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挺(明朝義烏縣知者鄉里介村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樓挺(1601—1645),字文達,號鎮陽。明朝義烏縣知者鄉里介村(今義烏市夏演鄉里介村)人。萬曆年間,官至淮陽都督同知,與史可法同守揚州陣亡,英名彪炳史冊。

基本介紹

  • 本名:樓挺
  • 字號:字文達
  • 出生時間:1601年
  • 去世時間:1645年
人物簡介,急公好義,屢建奇功,揚州殉難,

人物簡介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一個秋高氣爽的夜晚,義烏知者鄉里介村已身懷六甲的樓天明之妻賈氏,夢見一顆耀眼的流星飛入她的口中,驚醒後,不覺肚子作痛就要臨盆,過了一會,生下一個男孩。此男孩生得鼻直口方,天庭飽滿,哭聲洪亮。不久,便腰板硬朗,雙腳似能站立,父母大喜,就給其取名為“協拳她挺”。
樓挺從小身體就長得結實,天資異常聰穎,父母常給他講一些愛國志士的故事,樓挺總是聽得如痴如醉。他從小就崇文尚武,四五歲時,就自己拿了書跑到塾師那裡請教,鄉人見了,都把他當成奇人,讀書之餘,他喜愛擊劍和射箭。成人後,樓挺長得腰圓膀粗、身材魁梧,並以過人的膂力聞名鄉里,附近的青年無一人能敵得過他。練武時,他可以把360斤重的石鼎抓起來扔到一丈開外,左右能開六百斤的硬弓,並百發百中。
18歲始,樓挺廣泛地涉獵各種書籍,尤愛歷史典故,常從一些歷史人物中得到鼓舞。有一次,他看到東漢初伏波將軍馬援,率軍擊破先零羌,後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的事跡,激動地說:“大丈夫處世立業,應當戰死沙場,豈可為了自己的子女,庸庸道漿碌碌地度過一生呢?”當時,清朝經常騷擾北國,樓挺便放棄了科舉考試,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應募入伍,到山海關征戰禦敵,後被提升為千總。

急公好義

樓挺在家鄉時,好打抱不平。有一年大旱,一農民在上山塘車水抗旱,一財主帶了十幾個家丁,搶奪了那農民的水車,還打得那農民跪地求饒。樓挺見狀,則捋袖擦掌,上前去厲聲喝道:“塘水應大家有份,你憑什麼搶車打人?”那財主仗著人多勢眾,把樓挺團團圍住,樓挺掄起一隻百把斤重的水車踏腳,在頭頂上飛舞起來,財主見狀,帶著家丁如喪家之犬,一個個夾著尾巴灰溜溜地跑了。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義烏夏演鄉梅口殿的廟會上都要鬥牛。又是一年的廟會,鬥牛場內,兩頭公牛各顯神威,殺得難解難分,贏得場外一陣陣的喝彩聲。正當人們看得如痴如醉的時候,突然,鬥敗的公牛由於不耐疼痛,轉身而逃,鬥勝的公牛,緊追不捨。幾個“拆牛師”對這突變的情況,也手足無措。兩頭公牛都發瘋似的朝著人群衝去。眼看一場慘禍即將發生,正在這千鈞一髮的危急關頭,樓挺一個箭步,飛身而上,一把抓住一頭公牛的犄角,使勁一扭,只聽“嘣”的一聲,那公牛就四腳朝天了。尾隨而來的那頭公牛挺著它那尖銳的犄角,狠命地往樓挺身上撞去。說時遲,那時快,樓挺又騰出另一隻手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住了那即將觸身的犄角,只見他手腕一轉,又是“嘣”的一聲,那公牛也四腳朝天了。驚呆的人們頓時爆發出一片喝彩聲。

屢建奇功

樓挺應募到了櫃淋放嘗山海關,被任為千總,跟隨總戎反擊外寇,六戰六捷。因戰功卓著,升授守備之職,署壽州(今安徽省壽縣)。當時,譽備享市河南流寇迫近彀城,在光化、新野等處大肆搶掠。襄陽流寇,又兵分六路,進攻壽州,情勢十分危急。樓挺認真地操練士卒,諄諄告誡部下要精迎拜拒忠報國。部下均被他的忠肝義膽所感動,發誓與敵人決一死戰。由於樓挺治軍有方,防範十分嚴密,再加上眾志成城、群情激昂,敵兵始終不敢貿然來犯,統帥朱將軍就為樓挺記了一等功。
時真定發生軍亂,總督徐公聞樓挺忠勇善戰,就上奏皇上,推薦樓挺率兵平亂。樓挺率兵征戰且屢戰屢勝,於是朝廷頒旨旌表,擢升他為白洋參將。
不久,登州又發生擾亂,皇上下詔挑選將才,樓挺應選擢升為登州副總兵。樓挺奉旨率兵抵登州平亂,又立了奇功。皇上大悅,下詔嘉獎,賜給樓挺玉腰帶。從此樓挺的名聲日盛。

揚州殉難

明末,陝北農民爆發起義,不久擴大為全國性的農民戰爭。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盡煤山,明朝被推翻。吳三桂開關引敵,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此時,亡命江淮的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成為南京諸臣選擇繼承明統的對象。鳳陽總督馬士英等人拉幫結派、搶先行動,擁戴福王朱由崧登上弘光帝寶座,史稱南明。
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時授淮陽都督同知的樓挺,與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兵部放求符尚書史可法共守戰雲密布的揚州城。當時,苟安南京的南明小朝廷腐敗不堪,福王朱妹背燥由崧昏瞶荒淫,大權旁落在奸佞馬士英、阮大鋮之手,其覆滅命運已不可挽回。
面對著搖搖欲墜的南明小朝廷,清軍虎視眈眈。豫親王多鐸率領重兵圍攻揚州。史可法與副將史德威、總兵樓挺、劉肇基、乙邦才、莊子固等同守揚州。清軍不斷向揚州集結兵力,同時不斷向城中發出招降書。史可法接書後都不啟封,均將招降書投入火中。見到清軍大隊人馬源源湧來,史可法和眾將領明知大勢已去,但守城抗清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他們“誓與城為殉”。清軍派李遇春前來勸降,史可法、樓挺等嚴詞拒絕。部將李棲風、高鳳岐貪生怕死,乘夜率部出城投降清軍,揚州守御更為單弱。在史可法的指揮下,樓挺等眾將領日夜警惕,擊退清軍多次進攻,用炮殺敵數千。清軍自南下以來,從來沒有遇到明軍這樣頑強的抵抗,士氣大為受挫。多鐸見揚州久攻不下,下令調紅夷炮助戰。
四月二十三日(5月19日),清軍紅夷巨炮至,多鐸親率精銳猛攻揚州西北隅。城上軍民矢志不移,在史可法的率領下浴血奮戰,前仆後繼。樓挺與眾將領臨危不懼,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清軍數十次猖狂的進攻,都被同仇敵愾的揚州軍民所擊潰。當時,援兵遲遲不至,敵我力量懸殊,揚州孤城形勢十分危急。手下部分將領怯敵,滋生棄城之心。樓挺流著眼淚說:“食君之祿,當侍君之事,為何臨陣逃脫呢?”為了與敵人決一死戰,樓挺把自己最小的孩子委託給同僚張公領養,他聲淚俱下地說:“張公能替我扶養這小子嗎?”張公感動極了,連連點頭說:“將軍,放心吧!”
四月二十五日(5月21日),清軍詭稱明軍援兵,於凌晨炸開城門,逢人便殺,揚州頓時血流成河。主帥史可法被敵俘虜,因堅貞不屈,慘遭敵人殺害。樓挺得知史公被害訊息,悲慟不已,躍馬揮劍,沖向敵陣。清軍蜂擁而上,樓挺左衝右突,一時無法脫身。揚州城內,刀光劍影,血肉橫飛,諸將領英勇奮戰,不幸殉難。清軍整整圍困揚州10天,史可法與將士們也整整堅守揚州10天,終因敵眾我寡揚州城被攻破。樓挺站在血跡斑斑的城牆上,望著潮水般湧來的清兵,望著這滿城的屍山血海,淚眼模糊地說:“吾與南明同去也!”他閉上雙眼,舉起那口心愛的寶劍,自刎於史可法的屍體旁,年僅45歲。
樓挺死後,其衣冠歸故里——義烏縣知者鄉里介村,葬於梅口殿殿後山。清乾隆四十一年,賜謚“烈愍”,稱樓都督,有門額匾一塊,懸掛於里介樓氏宗祠內,後入祀縣城忠義祠。
不久,登州又發生擾亂,皇上下詔挑選將才,樓挺應選擢升為登州副總兵。樓挺奉旨率兵抵登州平亂,又立了奇功。皇上大悅,下詔嘉獎,賜給樓挺玉腰帶。從此樓挺的名聲日盛。

揚州殉難

明末,陝北農民爆發起義,不久擴大為全國性的農民戰爭。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盡煤山,明朝被推翻。吳三桂開關引敵,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此時,亡命江淮的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成為南京諸臣選擇繼承明統的對象。鳳陽總督馬士英等人拉幫結派、搶先行動,擁戴福王朱由崧登上弘光帝寶座,史稱南明。
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時授淮陽都督同知的樓挺,與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可法共守戰雲密布的揚州城。當時,苟安南京的南明小朝廷腐敗不堪,福王朱由崧昏瞶荒淫,大權旁落在奸佞馬士英、阮大鋮之手,其覆滅命運已不可挽回。
面對著搖搖欲墜的南明小朝廷,清軍虎視眈眈。豫親王多鐸率領重兵圍攻揚州。史可法與副將史德威、總兵樓挺、劉肇基、乙邦才、莊子固等同守揚州。清軍不斷向揚州集結兵力,同時不斷向城中發出招降書。史可法接書後都不啟封,均將招降書投入火中。見到清軍大隊人馬源源湧來,史可法和眾將領明知大勢已去,但守城抗清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他們“誓與城為殉”。清軍派李遇春前來勸降,史可法、樓挺等嚴詞拒絕。部將李棲風、高鳳岐貪生怕死,乘夜率部出城投降清軍,揚州守御更為單弱。在史可法的指揮下,樓挺等眾將領日夜警惕,擊退清軍多次進攻,用炮殺敵數千。清軍自南下以來,從來沒有遇到明軍這樣頑強的抵抗,士氣大為受挫。多鐸見揚州久攻不下,下令調紅夷炮助戰。
四月二十三日(5月19日),清軍紅夷巨炮至,多鐸親率精銳猛攻揚州西北隅。城上軍民矢志不移,在史可法的率領下浴血奮戰,前仆後繼。樓挺與眾將領臨危不懼,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清軍數十次猖狂的進攻,都被同仇敵愾的揚州軍民所擊潰。當時,援兵遲遲不至,敵我力量懸殊,揚州孤城形勢十分危急。手下部分將領怯敵,滋生棄城之心。樓挺流著眼淚說:“食君之祿,當侍君之事,為何臨陣逃脫呢?”為了與敵人決一死戰,樓挺把自己最小的孩子委託給同僚張公領養,他聲淚俱下地說:“張公能替我扶養這小子嗎?”張公感動極了,連連點頭說:“將軍,放心吧!”
四月二十五日(5月21日),清軍詭稱明軍援兵,於凌晨炸開城門,逢人便殺,揚州頓時血流成河。主帥史可法被敵俘虜,因堅貞不屈,慘遭敵人殺害。樓挺得知史公被害訊息,悲慟不已,躍馬揮劍,沖向敵陣。清軍蜂擁而上,樓挺左衝右突,一時無法脫身。揚州城內,刀光劍影,血肉橫飛,諸將領英勇奮戰,不幸殉難。清軍整整圍困揚州10天,史可法與將士們也整整堅守揚州10天,終因敵眾我寡揚州城被攻破。樓挺站在血跡斑斑的城牆上,望著潮水般湧來的清兵,望著這滿城的屍山血海,淚眼模糊地說:“吾與南明同去也!”他閉上雙眼,舉起那口心愛的寶劍,自刎於史可法的屍體旁,年僅45歲。
樓挺死後,其衣冠歸故里——義烏縣知者鄉里介村,葬於梅口殿殿後山。清乾隆四十一年,賜謚“烈愍”,稱樓都督,有門額匾一塊,懸掛於里介樓氏宗祠內,後入祀縣城忠義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