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城古渡

橫城古渡

橫城古渡,這個因為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西征時親身渡河的地方,因在旅遊時代更具有賣點而成了一些旅遊景點圈定的“風水寶地”。橫城古渡西口在黃河西岸的掌政鄉,由於歷史原因早已淹沒在岸邊的荒草之中,其具體位置已經沒有什麼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城古渡
  • 外文名:Cross town ancient crossing
  • 組成:碼頭、引道及管理設施
  • 歷史:康熙平定噶爾丹西征時親身渡河
橫城西夏到清代的渡口角色之變,康熙大駕到橫城,從木船到鋼船,橫城的現代之渡,黃河東岸尋找橫城古渡舊址,

橫城西夏到清代的渡口角色之變


寧夏平原在公元10世紀之前長期被遊牧部族占領,那些騎在馬上的軍人、商人以及普通牧民們,橫越黃河時,更多的是利用冬季黃河結冰騎馬過黃河,黃河邊的渡口當時並沒起到多大作用。橫城作為渡口的正式記載,是在西夏時期。《銀川市志》中這樣記載:“西夏時期,稱順化渡口,是西夏國都興慶府通往遼、宋的門戶。”
西夏立國後,橫城古渡成了其國都聯繫黃河東部地區的最主要的渡口,同時也成了更加便捷的和遼都上京臨潢府(今遼寧巴林左旗南)以及宋朝都城開封府之間的聯繫通道,西夏每年派往遼國的使者,從這裡渡河後經過12個驛站便可抵達遼都。橫城成了西夏國都的東出口,也是西夏時期九大著名的渡口之一。元朝建立後,橫城成了元朝在寧夏水上驛站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中興水站。
到了明代,為保護橫城渡口暢通無阻,在渡口邊上修築了高約18米的戍台,叫寧河台,台外有一道城牆,周長約300米,高約8米。城牆四面各有重門。管理渡口的官員和保衛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寧河台上。這個渡口就有了《中路寧河台記》中所說的地理要勢:“橫城之津危,則靈州之道梗。靈州之道梗,則內郡之輸挽不得方軌而北上,而寧夏急矣!”
清朝時,黃河水運能力提升,從中衛的新墩渡口開始,水上航運一直沿黃河鋪開,一直延伸到內蒙古的包頭、托克托等地,橫城古渡成了寧夏的重要口岸,集散貨物很多,以皮毛、米糧和絨氈為主。

康熙大駕到橫城


清朝康熙年間,西北地區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叛亂。康熙皇帝經過兩次平叛後,決定於公元1697年開始第3次親征。
公元1697年農曆二月初六,登位36年的康熙皇帝踩著北方大地的嚴寒,帶著穩固西北邊防的重任,給朝廷留下“朕意將所領兵竟赴寧夏”的決心,經大同,渡黃河,過榆林、定邊,進入寧夏東部的鹽池縣。

農曆二月二十四,康熙皇帝來到黃河邊上,和歷代帝王祭奠黃河之神一樣,他派遣大臣在這裡祭奠河神,這是繼秦始皇在寧夏南部地區祭奠西海子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有明確記載的皇帝在寧夏境內祭奠水神。那天的橫城是其歷史記憶中最輝煌的。眼望著銀川城即可進入,康熙皇帝還是決定在這個黃河名渡上住宿一夜。他這樣記載:“二十四日到橫城,黃河邊上駐蹕。二十五日,過河,駐蹕河邊上。二十六日到寧夏。”也就是說,他在橫城古渡的東西兩岸,分別住了一夜。對於康熙這樣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來說,能挽留他逗留兩個晚上,橫城,有著怎樣的魅力?
公元1697年農曆三月二十六,經過50天的長途跋涉,康熙皇帝踏進了銀川城,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走進銀川的封建帝王。康熙皇帝到銀川後,立即派自己的長子和大臣前去橫城古渡不遠處的掌鎮橋,代他祭奠“清代第一良將”趙良棟,同時,對寧夏曆次陣亡的官員賜祭一次。
康熙皇帝在寧夏住了19天,主要的事情是檢閱綠營軍隊、布置軍需運輸。當他選擇水路離開銀川時,橫城古渡再次迎來康熙離去時的腳步。那天,橫城古渡上飄著康熙的101艘隨駕船,其中樓船有3艘,官員和侍衛坐船96艘,能夠載馬匹的大船2艘。康熙皇帝帶著在銀川城生活19天后的情感,從這裡登船北去,給橫城古渡留下了一段人文佳話。
他在寧夏的19天,調集的糧食,僅從水路沿黃河運輸的軍糧就有1.17萬石,從寧夏周圍的陝、甘地區調集到寧夏並運往北方前線的馬和騾子就有1.5萬匹、駱駝1600多峰,這些戰略物資大多也是從橫城上船被運往前線,為平定噶爾丹叛亂提供了足夠的物資。公元1697年的清朝,怎能不感激寧夏呢?怎能不感謝橫城古渡呢?

從木船到鋼船,橫城的現代之渡


一直生活在掌政鄉的張玉向記者講述了他所見到的橫城古渡西岸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變遷:1950年,寧夏統一成立航運局,來管理黃河兩岸的民間渡船,購置了一艘載量為20噸的木船,在這裡連線黃河兩岸之間的往來。2年後,這艘官辦木船因為民間船隻的擺渡停止而成了橫城渡口上惟一的渡船。1956年,橫城渡口交付永寧縣工交科管理,4年後,交付銀川市交通局管理,那艘木船繼續孤獨而忙碌地來往於橫城古渡的水面上。一直到1962年,因為服役超期而退出橫城的視野,被銀川市交通局新造的一艘載量為15噸的木船所代替。

1971年,一艘載量為60噸的鋼木結構柴油機駁船,以橫城1號為名,出現在橫城古渡,這是橫城古渡上出現的第一艘機械船。1975年,橫城2號以一艘船尾掛槳機木船的面孔出現,到1985年時,一艘60噸位的鋼質輪駁船以橫城5號的命名出現。至此,古老的橫城古渡先後迎來了5艘現代船隻。

黃河東岸尋找橫城古渡舊址


橫城古渡,這個因為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西征時親身渡河的地方,因在旅遊時代更具有賣點而成了一些旅遊景點圈定的“風水寶地”。橫城古渡西口在黃河西岸的掌政鄉,由於歷史原因早已淹沒在岸邊的荒草之中,其具體位置已經沒有什麼爭議。而橫城古渡東口在黃河東岸,卻因為出現三處地方而一度引起很大爭議。黃河東岸出現了三處“康熙渡河”處:一處是位於黃河輔橋北邊的金水園度假村內,一處是金水園北邊不到2公里的西夏城,一處是距離西夏城北邊幾十公里的黃沙古渡風景區。
按照《銀川市志》所記載:“位於銀川市城區東16公里的掌政鄉黃河西岸,東岸碼頭位於陶樂縣與靈武縣交界處,南至靈武縣城33公里處,北至陶樂縣城50公里。”顯然,黃沙古渡風景區和這個記載不符合。

2010年12月28日,寧夏部分交通文史專家在西夏城召開“橫城古渡”專家研討會,再次研討康熙渡河處,專家們各抒己見,最後確認康熙皇帝東渡黃河處就在“黃河橫城旅遊區”的“橫城古渡”。2011年3月12日,記者再次前往橫城旅遊區,發現這裡的員工正在原金水園景區內打掃衛生,原來,金水園景區已經被西夏城景區兼併,這樣一來,剩下的這兩處將按照銀川市文物管理處邀請專家論證後的結果,確認康熙皇帝渡河之處。這樣,橫城古渡,就有了自己真實的地址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