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成本中心

標準成本中心,是指那些生產的產品穩定而明確,並且已經知道單位產品所需投入量的責任中心,製造業的工廠、車間、工段和班組等是典型的標準成本中心。典型代表是車間。它是以規定的質量標準、時間標準和計畫產量作為評價依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標準成本中心
  • 評價考核依據:產品質量和數量條件下的標準成本
  • 條件:產品確定,數量可以度量
  • 典型代表:車間
評價與考核的依據,建立條件,管理職責,套用示例,標準成本制度在寶鋼的運用,成本中心的制定,成本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成本差異的揭示及分析,實施標準成本制度的作用,便於成本核算,便於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責任,便於成本控制,便於決策,

評價與考核的依據

標準成本中心通常以既定產品質量和數量條件下的標準成本作為評價、考核其實際成本水平的尺度,主要根據成本差異分析並運用可控性的概念來歸咎責任,其業績報告中應以可控成本為重點,並以此作為業績評價的主要依據;由於不需要作出定價決策,產量決策或產品的品種構成決策,標準成本中心的經理只對產出耗用的投入成本和數量負責,對收入和利潤沒有責任。
考慮到產品不符合質量標準,或者沒能按計畫生產,特定的標準成本中心就會對組織內其它責任中心的經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標準成本中心有必要設立質量和時間的標準,並要求管理人員遵循。

建立條件

建立標準成本中心的條件是企業將要生產的產品在種類上已經確定,數量上可以度量,並且已知生產每單位產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對於任何一種重複性經營來說,只要其產品的實際數量能夠計量且能夠說明投入量和產出量之間所希望達到的生產函式,就可以建立標準成本中心。
一般說來,製造部門耗用的主要成本(直接原料及直接人工)與產量的關係,通常較為明確;而一些服務性行業,諸如快餐業、銀行業或醫療保健機構,其成本與服務人數的關係也很直接,故均可採用這一成本制度。

管理職責

標準成本中心的管理者不對該中心業務活動水平的變動負責,但要對那些在成本中心的能力範圍之內,達到外部決策所要求的效率承擔責任。效率是通過為生產所要求的產出量而耗用的投入量的多少來計量的。這就是說,如果採用全部成本法,管理者將不對由於量差而產生的少分配的間接費用負責,但卻負責控制隨業務活動量變化的預期的間接費用和中心內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水平。由於標準成本中心所生產的產品的價格不是由該中心的管理者決定的,因而也不必對收入和利潤負責。對於標準成本中心所生產的產品來說,要根據投入和產出的關係評估其效率,而對於其經營效果的評估,則要看該中心是否在指定的質量和時間上達到了所要求的產量。

套用示例

標準成本制度在寶鋼的運用

標準成本制度是指圍繞標準成本的相關指標(如技術指標、作業指標、計畫值等)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標準的制定、成本差異揭示及分析、成本差異的帳務處理三部分。
標準成本應依據各生產流程的操作規範,利用健全的生產。工程、技術測定(包括時間及動作研究、統計分析、工程實驗等方法),對各成本中心及產品訂定合適的數量化標準,再將該數量化標準金額化,做為成本績效衡量與標準產品成本計算的基礎。具體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成本中心的制定

標準成本的首要問題便是制定成本中心,以衡量其績效,分清各部門的責任。成本中心是成本收集的最小責任單位,它有三個特點:一是要確定責任區域,二是要在一定主管控制下,三是它為最小成本責任中心。
我們在實踐中認為,對於某種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所經過的並且有投入、產出的單元都為成本中心,一級成本中心一般為一個廠,二級成本中心為分廠,三級成本中心為作業區。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又可區分為生產性成本中心、服務性成本中心、輔助性成本中心和生產管理性成本中心。這樣我們既可衡量一級成本中心的績效,也可根據需要來衡量二級成本中心、三級成本中心的績效。下圖為成本中心的層次圖:

成本標準的制定與修訂

成本標準是針對明細產品(產品大類十材質十規格)在各成本中心而制訂的,它分為消耗標準和價格標準。而消耗標準又分原料消耗標準、輔料消耗標準、直接燃動力標準、直接人工標準和製造費用標準;價格標準分為物料價格標準、半成品價格標準、能源價格標準和人工價格標準。
消耗標準制定的依據為工藝技術規程、生產操作規程、計畫值指標、歷史消耗資料,而價格標準制定的依據為成本補償。具體方法為:
1、原料消耗標準是指明細產品在各成本中心的單耗,即投/產出,它應由成本中心的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投技術規程制定。
2、輔料消耗標準的制定應考慮歷史消耗資料及生產操作規程、計畫值。
3、對於直接燃動力、直接人工、製造費用標準的制定,則可按產品的生產難易程度(即機時能力)制定,某產品的機時能力指1小時可生產多少噸。這些標準可按其倒數制定。如:某明細產品製造費用標準=(該成本中心平均機時能力
/該產品機時能力)×(該成本中心製造費用總額/該成本中心總產量)。
4、價格標準可按成本補償的原則制定。
實踐中得來的經驗教訓是,成本標準不能光由財務部門、生產廠及財務人員制定,而一定要有一個權威機構制定和修訂標準,制定標準的人員應由工程技術方、生產方、財務方的人員一道參與。

成本差異的揭示及分析

成本差異分為消耗差異和價格差異。
消耗差異=標準價格×(實際消耗一標準消耗)
價格差異=實際消耗×(實際價格一標準價格)
對於三級成本中心(作業區)的差異,由於定好了價格標準,因而在此不揭示價格差異,只揭示消耗差異。如下表(數據為假設數據):
二級成本中心、一級成本中心的差異揭示格式與三級成本中心類似。
價格差異由一級成本中心上交至總公司進行統一處理,按一定規則分攤。
XX年5月工序差異表
工序名稱:XX區
產量:5547.68噸
差異等於實際成本減標準成本,負差為有利差異,正差為不利差異。差異揭示出來後,應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差異產生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標準不夠準確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實際生產操作或管理產生的。對於不夠準確的要加以修訂,對於由於生產操作管理產生的要具體進行分析。如上表中的石墨粉產生負差,分析其原因,為採用了國產水溶性石墨粉(單價11元/KG),比進口石墨粉(單價45元/KG)便宜。採用國產石墨粉在單耗上不變,而價格下降,因而產生負差,進而提出改進措施:以後以國產石墨粉代替進口石墨粉。再加上表中頂頭產生正差,分析其原因,為頂頭生產廠產出的頂頭質量有所下降,而我方三級成本中心工人實際操作按標準化進行並無不當之處,進而提出改進措施:要求生產頂頭的廠家把質量提高,否則就另擇廠家。
在實踐中得出這樣一條經驗:成本差異的分析一定要責任中心的生產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進行分析,而不能由財務人員閉門造車想像出差異原因,這樣才能使標準成本制度發揮更大的作用。

實施標準成本制度的作用

便於成本核算

按照前面的介紹,只要劃定成本中心、確定成本標準、制定成本項目後,按一定的程式便可核算出標準成本、實際成本及成本差異。
感觸特別深的是成本核算中在制品的留法。在制品留多少金額一直是成本核算較為頭痛的問題,採用標準成本後,在制品按成本的標準留,剩下的成本即為轉出成本,這樣解決了在制品留法不合理的難題。

便於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責任

由於標準成本將成本中心劃定為一、二、三級,而三級成本已劃到車間、作業區這一級,三級成本中心也能揭示出標準成本差異,這樣打破了車間之間吃大鍋飯的現象,是誰的責任只要看差異即可。

便於成本控制

明確成本中心的責任後,使成本控制的責任下放到車間、作業區三級成本中心,便於車間、作業區把成本標準、成本指標層層分解到個人,加強考核,使獎金與成本業績掛鈎。
另一方面,我們在標準成本實踐中還實行月度成本計畫的措施,亦即下月的月度生產計畫制定出來後,配上成本標準,就出來了月度成本消耗量,然後領料員、成本員按此月度成本控制計畫領料,以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便於決策

一方面便於管理當局根據差異分析情況作出採取新工藝、新操作、新技術的決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便於管理當局針對標準成本狀況,作出銷售經營決策。
另外,在實施標準成本制度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標準成本必須整合化。要提高標準成本的反映速度及效率,應有整合的概念,即標準成本從標準的制定、成本中心的確定。成本項目劃分到成本費用的歸集、成本費用的分配直到報表的輸出有機地合為一個整體,而不能分散、零落地各自分成一個個互不關聯的小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