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樟樹迎挑戰、化危機、增後勁的關鍵一年。一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進一步加劇的大環境,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務實進取,較好地完成了市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
1、主要經濟指標逆勢攀升。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21.97億元,可比增長17.1%,超年初計畫5.1個百分點;完成財政收入12.83億元,同比增收2.48億元,增長24.1%,比年初計畫高4.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總量在全省排名第八,比上年前移3位;其中地方收入完成6.05億元,同比增收1.28億元,增長26.6%;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6億元,同比增長49.2%,比年初計畫高14.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1.06億元,可比增長16.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761元,同比增加617.42元,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87億元,同比增長18.9%;實際利用境外資金4665萬美元,占目標任務的101.4%,同比增長3.07%;引進國內市外資金21.46億元,完成宜春市下達目標任務的102.2%,同比增長13.37%;外貿出口1665萬美元。
2、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共爭取上級項目資金6.46億元;有6個項目列入省重大項目調度會和用地協調會,45個3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在建或竣工投產,投資總額達91.46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18個,比年初目標多10個,全年開工項目之多、投資規模之大是近年來形勢最好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投資15億元的四特“兩城”和一期投資35億元的宏宇能源循環經濟園項目已相繼開工建設。受人民民眾廣泛關心、關注的兩項重大民生工程——高速公路連線線拓寬改造及贛江雙橋建設全面開工並進展順利,草溪河治理工程城區段全線貫通,即將徹底改變城市入口形象及城區夏季污水散發異味問題,得到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全年共組織實施了30項重點工程和民生實事,其中有26項達到時序進度要求,鹽化基地220KV變電站、博物館升級改造等19項工程全面完工,鹽化基捷運路專用線及貨場等工程進展順利。
3、工業經濟實現企穩回升。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形勢變化,及時出台了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61家企業安排“三項補貼”資金642萬元,扶持企業技改等補貼資金4000餘萬元,大大緩解了企業發展資金壓力,促進了工業快速回暖: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1億元,同比增長11.2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75%,位居全省前列。藥業、酒業強勁增長,其中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18億元、稅收2.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16%、25.7%;仁和集團上繳稅收1.68億元,比上年淨增4000餘萬元,四特酒公司上繳稅收3.78億元,比上年淨增9750餘萬元;鹽業、機械五金製造業也實現了快速回升。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1家,總數達102家。被評為“全國百佳全民創業示範縣”。工業運行質量進一步提升,全市共新增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新增省著名商標9個,省名牌產品2個,被評為“2009中國縣域商標發展百強縣”並位列第41位。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特香型白酒分技術委員會在四特酒公司設立,四特酒製造標準成為全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級標準的企業標準。江西煤礦機械廠、市供水公司成功改制,標誌我市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工作全面完成。
4、農業生產得到穩步發展。全年共向農民發放糧食直補等各類涉農補貼資金1.53億元;糧食生產實現連續六年增產目標,水稻總產達50.5萬噸,首次突破10億斤大關,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標兵”、“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先進縣(市)”稱號;生豬出欄80.05萬頭,牛出欄 6.21萬頭,家禽出籠1200萬羽,水產品產量3.76萬噸,再次被列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市);建成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137個,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示範基地26個,張家山蛟湖1200畝蔬菜基地被評定為省級無公害化蔬菜基地。完成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7.2萬畝,建立高產油茶基地1.2萬畝,被列為全省高產油茶良種基地、全省樟樹產業發展基地。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健全,培育出年銷售收入超5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3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33家,樟樹三皇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被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委會吸收為會員,地產藥材吳茱萸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洞塘、吳城等8座中、小(一)型水庫和贛西肖江堤除險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設穩步推進,義成、吳城土地整理項目基本完工,1.31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進展順利,完成小農水建設項目14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5處,受益人口8200人。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77.1萬千瓦;新增“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資農家店40家。
5、城鄉面貌有了明顯改觀。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綱要通過專家論證評審,啟動了新城西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橋南區和醫藥物流園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及國家森林城市、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共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對沿江大道、藥都大道和杏佛路進行了夜景亮化,完成亮化建築物200多棟,城市夜景煥然一新;對藥都南大道實施了油路改造,共完成油路鋪設13.58萬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一期工程及管網建設全面竣工並正式投入運行;城區“11238”公共綠地建設工程全面推進,新增綠地面積8.1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7.58%,比上年提高1.64個百分點。出台了《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實施意見》,成功舉辦了迎“七一”首屆房地產展銷會,全年房地產銷售面積26.6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2.38%。全面完成了95個新農村建設點環境綜合整治任務,重點對542個村莊、5個集鎮、5所中國小、5所衛生院進行了農村“清潔工程”試點,臨江鎮成為宜春市集鎮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的樣板,再次被評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縣市”。
6、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全年共投入民生資金2.4億元,比上年新增6000萬元,其中市級配套資金3688萬元,全面完成了宜春市下達的八大項民生工程任務。新增城鎮就業人數5620人,城鎮就業率達95%,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9308人。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2596人,占目標任務的102%;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2900人,占目標任務的100%;農村五保戶供養率達85.1 %,超目標任務6個百分點。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0639人,超目標任務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3%,超目標任務13.3個百分點,基金使用率達112.5%;為1270名白內障患者及74名唇齶裂患者免費實施了手術治療;村衛生室(所)達到建設標準49個。發放城鄉低保資金4488.4萬元。義務教育階段免學雜費及教科書費58534人;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數1359人。新增廉租住房336套,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重點村9個,農村使用沼氣新增1200戶。
7、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高考再創佳績,一本、二本上線人數比上年分別提高 39.8%、16.3% ;職業技術學校綜合大樓和特教學校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出台了《“名特優”教師激勵機制實施方案》及《邊遠鄉鎮中國小教師交通補助實施方案》,教師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鞏固。新建了經樓、昌傅、中洲、大橋等衛生院住院大樓,閣山及城關衛生院建成並投入使用,被評為“全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市、區)”;防治甲型流感取得階段性成果;對保健食品、消殺用品生產經營行為開展了集中整治,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得到加強。圓滿舉辦了第40屆藥交會,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樟樹剪紙、藥都藥膳、四特酒製作及中藥炮製技藝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加強了對網咖的日常監管,取得了較好工作成效。完成了數字微波電視傳輸平台建設,形成了無線、有線、衛星、微波四位一體的電視覆蓋系統。科技強市創建步伐加快,全年有5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1個項目獲得國家級重大戰略專項基金支持。積極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參加第八屆全國武術之鄉比賽獲得4個一等獎、10個二等獎,獲“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婦兒工作“兩個規劃” 重要指標評分居宜春第一。完成了閣皂山百草園規劃設計和一期游步道工程,重建了臨江鐘樓主樓。《樟樹市志》修編已完成初稿。人口出生率13.04‰,自然增長率為7.55‰,均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
8、依法行政能力不斷加強。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及各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密切與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代表人士的聯繫,一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61件,政協委員提案92件,辦結率100%,滿意(含基本滿意率)達100%。依法開展行政複議,有效規範行政行為。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動。進一步深化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行政許可項目、投資項目和審批時限進行了全面清理和精簡壓縮,精簡壓縮幅度分別為45.3%、38.5%和60.1%。建立了集中統一的招投標有形市場,對工程建設領域規範性檔案以及行政執法主體、執法人員及其執法依據、職權、法律文書等進行了清理,規範了行政執法行為。認真落實政府系統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對“小金庫”及工程建設領域開展了集中清理;嚴格“收支兩條線”管理,強化審計監督、行政監察和政府系統廉政建設,嚴把規章制度關,從源頭預防和遏制了腐敗。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有序推進污染總量減排工作,新增減排項目4個,資源與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安全生產總體平穩,生產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0.3%。大力開展了“信訪積案化解年”活動,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1227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在2009年全省公眾安全感測評中位列第21位。重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民兵預備役工作得到穩步發展,被省軍區評為全省軍事訓練先進單位。與此同時,關心下一代、老齡和殘疾人事業有了新的發展,人事、編制、統計、物價、工商管理、檔案、人防、外事僑務、民族宗教、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