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麻雀藏南亞種

樹麻雀藏南亞種

樹麻雀藏南亞種(學名:Passer montanus hepaticus),分布於印度以及中國大陸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阿薩姆、西北部、德祖、米什米山以及中國西藏。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體型略小(14厘米)的矮圓而活躍的麻雀。頂冠及頸背褐色,兩性同色。成鳥上體近褐,下體皮黃灰色,頸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領環。與家麻雀及山麻雀的區別在臉頰具明顯黑色點斑且喉部黑色較少。幼鳥似成鳥但色較黯淡,嘴基黃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粉褐。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人類居住環境,無論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澤和農田,還是城鎮和鄉村,在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多有分布。棲息地海拔高度300-2500米,在西藏地區甚至可達4500米。

生活習性

食性:食性較雜,主要以穀粒、草子、種子、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間也吃大量昆蟲,特別是雛鳥,幾全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雛鳥幾全以昆蟲為食,尤以甲蟲等鞘翅目昆蟲居多,其次為鱗翅目和同翅目昆蟲。
習性:性喜成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有時集群多達數百隻,甚至上千隻。一般在房舍及其周圍地區,尤其喜歡在房檐、屋頂、以及房前屋後的小樹和灌叢上,有時也到鄰近的農田地上活動和覓食。每個棲息地都有較為固定的覓食場所如場院、豬圈、牲口棚和鄰近的農田地區,活動範圍多在1-2公里內。在屋檐洞穴或瓦片下的縫隙中過夜,也有在房舍或村旁附近的岩穴、土洞和樹上過夜和休息的。性活潑,頻繁的在地上奔跑,並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顯得較為嘈雜。若有驚擾,立刻成群飛至房頂或樹上,一般飛行不遠,也不高飛。飛行時兩翅扇動有力,速度甚快,大群飛行時常常發出較大的聲響。性大膽,不甚怕人,也很機警,在地上發現食物時,常常先向四周觀看,無危險,才跑去啄食,或先去幾隻試探,然後才有更多的鳥陸續飛去,稍有聲響,立刻成群驚飛。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西藏(墨脫、察隅)
國外分布:印度(阿薩姆邦北部和西北部,南至曼尼普爾)

繁殖方式

1年繁殖1次。4月份即開始配對繁殖,配對時雄鳥顯得特別活躍,不停地抬頭舉尾、東張西望、站立不安,並同時發出低弱的叫聲,有時還引起群內他雄鳥參加。營巢於村莊、城鎮等人類居住地區的房舍、廟宇、橋樑以及其他建築物上,以屋檐和牆壁洞穴最為常見,也在樹洞石穴、土坑和樹枝間營巢或利用廢棄的喜鵲巢和人工巢箱。呈杯狀或碗狀,洞外巢則為球形或橢圓形,有蓋,側面開口。營巢材料主要是枯草、葉草、莖、鬚根、雞毛、麻、破布等,內墊有絨毛、獸毛、羽毛等。雌雄鳥共同參與營巢活動,通常就地就近採集營巢材料。巢的大小為外徑15-31厘米,或14-21厘米×20-28厘米,內徑7-11厘米,高7-20厘米,3-8厘米。每個巢營造時間5-6天。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通常每天產卵1枚,產卵時間多在早晨5:00-9:00,偶爾也有隔1天產卵的。每窩產卵4-8枚,多為5-6枚,也有少至3枚和2枚的。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白色或灰白色,或白色稍沾灰藍色,被有黃褐色或紫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集;也有呈灰色或淡褐色的,被有黑褐色斑點或塊斑。卵呈橢圓形,大小為17.1-21.5毫米×12.6-15.4毫米,卵重2-2.6克。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卵期12±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4克左右,全身赤裸無羽,未睜眼,雌雄親鳥共同覓食餵雛,每天餵食200次左右,經過15-16天的餵養,幼鳥即可出飛離巢,離巢的幼鳥仍需親鳥餵食1周左右才能獨立覓食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