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變種)

樟子松(變種)

樟子松(變種),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大樹樹皮厚,樹幹下部灰褐色或黑褐色,深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脫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樟子松(變種)
  • :植物界
  • :喬木
  • 分布區域:海拔400-900米山地及海拉爾以西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大樹樹皮厚,樹幹下部灰褐色或黑褐色,深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脫落,上部樹皮及枝皮黃色至褐黃色,內側金黃色,裂成薄片脫落;枝斜展或平展,幼樹樹冠尖塔形,老則呈圓頂或平頂,樹冠稀疏;一年生枝淡黃褐色,無毛,二、三年生長呈灰褐色;冬芽褐色或淡黃褐色,長卵圓形,有樹脂。針葉2針一束,硬直,常扭曲,長4-9厘米,很少達12厘米,徑1.5-2毫米,先端尖,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均有氣孔線;橫切面半圓形,微扁,皮下層細胞單層,維管束鞘呈橫繭狀,二維管束距離較遠,樹脂道6-11個,邊生;葉鞘基部宿存,黑褐色。雄球花圓柱狀卵圓形,長5-10毫米,聚生新枝下部,長約3-6厘米;雌球花有短梗,淡紫褐色,當年生小球果長約1厘米,下垂。球果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3-6厘米,徑2-3厘米,成熟前綠色,熟時淡褐灰色,熟後開始脫落;中部種鱗的鱗盾多呈斜方形,縱脊橫脊顯著,肥厚隆起,多反曲,鱗臍呈瘤狀突起,有易脫落的短刺;種子黑褐色,長卵圓形或倒卵圓形,微扁,長4.5-5.5毫米,連翅長1.1-1.5厘米;子葉6-7枚,長1.3-2.4厘米;初生葉條形,長1.8-2.4厘米,上面有凹槽,邊緣有較密的細鋸齒,葉面上亦有疏生齒毛。花期5-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樟子松的雌球花、球果種鱗的形狀、小枝的色澤以及針葉的質地與歐洲赤松都相似,惟老樹樹幹下部的樹皮較厚,深縱裂,灰褐色或黑褐色,上部樹皮黃色至褐黃色,裂成薄塊片脫落;針葉長短變異頗大,最長可達12厘米,徑1.5-2毫米,冬芽淡褐黃色等形態特徵與歐洲赤松不同。樟子松的樹形因生長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生於大興安嶺山區的樹木樹冠成尖塔形,樹幹端直高大;生於海拉爾以西與以南砂丘地區的樹木,則樹冠平頂,樹幹較短。這兩種類型是否需要劃分,有待進一步研究。

生長環境

為喜光性強、深根性樹種,能適應土壤水分較少的山脊及向陽山坡,以及較乾旱的砂地及石礫砂土地區。多成純林或與落葉松混生。

分布範圍

產於黑龍江大興安嶺海拔400-900米山地及海拉爾以西、以南一帶砂丘地區。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蒙古。

主要價值

心材淡紅褐色,邊材淡黃褐色,材質較細,紋理直,有樹脂。可供建築、枕木、電桿、船舶、器具、家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樹幹可割樹脂,提取松香及松節油,樹皮可提栲膠。可作庭園觀賞及綠化樹種。林木生長較快,材質好,適應性強,可作東北大興安嶺山區及西部砂丘地區的造林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