檗谷黃氏宗祠

檗谷黃氏宗祠

檗谷黃氏大宗祠位於晉江市東石鎮檗谷村。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現存為民國6年(1917年)黃秀烺捐資重修,宗祠坐北朝南,由門樓、廳堂組成,為抬梁式木構架,面寬21米,進深44米,高13.7米,祠前有七星埕寬24米,深221米,為泉州地區規模最大宗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檗谷黃氏宗祠(檗谷黃氏家廟)
  • 外文名稱:Bo Gu Huang Shi Zong Ci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8:00-晚20:00
  • 景點級別:晉江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著名景點:七星埕
    接官亭
簡介,歷史沿革,景觀介紹,

簡介

檗谷黃氏祠堂位於晉江東石鎮檗谷村,是福建名祠之一,始建於南宋淳熙癸卯年(公元1183年),故而沿襲了宋代建築簡潔的風格。祠堂占地4.8畝,實體寬21.1米,深44米,高13.74米,門口獨有7個大埕,連線一起全長有221米。
檗谷黃氏宗祠

歷史沿革

檗谷村位於東石鎮區東部,該地古時臨溪通海,交通便利,且“檗陰谷幽”,檗谷黃氏宗祠的創建人黃龍是宋紹興間進士黃瑀之子。黃龍“舉宋進士,授龍溪令,愛檗谷山水之美,辭官從母歸仁和里(東石舊稱),隱居其地”,自號“檗谷逸叟”。
清康熙初年因遷界廢祀,後重新起蓋。有出家東石檗谷黃氏宗祠台灣黃檗寺的族人黃宗華法號圓寂者捐銀四十四兩的記載。
清乾隆乙未年(1775年)再修,並建下進。
至光緒年間,又歷百餘年風雨,祠堂坍塌,無片瓦存,時童謠有言:“檗谷祠堂蓋南門外,神主孩兒大;第一大,第一破。”於是族人互相激勵,因湖頭黃锺慈捐銀壹佰伍拾兩為倡首,各家各戶隨其心力題捐。時有往台南執教的二十世裔孫秀勛,在台奔走募捐,嘉義、彰化的族人亦紛紛樂輸,終於在光緒十四年完成修復工程。爾後,又以族人進主“每主四名,每名四金”的方式,鳩金若干,完成祠堂油漆,秀勛自撰楹聯數十對,請工油漆鉤摩,一時煥然大觀。
至民國十年,風霜剝蝕。祠堂榱棟崩析,族中雖議修葺,因工程浩大,財力不足,莫敢舉行。時黃秀烺在檗谷營建古檗山莊.聞族人之議,遂獨出巨資,完成宗祠修繕工程,“完者固之,圯者葺之”,祠堂煥然一新。族人高其義,“公訂每逢宗祠春秋兩祀日期,由值年董事並致祭於檗莊秀娘君之墓,以永高誼”。
至1964年,由旅菲族人捐資,翻新上進屋面牆壁,修復祠堂匾牌。
1993年二十世裔孫黃秀經捐資修葺拜亭,換柱鋪磚。油漆祠前護柵。又於1997年 1998年重建祠前照壁瑞屏,捐建思孝堂。至是檗谷黃氏宗祠又恢復舊有的洋洋大觀。
祠堂始建至今已有800多年,能夠完好保存得益於歷代族裔承先繼後的數次修繕。

景觀介紹

黃氏大宗祠為磚、石、木建築五開間兩進閩南古建築,祠前有大埕7級,寬24米,深221米,號稱“七星埕”,第四級埕上建有宋式拜亭一座,名為“觀瀾”,第二級埕上建築號稱“瑞屏”的磚砌照牆一堵。祠堂占地面積計4.8畝。規模之大冠泉南群祠之首。 祠堂凹壽麵寬三間,黑漆木構門牆,開三通大門。
檗谷黃氏家廟坐北向南,由門廳、廡廊、正廳組成。祠前有依緩坡而築的七級大埕,名為“七星埕”。此“七星埕”寬24米,深221米。第二埕上建有號稱“瑞屏”的磚砌照牆一堵,照牆下方至今嵌有一塊長約7米的古石腳,上有松鶴呈祥之圖案;第四埕建有宋式拜亭一座,曰“接官亭”。接官亭內懸“世襲罔替”匾額,外懸“龍溪傳芳”燙金橫匾,另有柱聯“觀臨麟嶼峰衣冠濟濟,欄繞鰲江水科第綿綿”,十分醒目。“七星埕”實在是很大,家廟前一片開闊。據傳,家廟由黃龍親自擇地、捧庚。黃龍諳熟地理,他斷言,此地“建成大祠堂加上‘七星埕’,子孫科甲文章會出名”。
“七星埕”過後,立於祠堂前,可見祠堂大門塌壽處理,兩邊牆上還有“盧拱山延,曲水朝堂”字樣;正廳面闊五間,開三通大門,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大門正中門首懸“黃氏家廟”紅底金字匾額,廊前三級台階。兩旁側間為紅磚牆面,白石裙堵。前後廳屋頂皆造“三川脊”,就正中三間另起高脊,兩旁側間另外起脊,側間起脊稍低而內斜,與中間高脊曲線相妥調。脊端燕尾高聳,各安鴟吻,錯落有致。
“檗谷黃氏家廟構築恢弘高大,古代泉州南門外有‘塘東崎,檗谷大’之稱,意指塘東祠堂屋面最斜,檗谷祠堂最大”,現在的檗谷黃氏家廟雖幾經修繕,依舊保留著宋代簡約風格,以紅、黑兩色為主,屋檐橫樑石壁上幾乎沒有裝飾,清朗舒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