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前村

樓前村位於八尺鎮北面,距八尺鎮3公里。平遠尚未建縣時,已有張姓人在此定居,且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大富翁叫張古鋒。當地有首民謠:“未有平遠縣,樓前先發萬,樓前出了個張古鋒,門前楓樹唔退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樓前村
  • 地理位置:八尺鎮北面
  • 面積:10.54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1204畝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八尺鎮樓前村,樓前村建設,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八尺鎮樓前村

這首民謠一直流傳至今,人們認為這名字很好,是生活富足的風水寶地,樓前的地名自古沿用至今。樓前1960年以前稱樓前大隊,(1960—1962)興寧、平遠合縣時曾在該村設興寧縣油茶學校、油茶林場,1965年冬該村成立平遠縣國營樓前農場,成立黨委,稱樓前農場,1975年12月樓前村劃出原八尺公社轄,稱樓前大隊,1966年至1967年在該村設平遠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校址在原樓前國小校(黃地);1984年至1986年改區,鄉建制,稱樓前鄉,共轄樓前、稔田、黃沙、南塘,鄉駐地設樓前,1986年後改稱樓前管理區辦事處,1998年改稱樓前村委會。東連黃沙村、南接八尺村程坑裡,西連肥田村白蓮塘,北與小龍坑、南塘南湖毗連,面積10.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4畝,水田1004.3畝,山地1.13萬畝。共轄12個村民小組:莊下、黃地、新村、李坑、樓前、石陂下、整車背、紙槽坑、稔一、稔二、稔三、稔四。共299戶,農業人口1174人,海外同胞28人(其中台灣同胞13人,馬來西亞15人),漢族,講客家話。主要姓氏有韓、張、蕭、馮、黎、林、吳、陳、謝、江等。
韓姓第7世克松公(明宣德1426年)從個竹遷入定居至今已傳至27世。
張姓第4世德鰲公從肥田竹山下入遷入定居至今已傳至24世。
蕭姓第8世從角坑昌樓下、第十三世白蓮塘遷入定居至今已傳至25世。
馮姓第4世祖從福建龍巖向棟遷入定居至今已傳至25世。
黎姓第19世(1968年因築黃田水庫第一批移民)從河頭彰文坑遷入定居至今已傳至21世(當時遷入23戶、118人,現有39戶 129人)
林姓第19世(1980年因築黃田水庫第二批移民)從河頭黃田大陂肚遷入定居至今已20世,當時遷入7戶 40人。
吳姓第20世學賢(1916年)從龍川縣回龍鎮上藍村遷入定居至今已24世。
其他姓氏未詳。

樓前村建設

民居大部分是祖先建的磚瓦房,倚山或沿省道兩旁而建,成片聚落,近年新建的是鋼筋混凝土樓房。
主產水稻、菸葉、西瓜、生薑、甜玉米、花生、黃豆、雜交水稻制種等,農業人口年均收入3100元。
村駐地左約70米處有國小1間,其中一幢400平方米的“舉芳教學樓”是由深圳特區千色百貨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黎建齊先生捐建,現有教職工9人,在校學生140人,鄰近有小賣部3間、衛生站1間,摩托修理店1間。平遠縣國營樓前農場設在村駐地北700米處,梅州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威華茶果廠設在該村,有發電站1間,稔田河從村中通過。
交通便利,解放前已有通往老縣城(仁居)的沙底公路,1995年省道S331線鋪築水泥公路從村中通過,且通黃畲、仁居、差乾、五指石生態風景區。目前,正在改擴建,在原(1965年)建造的樓前橋下游約50米處又新建造一座公路橋,計畫於2006年底全線鋪築水泥硬底化公路。全村公路總里程6.3公里,通往鄰近的南塘、黃沙、八尺、稔田等均是硬底化公路,80%以上自然村通水泥公路。
文化、通訊事業發達,90%以上家庭可收看35個頻道的有線電視節目,90%以上家庭裝有程控電話,使用手機的農戶也比較多,可直撥世界各地。
七娘嶂位於該村以北約2公里,明朝末年的進士韓元勛,幼年時曾在七娘嶂的九龍庵誦讀詩書,赴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應試時,時,將沿途地名編成一首路名歌:“攻讀九龍時日長,七娘催促赴科場。腳踏黃沙齊上路,雞公報曉稔田莊。手攀香藤長八尺,秤鉤挽水快湖裝,不覺行到杉樹坳,大士宮裡好燒香。共飲涼茶(良畲)難解渴,又有大柘當茶湯。邁步官田羊子甸,兩口塘映楓林崗,日暮超竹坳頭歇,店裡蚊多早起床。直下長田冷水井,肚餓難過三角塘。猴子地里無飯賣,汾水充飢透心涼。驟雨傾盆雷打樹,相公相慰莫驚慌,再行五里黃昏近,歡天喜地到程鄉”。
韓屏初,男(清末明初人),是潮汕一帶的名律師,人稱“力筆”。
吳立華,男(生於1955年8月),現任梅州市國家保密局長,都是該村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