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塘村(江西省宜春市寨下鄉橫塘村)

橫塘村是個古老、文明的大村莊。她的歷史從族譜記載中可以追溯到宋代。橫塘是9塘(橫塘、美塘、韓塘、泗塘、洙塘、嚴塘、雁塘、枚塘、九塘)分支中的一塘。9塘都是宜春袁山袁京的子孫。橫塘村內原有一會魁堂。堂內鼓架兩側的拄子上,曾有一幅說明村莊袁姓來歷的對聯。上聯云:“四世五公漢代名臣著姓”,下聯曰:“九塘一脈袁山高士流風”。漢代名臣是指東漢司徒太尉袁安。袁京是袁安次子,字高士,在袁山隱居不仕。傳至唐代,出袁皓,唐鹹通年間進士。皓後六世孫生邇臣,宋慶曆年間進士。邇臣生子樞機,子生孫漢宗,即孝顯。孝顯名烈以,宋紹興年間進士。他於宋乾道八年第一個遷居橫塘。後因變故,漂浮不定。現族譜上還有他的遺像。真正在模塘紮根後世的是孝顯的南宋時期第八代孫元亨。元亨乃讀書人,能謀善斷,聰敏過人。生經訓、魯訓、魯宣、魯文4子,後人稱四房。二子魯訓為明代成化年間進士。元亨四子,每子又各生4子,其中魯訓生5子,計17人,以光字排輩。下世又生39人,以良字排輩。從光字輩始,橫塘已形成大村的趨形。從孝顯算起,橫塘村歷經七百餘年,繁衍了30代人。估計現有人口不少於三萬之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橫塘村
  • 所屬地區:江西省
  • 地理位置:江西省
  • 拼音:hengtangcun
立村由來,名人略述,材院建築,橫塘八景,興教育材,古路橋亭,寺庵廟祠,地圖信息,

立村由來

橫塘村山青水秀,田土肥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休養生息的好地方。元亨紮根於橫塘,原由還不止於此。據族譜記載:元亨通陰陽,善詩經,熟識風水地理。他曾踏遍宜春的山山水水,認定橫塘是塊寶地。他斷定橫塘來脈發跡於峰頂山,由峰頂山而下西嶺,過園嶺、嚴坑嶺、亭子嶺、洞嶺、長嶺、黃茅嶺,延綿百數十里,才入境內。在入境處:山勢峻岭,奇蜂突起,險象陡生。有雞公嶺自西而北,雙蜂垇,蜂腰鶴膝,到頭三峰、花木嶺,地勢蜿蜒,地氣蟠結,屈曲起伏,更是風光非凡。境內,水自西而東,清源澄澈。東有獅、象二山對峙,下塹水口;東南有牛嶺、石嶺之固;西北有雞冠山、鳥山之峻;南有天馬山、貴人蜂、文筆峰之屏障。四面疊嶂層巒,山水秀麗,如圖似畫。元亨立橫塘為家院,繁衍後世,亦是被橫塘的山水地理折服所致。橫塘迄今人文鼎盛。

名人略述

“橫塘歷來多名士”。這是宜春市婦孺皆知的事。
按族譜記載,唐代進士有袁皓,字退山,號碧池。曾任撫、吉二州刺史,又治身龍紀元年自集賢殿圖書使、出採訪圖書使。
宋代進士有袁邇臣、袁孝顯。明代有袁魯訓、袁業泗、袁一風、袁繼鹹。
清代進士有袁繼梓、袁起濤。
歷代舉人授知縣以上官職者有袁業濂、袁一鰲、袁一菁、袁芳杏、袁芳松、袁業顏、袁起菘、袁景懷、袁震等。
此外,八品九品官達數十人之多。
在歷代名臣中,最負盛名的是袁繼鹹。他一生為民恤苦,不為高官厚祿收買,忠貞不渝,臨死不屈的氣節,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人為了紀念他,將宜春城西門街鼓樓路原名為臨侯路,就是為了紀念他。族譜中記載了他和袁一鰲、袁一風,彭大科、張承詔、鐘炌、袁業泗在祟禎五年奏疏皇帝減派遼餉的公疏,達一千四百多字。還有皇帝聖旨二十多道,有賜封的詔書,有祝壽賀喜的詔書,有加封進級的詔書,等等。
民國時期,有黃埔軍校畢業的國民黨軍少將師長袁佳洪。解放後,有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袁升科;廣東省輕化設計院院長兼省外貿公司總經理袁升恆。大學生約有50多人。

材院建築

歷史上的橫塘村院,座北向南,東西走向。南北縱深500米,東西橫寬1500米,總面積75萬乎方米。村院布局,結構合理;房屋建築,井然有序。祖先們把村院分點劃塊,每一塊地點取一地名。有和樂園、嘴形上、易背隴、柏柱下、長樂店、西廳、麻員、中廳、(土+布)心園、龍山上、泉路口、何家觀、莆隴墈等十多處地名。每個地點都安居一定數量的人。點塊錯落,路橋毗連,構成一大村院。在村院腹地中心,座落有承恩堂、會魁堂、萬壽官、裕昆樓等建築。建築工藝超群,工匠技巧蓋世。尤其是承恩堂、會魁堂二建築,在當時的宜春農村範圍內是前無古人的。會魁堂後人把它叫做新官廳,承恩堂叫做老官廳。
會魁堂,始建於何年無考。其建築格局為單檐泥瓦,磚木結構,歇山頂,兩側為風火垛子牆,抬梁構架,斗拱、雀替均雕有獅象鹿馬、飛禽走獸、花草樹木、雲彩水浪等。上下四廳四進,抬柱二十多隻。前廳一進,大門六扇三開品進;中為正門,左右為旁門。座牆,一廳高出一廳。最內層的為上廳,供著祖先神位,每年三月清明都要祭祖一次。其廳前還懸掛著皇封賜給在外做官的各式紀念匾額。袁繼鹹的掛像,每年正月十五也要掛在會魁堂正中,讓後人瞻仰。整個會魁堂,可以說集古代建築、雕刻、繪畫、油漆、古文化藝術之大成,獨一無二,為宜春農村建築之魁。

橫塘八景

(一)天馬星池。天馬,山名。此山之陰,依水東流。其山之形如駿馬賓士,古松如鬃,翠竹似尾,形態逼真,故名。
(二)池荷香遠。池塘,又名泉塘,地名。此泉泗溢,溪流為池,滿塘荷花,香氣撲鼻。故名。
(三)筆蜂插雲。文筆峰,為人工巧匠之作。磚塊建築,似塔非塔。高數十米,寬十餘米。位於村北3000米處的峻峭陡蜂之巔。站在山下仰視,更顯得高叢入雲,險象陡生,使人望而生畏,驚嘆不已。
(四)路泉印月。龍山,地名。位於村內之南端。其下有一口並泉,原名龍泉口。現依井通一公路,又名路泉口。龍山與龍泉落差約20米。每當明月東升,龍山樓台首見其月。待月高掛,井泉方見印月。故有古諺“近水樓台先得月”,橫塘則是“得月路泉先樓台”。
(五)六柳聞鶯。六柳書院,地名。位於村內西首。為明成化十七年進士行人司正袁魯訓創建。袁於院前自植六顆不同類種的柳樹,以別於陶淵明之五柳,稱“六柳居士”。書院得名於此。此院座北面南。院外柳絮飛揚,古樟成蔭。石徑傾斜,漫步有聲。院內花園溢香,景色宜人。院閣建築古樸幽雅,落落大方。有“文山幽谷靜,鶯歌錯啼哀”之稱。故名。
(六)新橋飛鷺。新橋,地名。位於村東200米處。每年春耕之時,橋旁有農夫忙於耕作,田間白鷺、烏鴉忙於覓食,橋下流水潺潺,田野綠油油的景象。詩云:“歸去田農正著時,新橋相逢互道遲;幾隻烏鴉覓食處,兩行白鷺滿天飛”。故名。
(七)石古晚鐘。石古庵,位於村南1500米許,舊時香火興旺,晚鐘鳴揚,其地理地貌,勝似蓬萊仙境,堪稱一絕。行人到此,有留戀忘返之感。有詞贊曰:“門前池塘月影樓上,依山旁水香火興旺;松柏翠竹葉青芳香,石古晚鐘音傳四方”。故名。
(八)牛嶺夕陽。牛嶺,山名。在村之東1000米處。山高避陽。每當太陽西沉,餘輝斜照牛嶺,牧童悠然晚歸,剎時,展現出一幅歸去來兮田園樂的畫圖。詩云:“東風春雨牛嶺遲,辰時睡覺戌時起;一束夕陽碧霞晚,兩個牧童放牛歸。”故名。

興教育材

橫塘村的教育事業,始自集資興館,啟蒙育化,到傳播文化知識,弘揚民族情神的現代教育,已達數百年之久,而且經久不衰。為振興中華,勤政安邦,造就大批先哲明賢和高級人才,是有功於國家,有功於民族的村莊之一。從立村莊至清末數百年間,先後辦起了曲池書院、六柳書院(宜春城東五眼井有六柳巷)、定安書院、裕昆樓書院、白原書院、梯雲書院、梧崗書院、碧池書院、三槐書院、三餘書院、豐鹿書院、路泉書屋、聚奎書屋13所。至民國30年(1941年)前後,新建一座橫塘國小教學大樓。台上、沙江、陵背、大宇、馬蘭芳、帶塘6個村的數百名學生,均在橫塘國小住宿讀書。解放後的1986年,橫塘村投資16萬元,為教師興建宿舍、辦公樓一幢。鋼筋混泥結構,三層平頂,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教學條件進一步得到了改善,數學質量逐年有所提高。

古路橋亭

據族譜記載,橫塘村在歷史上修橋鋪路建亭閣的行善捐款者不少,出力的人數更多。從明代至民國早期,橫塘修造石板路面百十華里。清乾隆年間,修建了用白泥磚側背壘砌成的白磚龍形路二十多華里。先後修建石拱橋16座,其中有些離村較遠的橋系與其它村合夥修建的。在修鋪的路面中,有橫塘至帶塘、橫塘至韓塘、橫塘至楊橋、橫塘至堎背——下屋——洪塘庵——腰下、橫塘至泉丘、橫塘至沙江、橫塘至何家布、橫塘至上丘等處的石板路面;有圍繞村莊轉的環村磚砌龍形路。據老人們講,雨過天晴時,穿布底鞋走路不會濕鞋。足見路面平整易爽。橋名則有固里橋、社背橋、下湖橋、行人橋(為袁魯訓獨資興建。袁曾官行人司正,故名)、(阝+當)口橋、沙江橋、楓林橋、新橋(橫塘八景之一)、鵝江橋、大宇橋、石流滸橋、院前雙橋、赤橋、砥柱橋、秀江橋、郵橋。
此外,為方便來往行人憩息或避雨,在各處路段上,還有古代建造的亭子6個。如望石亭、長陵亭、景高亭、駐檐亭、發輪亭、南薰亭。民國期間,人們又在雞公嶺,橫塘至上丘路的中間,新建了一座亭子。此亭由東而西,落座兩山之間。山間樹木林立,山道崎嶇隱現。南北兩邊深谷,谷外連片稻田,谷內風爽送人。環境特別幽靜,景致十分迷人。尤其在夏天季節,讓人留戀忘返,是處避暑的好場所。亭內留有清末民初宜春北路遠近聞名的秀才西員老先生的楹聯墨跡。東頭云:“和風到處聽梅籟,好雨知時聞稻香。”西頭曰:“境靜不妨紅日近,山高何礙白雲飛。”亭內有壁畫,60年代已毀。

寺庵廟祠

橫塘村曾有寶安寺、石古庵、錫煅寺、盤子庵、楓塘庵、香壁庵、青山庵、塘下庵、碧雲庵、石柱庵、何家觀、三軍柱庵、白原觀、盧洲三元殿、文標閣、文筆峰獅子林、鄧尖峰、慈雲庵、白雲庵、岳武穆忠烈祠、天花祠、忠毅祠、麻衣廟、劉公廟、三軍廟、福神廟、萬壽宮等寺廟庵祠。

地圖信息

地址:宜春市袁州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