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書法史

樓蘭書法史

《樓蘭書法史》已由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於2015年元月八日正式出版,此書20餘萬字,是作者近年傾心力作,集學術、史學、書法理論研究於一體,圖文並茂。書中有對黃文弼先生20至30年代的羅布泊古樓蘭居廬倉發現的71枚西漢時期的木簡的詳細論證,為獨家披露更有新獲高質量樓蘭文書的圖版呈現,展示了西漢魏晉前涼十六國時期的木牘與紙文書交替時期的風貌,由於魏晉時期書史存有缺環,更顯示西北樓蘭文書的彌足珍貴,也是文書被郭沫若、商承祚等學者作為“蘭亭論辯”的例證的奧秘所在。

基本介紹

  • 書名:《樓蘭書法史》
  • 作者:任小平
  • ISBN:978-7-5469-5786-9
  • 類別:書法史學類
  • 頁數:211
  • 定價:48
  • 出版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 裝幀:簡裝
  • 開本:16開本
樓蘭,人物傳記,詩詞與文章,

樓蘭

新疆位於祖國西北,是中國最遼闊的自治區,面積160多萬平方千米,而且新疆各地州面積最大地州當屬巴音、郭楞蒙古自製州,面積48萬 平方千米,相當於江蘇、江西、安徽、浙江四省的面積之和。被譽為華夏第一州。而古樓蘭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羅布泊鎮,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出玉門,穿白龍灘,即進樓蘭。
樓蘭書法史
巴州地處天山南麓,西域36國有11國在巴州。廣袤無垠的塔克拉瑪乾被譽為“死亡之海”[1],神秘恐怖的羅布泊、胡楊、令中外遊人嚮往。
著名美國人類學者莫根教授曾說:揭開世界文化奧秘的金鑰匙就在塔里木。“東方龐貝”[2]樓蘭就在羅布泊被發現……於是乎,浩瀚大漠、巍峨天山,難阻張騫、班超、玄奘、黃文弼、斯文·赫定、斯坦因、橘瑞超等先賢足跡,滄海桑田,不能淹沒沙漠中的古樓蘭。
樓蘭亦稱鄯善,“牢蘭”,張騫出使西域[3]見聞曰:“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見《史記·大宛列傳》)。它是絲綢之路[4]南北兩道的樞紐,是“樓蘭道”的首要驛站商道,更是西域各國商品貿易的中轉站,也是最早的南道重點樞紐。西域軍政中心曾建於此。難怪班固《漢書·西域傳》這樣記載:“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擔糧,迎送漢使。”鑒於樓蘭地理位置的重要,漢王朝與匈奴在此展開過長期激裂的爭奪。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劉徹元封三年),大將軍霍去病徵伐匈奴,派王恢率輕騎700人攻破樓蘭,俘虜了樓蘭王,樓蘭國正式歸屬西漢。漢武帝又徵調60萬大軍和刑徒,在羅布泊修防禦設施,現如今所見古玉門關西行,斷續可見的漢代亭障遺址,即是漢代長城的終點,漢代修長城無外乎是抵擋匈奴南下入侵。
...........

人物傳記

奧爾德克
奧爾德克(維吾爾語野鴨子),羅布人的後裔,如野鴨子般敏捷,是著名的維吾爾族嚮導,男,生於1862年,卒於1944年,82歲,尉犁縣卡拉村(塔里木鄉英努爾村)人,勤勞、勇敢,曾多次不懼死亡威脅,進入塔克拉瑪乾(維語:進去出不來的意思)。1900年,正直壯年38歲的奧爾德克,身強力壯,精力過人,並能在茫茫沙漠中有極強的辯識方向的能力,例如白天憑太陽升起,晚上利用星座方位或是一片枯骨抑或是一堆灰燼找清方向。勇住直前,從唐至今,羅布人也包括奧爾德克等架起了“亞毆大陸橋”。
樓蘭書法史
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1865-1952年),瑞典世界著名探險家,地理學家,畫家,1865年誕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西域著名探險家“三斯”[13]之一。因為探險,終身未婚,與姐姐相依為命。在他的祖國,他的名字路人皆知。由於發現中國的樓蘭古城並填補地圖上西藏大片的空白繪出地圖而飲譽世界,斯文·赫定因此成為世界級偶象,斯坦因深受其影響而步其後塵。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及其他一些西方國家領袖皆以結交斯文·赫定引以為榮。(附斯文赫定自畫速寫及其照片圖版)。
1901年3月28日在新疆尉犁縣羅布人奧爾德克的幫助下,在諾貝爾的經濟資助下他有幸在羅布泊荒原發現了淹沒近2000年的樓蘭古城而轟動世界。

詩詞與文章

漢代司馬遷、班固留下《史記》、《漢書》記載了西域樓蘭的點點滴滴,現在看來卻彌足珍貴。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岑參,王昌齡曾多次呤詠樓蘭賦詩呤喔,雖未實指,但樓蘭代指邊遠地方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真實情感,卻也不妄為虛。據考證,李白、王昌齡他們均未到過樓蘭,但他們的文章詩文確是樓蘭文化的一部分。
司馬遷(約前一四五——約前八十六年)是我國偉大的歷史學家,他以畢生精力著述了《史記》這部原著,為我國歷史學豎起了一座豐碑,被魯迅先生贊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良非虛言。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包括十二本記,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大部分,總計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其記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首尾跨時三千年。因全書以<本論>和<列傳>為主體,故稱之為紀傳體。亦是記傳體的史祖。
史家所樂道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有很高的史學性和文學性、內容廣博、囊括古今。
司馬遷對樓蘭的描述:“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史記·大宛列傳》中語也,與樓蘭實說吻合,為斯文·赫定及其他學者斷定樓蘭找到了史學依據。
班固(公元32-92年),東漢人,字孟堅,挾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市東人),為名門望族出身,自稱楚貴族後裔,楚亡遷於晉、代間。從五世祖班長起,由富漸貴,由豪強變為官吏。曾祖班況以大臣名家占籍長安,女為成帝婕妤,家累千金,大伯祖班伯通曉詩文。二伯祖班斿亦受成帝器重,父班彪,字叔皮,光武帝時歷任徐令,司徒掾望都長等職。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論衡》的作者王充是他的學生。
作者書法作者書法
班彪曾研讀司馬遷的《史記》,認為其功不可沒,作(後傳)數十篇,《史記後傳》凡65篇,(一說百餘篇),依然為《史記》體裁。《漢書》中《元帝紀》、《鹹帝記》、《韋賢傳》、《元後傳》均為班彪原作。篇末贊語仍題有“司徒掾班彪曰”字樣。建武十三年(公元54年),班彪病故,兒子班固子承父業,遂成《漢書》之作。
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有人狀告他私改國史,被捕下京兆獄。其弟班超亦上書為其申辯,明帝見班固書稿覺得他才學卓著,便召他去京師校書部作蘭台令並命他完成其父未競事業,以著述為業,前後歷時25年,基本完成了《漢書》的撰寫。
《漢書》記載起於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迄於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即整個西漢230年的歷史,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原每篇一卷,共一百卷。
《漢書》對西域匈奴的介紹有一卷即卷十四卷,但分為上下卷,見P23-941。團結出版社出版。對西域的介紹有一卷亦分為上下卷即九十六卷,P967-978團結出版社所出版本。
如對樓蘭的記載(見《漢書·西域傳》:“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擔糧,迎送漢使”。見班固《漢書·西域傳》P969頁”)真實客觀的再現了古樓蘭當時的環境狀況,這是班固於史所作的一大貢獻也為我們後代人研究西域古樓蘭找到了史料和文字依據。
現在徵引《漢書·西域傳》P968頁對古鄯善(樓蘭)的一段記敘:
“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抒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二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四萬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二十人,輔國侯,卻胡侯,鄯善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且渠,擊車師君各一人,譯長二人。西北去都護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山國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車師千八百九十里。地沙鹵,少田,寄田仰谷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能作兵,與若羌同”,字裡行間透露出鄯善的地理位置,與陽關長安的距離,與車師吐魯番的距離折算成公里基本符合樓蘭當今與前述各點的距離,這就否定了今鄯善縣是古樓蘭的說法,根據班固所言鄯善(古樓蘭)與若羌同,產玉,今鄯善縣無此地理特徵,抒泥城就在樓蘭附近,今鄯善縣旁無抒泥城,東漢屯田的伊循距離鄯善國(樓蘭)很近而距離今鄯善就近千公里了。當今鄯善縣亦以樓蘭相稱,地名打上古代名國的烙印未嘗不可,便於經濟發展,接地氣,提高知名度,畢竟吐魯番、鄯善是古樓蘭的文化延續!況且樓蘭消亡後樓蘭人遷移到今鄯善縣也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應了:“鄯善因樓蘭而揚名,樓蘭因鄯善而復活”這句話。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今河北涿洲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是其代表作品,三十多萬字,該書成書年代在公元五世紀,文中提到樓蘭,因此研究樓蘭的專家就斷定樓蘭廢棄在公元六世紀,比從前涼出土的木簡“建興十八年”要晚200年,歷史是無情的只有史書記載才是還原歷史本來面目最好的佐證資料!接著,我們再看一下描寫樓蘭的古詩吧!
李白詠道: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寒下曲六首中之第一首,詩中五月天山雪,說明地勢之高且冷而有雪,可以理解,邊疆戰爭吃緊,深夜還抱著玉鞍睡覺,以便隨時應戰,殺到邊疆樓蘭去,豪氣如虹,據考詩人李白未去過樓蘭,這裡只代指邊疆多戰爭之意罷了。
王昌齡以寫邊塞詩出名(698-756),被譽為“七絕聖手”,字少伯,河東晉陽人,他有多首詩是寫邊關的,他在《從軍行七首》第四首中道: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第七首又詠道:
胡瓶落膊紫簿汗,碎葉城西秋日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王昌齡到過邊塞,但到未到過樓蘭,有待考證。後來在唐詩文中把樓蘭當作戰場,戎狄易犯之地不為過也,但詩人的豪氣不減,在詩文中表現尤為明顯。
岑參(約715-770年),漢族,原籍南陽(今河南新野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去世時僅56歲,在天寶至德年間兩次出塞,在西州生活了近六、七年,與赤亭結下不解之緣,寫下了三十多首呤詠吐魯番的詩,如《經火山》,《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等,在吐魯番出土文物中,發現過岑參在高昌境內驛館餵的馬料支用賬單(有圖版)。
岑參不僅到過吐魯番(西州,高昌)還到過渠梨(庫爾勒)的鐵門關(遮留谷),還到過西域都護輪台,其詩歌中多有吟詠鐵門關的詩:“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
《火山之歌,送別》中有: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交河城邊飛鳥絕,輪台路上馬蹄滑
——《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詠樓蘭的詩作又云:
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征戍兒。
——《胡茄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岑參一路走來,在西域不僅留下了大量的詩文,還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班超、傅介子、李柏、張超濟一群先賢文人如點點星光照亮了古樓蘭,使她光彩奪目,璀璨閃爍。
通過唐朝詩人的篇章,我們可以感覺到古樓蘭是政治軍事要衝,幾百年來,漢朝無論是西漢或東漢都與匈奴戰火不斷,匈奴多次劫殺漢使,血雨腥風,政治立場搖擺不定,樓蘭國對西域的穩定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樓蘭書法史
四大文明的交匯點,玻璃器皿,鐵制鏵犁,彩色絲綢,東西合壁的建築風格,漢文、佉盧文、漢晉木簡、殘紙、在此處多有發現。
東方絲綢、茶葉、葡萄、玉石在樓蘭更是進進出出,就連戰國時的“和氏壁”也曾經過樓蘭,樓蘭是名副其實的驛站商道,對西域特別是新疆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是西北帖學發源地。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