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葉瘤叢螟

樟葉瘤叢螟

成蟲 體長8~13mm,翅展22~30mm。頭部淡黃褐色,觸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狀基節後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鱗片,下唇須外側黑褐色,內側白色,向上舉彎曲超過頭頂,末端尖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樟葉瘤叢螟
  • 體長:8~13mm
  • 翅展:22~30mm
  •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
基本信息,病原菌形態與生物特徵,為害部位,為害時期,治理措施,

基本信息

分布:
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地。

病原菌形態與生物特徵

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內橫線黑褐色,前翅前緣中部有一黑點,外橫線曲折波浪形,沿中脈向外突出,尖形向後收縮,翅前緣2/3處有1乳頭狀腫瘤,外緣黑褐色,緣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點。後翅除外緣形成褐色帶外,其餘灰黃色。卵 扁平圓形,直徑0.6~0.8mm,中央有不規則的紅斑,卵殼有點狀紋。卵粒不規則堆疊一起成卵塊。幼蟲初孵幼蟲灰黑色,2齡後漸變棕色。老熟幼蟲體長22~30mm,褐色,頭部及前胸背板紅褐色,體背有1條褐色寬頻,其兩側各有2條黃褐色線,每節背面有細毛6根。蛹體長9~12mm,紅褐色或深棕色,腹節有刻點,腹末有鉤刺6根(其中長而粗2根,短且細4根)。繭長12~14毫米,黃褐色,橢圓形。 在浙江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的淺土層中結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羽化、交配、產卵。卵期5~6天。6月上旬第 1代幼蟲孵出為害,7月下旬幼蟲老熟化蛹,蛹期10~15天。7~8月成蟲陸續羽化產卵。第2代幼蟲8月中旬前後孵出為害。該蟲有世代重疊現象,6~11 月蟲巢中均有不同齡期幼蟲為害,10月老熟幼蟲陸續下樹入土結繭越冬。成蟲多在夜間羽化,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產於兩葉靠攏處較蔭蔽的葉面,每塊有卵 5~146粒。初孵幼蟲群集吐絲綴合小枝、嫩葉成蟲包,匿居其中取食。隨著蟲齡增大,幼蟲不斷葉絲綴連新枝和新葉,使蟲苞不斷擴大,形成巢,巢中有純絲織成的巢室,巢內充滿蟲糞、絲和枯枝葉。幼蟲行動敏銳,稍受驚動即縮入巢內。低齡幼蟲有群集性,並隨蟲齡增大而分巢。每巢有幼蟲1~10多條。老熟幼蟲吐絲下垂到地面,或墜地入土2~4cm處結繭化蛹。少數亦可在巢中作圓形絲織蛹室在其中化蛹。

為害部位

為害樟樹、山子、山胡椒、刨花楠、銀木、紅楠、舟山新木姜子等樹種。幼蟲吐絲綴葉結巢,在巢內咀食葉與嫩梢,嚴重時將樟葉吃光,樹冠上掛有多數鳥巢狀的蟲包。影響樟樹的生長與觀賞。

為害時期

症狀:
為害樟樹、山蒼子、山胡椒、刨花楠、銀木、紅楠、舟山新木姜子等樹種。幼蟲吐絲綴葉結巢,在巢內咀食葉與嫩梢,嚴重時將樟葉吃光,樹冠上掛有多數鳥巢狀的蟲包。影響樟樹的生長與觀賞。

治理措施

1.人工捕殺。結合管護修剪,在為害期、越冬期摘除蟲巢、蟲苞,集中燒毀,或冬季在被害樹的根際周圍和樹冠下,挖除蟲繭或翻耕樹冠下的土壤,消滅越冬蟲繭。 2.生物防治。螟蛾類有姬蜂、繭蜂和寄蠅等多種天敵昆蟲,注意區別正常繭和被寄生繭,使寄生蜂、寄生蠅能正常羽化,擴大寄生作用。也可在幼蟲期噴施Bt乳劑500倍液進行防治。 3.燈光誘殺成蟲。 4.藥劑防治。在幼蟲大發生時期用50%的殺螟松乳油15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2000倍液噴霧;或在幼蟲下樹入土時以25%速滅威粉劑配成毒土毒殺入土結繭的幼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