,卻毅然前往,最終落入警長之手而被處死。就在那天晚上,另一位神父來到了剛剛執行過死刑的小鎮,開始秘密的宗教活動。

創作背景

《權力與榮耀》的創作包含了20世紀國中期英國天主教復興的社會背景。英國天主教在經歷了16至18世紀新教意識形態的體制壓制與妖魔化後,在19世紀20年代末重獲合法地位,1829年開始的牛津運動成為天主教復興的標誌。著名神學家、聖公會主教紐曼等一批宗教權成脫離新教成為天主教徒。二十世紀初的“現代化”進程使英國社會迅速“世俗化”,同時戰爭帶來的幻滅感和各種新思潮的衝擊也弱化了新教思想在英國的影力,為天主教哲學重拾影響創造了前提。同時,部分知識分子對當時政治思想領域的“左”“右”之爭感到懷疑和厭倦,主張回歸傳統宗教哲學。逐漸復興的天主教意識形態對追求內心“宗教感”的知識分子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包括格雷厄姆·格林、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領等在內的大批作家開始極力推祟19世紀天主教鐘學家亨利·紐曼的宗教哲學。
該作以作者1938年3、4月間在墨西哥度過的兩個月經歷為基礎創作,而這兩個月中有五星期是獨自一人、筋疲力盡的穿梭於南部塔巴斯科和恰帕斯兩周。

人物介紹

神父
神父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神性和人性的弱點共存。他嗜酒如命,與女人有染,用正統教規來衡量,他決不是個好神父。即使在去為死者做祈禱的路上,他還在怨恨叫他去冒險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酒鬼神父卻表現出為了堅持信仰勇於獻身的英雄氣概,他的勇於赴死驗證了人身上的神性。在一個黑暗的、信仰喪失的社會裡,神父為了信仰開始了心靈的苦難歷程,內在和外在的雙重壓力反而成就了他的天堂理想。內在壓力來自神父的信仰和他對自己罪惡的反省。他讚美上帝,嚮往天堂,但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罪過,他以一個罪人的謙卑向上帝懺悔,堅定地履行神父的職責,這使他有希望進入他理想的天堂。外在的壓力來自於政府當局的迫害,為了逃亡,他來到窮苦人中間,了解了他們的疾苦,對他們產生了一種真誠的愛,他由一個自負傲慢的神父轉變為一個騎騾布道的基督式聖徒,被猶大式的混血兒出賣,殉教而死。小說結尾出現了神父的笑聲。神父堅信有輪迴和來世,窮人精神上是高尚純潔的,他們比富人更有機會進天堂。神父用死亡證明了精神的力量,為警長——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指出了拯救自身的道路。
警長
神父的對立面是警長,他反對教權,認為教會絲毫不能減輕人們的困苦,只能在思想上欺騙麻痹他們。
牧師被處死之後,警長應該說是受到最大震撼的人了,因為他第一次看到了他一生所信仰的那個“事業”的虛偽性,內心感到了極大的空虛,使讀者不難意識到已故的牧師所代表的宗教勢力最終戰勝了以警長為代表的推行強權統治的政治勢力。
混血兒
混血兒作為故事情節的推動者,是一種使人可憐而又憎恨的形象。為了700比索的賞金,混血兒滿嘴謊言、前言不搭後語、極盡詭辯之能事,發現不能得逞,就破口大罵。而後明知神父知道他的意圖,為了賞金仍花言巧語、賭咒發誓,抓住神父的善心誘騙神父進入中尉設下的圈套。這個人的厚顏無恥已經深入他的骨髓之中。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救藥之人,在最終誘騙了神父之後,卻希望得到神父的祝福,也不能不說他的心不無所動。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權力與榮耀》所鋪展的“神父”經受的磨難苦楚和心路歷程,正隱喻了傳統天主教受難與救贖之間辯證共存的神學觀點。小說所傳達的這種宗教傾向,即文本主題對傳統天主教主題的繼承,正是當時天主教復興社會背景下天主教哲學,尤以紐曼天主教神學觀為代表的意識形態與作者主體所進行的宗教思考相“協合”的產物。小說將其主人公塑造成一名犯“守獨身”戒律的神父。
天主教教會規定中願意擔任聖職者,同時也必須接受獨身的條件。發過“貞潔聖願”的神父若是犯戒不貞,便會失去“獨身”的榮光,無法維持對天主忠貞不二的愛。但是,格林通過“神父”的例子為傳統天主教教義所反對的人性慾望做了辯護。對於《權力與榮耀》中的主人公“神父”而言,他的“犯戒”不僅沒有成為他遠離宗教的源頭,反而加深了他的信仰,幫助他真正認識了上帝的悲憫和愛。

藝術特色

為了突出善惡衝突的主題,格林運用了多種技巧挖掘人物內心,揭示事件的深層含義。《權力與榮耀》第一次以遠離英國、政局動盪的異國為背景,評論家們曾臆造了“格林之原”這個詞以概括格林小說背景的特色,這是一個矛盾重重、衝突不斷、瀰漫著死亡氣息的世界。天主教會曾批評《權力與榮耀》是荒謬的,描寫的是“極為特殊的情況”,這種緊張複雜、撲朔迷離的背景對於人物內心的戲劇化衝突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酒鬼神父的英勇獻身變得真實可信。格林還運用夢境和故事裡套故事的寫作手法展示事件對於各個人物深層次的影響。神父拯救小女孩靈魂的夢、警長虛空的夢以及小男孩路易的神父復活夢,無一不象徵著神父信仰的最終勝利。小說中穿插著小路易的母親給孩子們講述的聖徒故事,小男孩曾對這些故事不屑一顧而對警長的手槍卻很感興趣。在小說的結尾,完美的聖徒和殉教的酒鬼神父終於在小男孩的腦海里和諧地統一起來,小男孩向警長吐唾沫,並用一個吻歡迎新來的神父。

作品評價

儘管《權力與榮耀》受到了評論界的認可,也引發了許多爭議。一方面文學評論家認為這部小說旨在宣揚現代人心中映失的“宗教感”;另一方面部分宗教人士卻認為此書是對傳統天主教教義和體制的抵制。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英國作家。格林於1904年生於伯克漢斯泰德,1929年即他改信天主教後3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內心人》,但直到1932年《斯坦布爾列車》一書問世,評論界才開始承認他的作品。
格林在小說中十分注重探討信仰危機和犯罪問題,其受歡迎程度歷久不衰。包括《布賴頓硬糖》和《第三者》在內的許多小說已被拍成影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