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路鄉(江西武寧縣下轄鄉)

橫路鄉(江西武寧縣下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橫路鄉位於武寧縣北部,幕阜山下、柘林湖畔。東臨魯溪鎮三灣村;南隔南皋山與宋溪鄉南皋村相連;西越回頭山與伊山交界;北毗泉口鎮金水村。境內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8.8公里,國土總面積141平方公里,全鄉下轄11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254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4人;耕地總面積17344.6畝,其中,水田11567.6畝,旱地5777畝,人均占有耕地0.86畝;鄉政府機構歷駐橫路集鎮;316國道從境北越過,至縣城的省道穿跨境內東南部,距武寧縣城30公里,距九江市108公里,距南昌16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路鄉
  • 位於武寧縣北部
  • 水田:11567.6畝
  • 總人口:20254人
  • 民系:江右民系
區域概況,行政區劃,歷史由來,土地面積,土壤概貌,地形地勢,資源狀況,經濟概況,

區域概況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橫路鄉位於長江以南,武寧北部,幕阜山下、柘林湖畔。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0′61″,北緯29°12′51″。東臨魯溪鎮三灣村;南隔南皋山與宋溪鄉南皋村相連;西越回頭山與伊山交界;北毗泉口鎮金水村。境內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8.8公里,國土總面積14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2006年,全鄉下轄11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年末總戶數4911戶,總人口20254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4人;耕地總面積17344.6畝,其中,水田11567.6畝,旱地5777畝,人均占有耕地0.86畝;鄉政府機構歷駐橫路集鎮;316國道從境北越過,至縣城的省道穿跨境內東南部,距武寧縣城30公里,距九江市108公里,距省會南昌160公里,距武漢市180公里。
橫路鄉地理位置
橫路地處太平山南段,地勢西高東低。地理坐標:東經115’46’,北緯29’25’。境內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70C,年極端最低溫度零下13.50C,年極端最高溫度為410C。無霜期年平均約240—286天,無雪期約300天左右,無冰期約28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437毫米。
1939年(民國28年)7月,全國劃分為五個時區,即中原時區、隴蜀時區、西藏時區、昆明時區和長白時區,橫路屬中原時區。抗日戰爭期間,全國各地一律暫定以隴蜀區時間(即重慶時間)為標準,解放後以台北時間為標準。

行政區劃

全鄉下轄11個行政村:橫路村 、南坑村 、港北村 、株林村 、花園村 、泥山村 、新溪村 、白楊村 、上富村 、儒莊村 、金盆村。

歷史由來

橫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早在商代時期,港北豐良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代時期,橫路冷氏開祖冷深之落居花園筲箕畈,後遷南坑冷家坊,子孫先後分居橫路各莊及外鄉外縣。新溪南豐黎姓於元代由本縣蓮花遷入;明初時期,有胡、董、陳、張、鄧、冷六姓先後進山,落居現橫路集鎮周圍;清代和民國時期,遷入橫路者最多。這些祖先們安居從業在橫路這塊土地上,慶衍椒蕃,瓜迭延綿,經歷了三千多年的滄桑變遷,形成了現在一個具有兩萬多人口的鄉鎮,傳承著許許多多的古文化和古文明。由於古鎮處交通要塞,客商南來北往,物流車水馬龍,歷史上曾是武寧縣農村旺鎮之一,解放前後,區鄉政權機構一直設定於此。
橫路,隸屬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管轄。舊縣誌記載:“武寧向屬巨邑,編鄉二十,唐李巽奏鄉武寧西八鄉為分寧,南唐時復割縣南地以益靖安,後並升義入升仁鄉……”,據此,橫路早在唐代時期編屬升仁鄉所轄,直至民國18年。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武寧縣設定五個區公所,橫路為第五區公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改為聯保第五區;民國37年(公元1948年)改稱橫路鄉;1949年6月至1958年9月,橫路一直為區建置;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後,橫路改稱鄉人委(公社);1961年10月,撤鄉並區,橫路公社屬路口區管轄;1968年成立橫路公社和株林公社;1969年4月橫路與株林兩公社合併又併入路口公社;1972年2月,撤銷區建制,橫路從路口公社分出成立橫路公社;1984年5月,國家實行機構體制大改革,撤社設鄉,成立橫路鄉人民政府,直至現在。

土地面積

東西直徑為16公里,南北直徑為8.2公里,土地總面積141平方公里,折契約211500市畝。其中:
耕地11.6平方公里,折契約17344.6畝,占總面積8.2%;
山場114.5平方公里,折契約171768.3畝,占總面積81.2%;
水域8.5平方公里,折契約12825.3畝,占總面積6%;
住宅3.2平方公里,折契約4865.1畝,占總面積2.3%;
公路0.8平方公里,折契約1131.3畝,占總面積0.6%;
其它2.4平方公里,折契約3565.4畝,占總面積1.7%;

土壤概貌

橫路鄉土壤,山區以黃壤為主,丘陵地帶以紅壤為主,在高山地區,大部分是石灰岩或者變質岩的地區。山坡多為棕壤,山間盆地由於地下水位高,多為潛育性水稻土壤。高照地帶多為石灰岩紅壤,肥力較高,沿河多為衝擊土壤。
全鄉土壤,因受地形地貌和母質的影響,而顯示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徵。在中低丘上的主要土壤是紅壤,由於受母岩性質差異的影響,在丘陵地帶也常見發育幼年的紫色土,紅壤性土,石灰土等。該鄉沖積平原和丘陵等地,由於長期種植水稻,在水耕熟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全鄉的主要耕作土壤——水稻土。各類土壤的分布,與該鄉構造地貌和母質類型的差異基本一致,顯示出層狀分布規律,反映出了山區丘陵土壤分布特點。
土壤母質主要是紅砂岩、石灰岩、頁岩和灰岩等。
1959年11月,縣成立土壤普查規劃委員會,在全縣範圍內進行土壤普查和規劃工作。
通過普查,該鄉共有土壤16種,其中水田10種,旱地6種。
水田為黃土、烏泥、潮土、夾沙土、泥土、沙土、死黃土、深泥、白蟮泥、冷漿田等;旱地為黃土、沙土、死黃土、潮土、泥土、夾沙土等六種。
成土母質有酸性結晶岩類風化物,泥質頁岩類風化物,石灰岩類風化物,紅砂岩類風化物,河積物等5種類型。
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2.571%;
土壤氮素含量平均值為0.156%;
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值為5.516ppm;
土壤速效鉀含量平均值為109.35ppm;
土壤大多數偏酸性,強酸性土壤水田占0.5%,山地占3.8%,鹼性土壤水田占3.5%,旱地占10.1%,山地占1.3%。

地形地勢

全鄉地形如同從東南伸向西北的虎頭,但在地勢上則由西向東漸緩,西南為高山,東北是丘陵,中、東、北部多為平原地帶。整個地勢猶如盆地之形。
(一)北部山區
位於該鄉金盆、儒莊、上富、白揚中小港和金盆揚屋坑,與泉口金水村交界。於大富河上游,橫路至金水公路穿腹而過。上段為幕阜山脈地帶,中下段為梅岩山脈地帶,大富河由北向南川流直下;三面多山,中南部沿大富河西岸有較大開闊地帶,境內有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4000餘畝,是全鄉農業重點區域。
(二)東南部山區
位於花園、株林、港北、南坑。於柘林湖尾部,四村均屬柘林庫區。南北高山,南系南皋山山脈,北系梅岩山脈,正東緊連柘林湖,中部沿花園河北岸為較大平區,東偏北多為丘陵地帶,並有花園、株林兩大庫灣,面積約800畝;北線公路沿梅壠、穿株林、過南坑直上南皋山,北部多為山壟,南部南坑村似盆地,東部港北村半邊丘陵半邊山水,柘林湖中綠島如連,其庫灣面積約1000畝。
(三)西南部山區
位於橫路、泥山、林業、新溪一帶。地勢西高東低,西南向東北傾鈄,從林業直出為一長壟,武陵山河西岸及橫路集鎮周邊均屬開闊平區;西北部多丘陵,海拔約在200—400米;本部最高山峰為太平山脈的回龍寺,鹿角表,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道教聖地回頭山坐落於此地。
(四)西北部山區
位於新溪、白楊、上大富一帶。西北高山,東南丘陵,自西北向東南緩伸,中部白楊河坪至新溪源一帶為較寬平原。從白楊中心經中、下小港至上大富為狹長壟,兩側高山。白楊河直流匯入大富河。沿河兩岸有小塊平塅。最高山峰仙姑腦,海拔870.5米。該處因緊靠路口老蘇區,白楊、上富的行政建制曾編入路口區金水公社。

資源狀況

橫路,是一塊風水寶地,境內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勝景。全鄉主要森林資源有:松、杉、樟、柏、櫧、楓及毛竹、水竹、桂竹、苦竹等;中藥材資源主要有:何首烏、半夏、苦參、車前草、活腥草、大活血、必大、防杞、黃精、金銀花、野菊花、細辛、枇杷葉、艾葉等;獸類動物主要有老虎、野豬、野兔、黃鼬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礬、鐵、鉛、煤、大理石、石灰石等,尤以礬儲量最大,分布在洞門一帶;水資源主要有:柘林庫水面積2000餘畝;新溪源水庫最大庫容量188萬立方米,於1978年建成水電站,年發電量30萬度,裝機容量140千瓦;棟石水庫庫容量60萬立方米,2002年建成水電站,年發電量35萬度,裝機容量120千瓦。
農林水是橫路發展的三大基礎。橫路是一個農業大鄉,歷代種植糧食作物有稻穀、紅薯、小麥、玉米、芋頭、大豆;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經濟作物有棉花、苧麻和中藥材。新中國成立后土地和生產關係的變革,由地主階級封建所有制,經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最後形成了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使農民長期享有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為提高糧食產量,建國以後在耕作制度上實行了“六改”:單季改雙季、旱地改水田、高桿改矮桿、常規改雜交、串灌改溝灌、兩熟改三熟,糧食產量由解放前畝產300—400斤增加到800—1000斤。同時,大力推廣水稻育秧、化學除草、病蟲防治等一系列農業科學技術,既保持了糧食高產豐收,又減輕了農民的勞動量。1990年代後期,實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什麼掙錢種什麼”,全鄉大面積種植優質稻、中藥材和棉花,以優質稻作為全鄉農業的支柱產業。建國後,農業業機械有較快發展。解放前及1950年代初,全鄉農機保有量為零,吃米靠牛碾,抗旱用水車,貨物運輸肩挑手提。在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下,21世紀後,全鄉的農業機械從類型、數量、質量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至2006年,全鄉柴油加工機械總計80台,960馬力;用於糧食加工的電動機44台,598馬力;排灌電動機12台,163馬力,交通農用機械總計37台,2567馬力;農業作業機械有中型收割機5台,耕整機8台,旋耕機12台,總計314馬力。全鄉總計農用機械198台,4702馬力,比1980年增加1974馬力,是1960年代的7倍。橫路具有較為豐富的林竹資源。橫路、泥山、新溪、白楊4個村為半林區村。全鄉共有山場面積171000餘畝,占全鄉國土總面積的81.2%;其中有林面積113583畝。解放前,絕大多數山林均歸地主惡霸所有,木竹生產經營為地主、木商所壟斷。新中國成立後,林業權屬的變革經歷了土地改革、“四固定”、林業“三定”和林權改革四個重要時期。在2004年9月開始的林權改革至2007年10月全部結束。2007年4月20至21日,國家總理溫家寶視察武寧,對武寧的林改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並在臨別前題字“山水武寧”。自此,在全縣範圍再度掀起“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林權改革熱潮。全鄉17萬多畝山場全部劃分到戶,並全部申請換髮了山林權屬證書。同時,減輕了林農負擔,增加了林農的經濟收入,林業生產邁進了新的歷史時期。“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解放前橫路鄉水利設施情況無具體記載。建國初期,全鄉僅有水塘38座,坡壩16處,總蓄水量23.3萬米,旱澇保收面積1600多畝,占耕地面積的8.8%。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建設,把水利作為農業命脈來抓。經過農業合作化運動和1970年代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水利大會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推廣科學種田等,全鄉先後建成了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和接近小(二)型水庫共16座,新挖山塘355座,新建引水工程152座,新建提水站5座,治理河道4條,總計長度10536米;新建庫灣8座,養殖面積800畝;同時,進行了花園河流域重點治理及修復較大水毀工程18處。至2006年12月,全鄉總計水利工程550處,有效灌溉面積8974.3畝,占耕地面積59.2%,占水田面積78.2%;保證灌溉面積8740畝,占耕地面積57.7%,占水田面積76.1%;旱澇保收面積6466畝,占耕地面積42.8%,占水田面積56.3%。

經濟概況

橫路,集“老區、庫區、山區”為一體,歷來屬於貧困地區。1985年在實施“七五”扶貧計畫中,被確定為扶助鄉鎮之一;1994年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畫中,又確定為全省重點扶貧村。橫路是山區丘陵地形,解放前,交通極其不便,長期是單一的農業經濟。特別是日軍侵華之後,匪患、兵患、苛捐雜稅、高利貸盤剝等多重壓榨,人民生活貧困,過著“鐮刀掛上壁,農民沒飯吃”、“紅薯大麥半年糧,米糧野菜塞肚腸”的困苦生活。解放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橫路人民發揚“解放思想、團結拼搏、多謀善乾、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認真貫徹執行縣委提出的“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流通活縣,科技興縣”的發展戰略,鄉域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經濟實力快速增長,逐漸由貧困鄉走向富裕之鄉。2006年,全鄉工農業產值2121萬元,比1982年的660萬元增加1461萬元,增長221.3%;財政總收入667.9萬元,比1982年的218萬元增加449.9萬元,增長206%;完成上交縣財稅1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0元,比1982年的92元增加1508元,增長17.4倍。郵政、電信營業全部實現微機化、電子化。至2006年12月,全鄉郵政儲蓄餘額450萬元,居全縣之首。函件營額1.3萬元,報刊發行營額1.18萬元,電信業務收入96.5萬元。
橫路的經濟能夠實現較快的發展,主要是由於大量的勞務輸出,不斷給鄉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橫路,是全縣勞務輸出時間最早、人數最多、經濟效益最大的鄉。早在19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掀起,橫路就已經有部分村民外出從事勞務。橫路人民勤勞智慧,商品意識歷來較強,隨著思想的解放,全鄉勞務輸出蔚然成風。到20世紀90年代,全鄉有6千多勞務輸出大軍走南闖北,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年收入兩億多元。據不完全統計,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中,開辦家居裝飾公司和其它公司、廠約150多個。擔任經理、監理及管理階層人員約計1000多人,專業技術人才3000多人,並湧現了一批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其中已有不少人把在外學到的技術,掙到的資金,帶回家鄉創辦企事業。藝邦集團創始人余靜贛,橫路鄉花園村中塘畈人。1991年開始在廣洲創辦“三星建築設計藝術中心”,1998年又成立了“星藝、華潯、名匠、三星”四大裝飾品牌,成為全國首家正式通過國家工商部門註冊、專門從事家裝設計、施工的民營企業。16年來,余靜贛為橫路家鄉的務工人員搭建起了就業的平台,一批橫路人成為其“四大公司”的核心骨幹,並造就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使橫路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裝飾之鄉”。2003年,他滿懷報效家鄉的深情,毅然計畫投資1.8億元在橫路豐良創辦了“九江(豐良)國際藝術學院”,幫助家鄉貧困學子圓就大學夢,成為江西省農業廳、九江市陽光工程辦、老建辦和縣庫區辦的扶貧基地。2004年星藝、華潯兩大公司分別被中國建築裝飾協會評為“全國住宅裝飾優秀企業”等稱號,余靜贛被該協會評為“全國裝飾修行業優秀企業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