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崇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樊崇起義
  • 依附農民:迫使自耕農淪落為他們的依附農民
  • 力量:宗法力量
  • 時間:18年
起義簡介,起義原因,起義過程,

起義簡介

樊崇起義
公元18年(新莽天鳳五年),琅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起義。不久轉入泰山,後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大破莽軍,發展到十餘萬人,以赤色塗眉,稱“赤眉軍”。
公元25年,率軍攻入長安,立劉盆子為帝,消滅背叛綠林軍劉玄政權。後因糧盡撤退,陷入劉秀大軍包圍,被迫投降。公元27年,力圖再起,未成,被劉秀所殺。

起義原因

第一地主階級對土地的瘋狂兼併加速了農民的破產。當時,許多貴族官僚依仗他們的政治經濟特權侵吞了大片的土地;還有許多富商大賈依靠他們雄厚的經濟實力侵吞了農民的土地;還有那些橫行鄉里的豪強地主,依靠他們的宗法力量,迫使自耕農淪落為他們的依附農民。在官僚貴族、富商大賈和豪強地主瘋狂兼併土地的過程中,失去土地的農民,有的成為流民,有的成為奴隸。隨著流民和奴隸的不斷湧現,社會矛盾和危機日益尖銳。
第二,封建國家刑法的繁苛和吏治的腐敗給山東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西漢自漢武帝起,律令逐漸繁雜苛重。據記載,僅大辟之刑就有千餘條之多。繁雜的律令,給貪官污吏舞文弄法提供了便利。嚴苛的刑法,使山東人民的處境更加悽慘,被刑罰之人“比肩而立”,整個社會充滿了一種恐怖、壓抑的氣氛。
第三,西漢末年,封建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國家政治日趨腐敗。元帝、成帝時,只知享樂,荒淫無道,用大量的錢財營造“霄游宮”等供自己享樂,又廣開獵場,大修陵寢,而不顧人民的死活。這些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負擔都沉重地壓在廣大人民的身上。貪官污吏敲詐勒索,成為普遍的現象。沉重的徭役、賦稅使廣大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第四,頻繁的自然災害也給山東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據記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全國發生了普遍性的洪澇災害,其中以關東11個郡國最為嚴重。第二年,饑荒接踵而來,一石谷價格暴漲到300多錢,山東地區“民多餓死,琅琊郡人相食”。漢成帝時期,更是水旱交替為患,山東是當時的重災區,流離失所的農民“以十萬數”。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又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這次損失最嚴重的仍是山東地區。嚴重的自然災害,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已經很難維持下去了。
第五,王莽改制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西漢哀帝死後,西漢王朝統治的危機加劇,出身外戚世家的王莽,趁機奪取權力,於公元8年,在地主官僚的擁護下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王莽政權建立後,為了解決前一歷史階段積累的社會矛盾,頒發詔令,進行改制。王莽的改制不僅沒能解決社會問題,反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動盪與不安。特別是改制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例如,違背經濟規律的幣制改革,使許多人傾家蕩產。加之吏治腐敗,貪官污吏藉機魚肉人民,給勞動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社會混亂到了極點,經濟凋敝到了極點。山東地區終於在王莽末年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樊崇領導的赤眉軍起義。

起義過程

天風五年(公元18年),琅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率領100多人在莒縣(今山東莒縣)起義,不久轉入泰山。一年之間,起義軍就發展到1萬多人。不久,琅琊郡東莞(今山東臨沂)人逄安,東海郡臨沂(今臨沂北部)人徐宣、謝祿等也紛紛回響並率領幾萬人與樊崇會合。以樊崇為首的起義軍不斷發展壯大,開始活躍于海、岱地區(泰山、沂蒙山區),轉戰於黃河南北,挺進到淮、黃地區。因起義軍用赤色塗眉,作為標記,所以這支起義軍就被稱為“赤眉軍”。
天鳳五年(公元18年),樊崇、逄安、徐宣、謝祿、楊音諸部會師後,進攻莒縣,轉戰至姑幕(今山東諸城西北),大敗駐守在那裡的官軍,殲敵1萬多人,取得了第一次大捷。之後,赤眉軍乘勝向北進入青州,掃蕩封建地方政權,然後折還泰山,移師至東海郡南城(今山東棗莊市北),隊伍發展到10萬多人。
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令各州牧、郡尹縣宰皆兼軍職,加強控制赤眉軍活動頻繁的青、徐地區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景尚和更始將軍王黨率軍前去追剿,妄圖配合田況軍合擊赤眉軍。二月,赤眉軍伺機發動進攻,殲滅景尚部,打死景尚。四月,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率領10餘萬精銳部隊殺奔兗州。赤眉軍和王莽軍在無鹽(今山東東平東)戰,王莽軍大敗。王匡狼狽逃走,廉丹被起義軍打死。無鹽大戰後,赤眉軍在黃河南北縱橫馳騁,隊伍擴充到數十萬人。王莽在東部的統治瓦解了。
赤眉軍西征
王莽覆滅後,更始政權移都洛陽,赤眉軍正在濮陽一帶活動。聽說劉玄移都洛陽,樊崇親自率赤眉軍將領20多人來到洛陽,表示願意歸附更始政權。劉玄進入長安後,大封漢宗室,重用舊貴族,日夜飲酒作樂,並排斥民起義軍將領。樊崇等20多位將領便離開洛陽東歸,回到赤眉軍中。不久,樊崇率起義軍離開濮陽進軍潁川。 赤眉軍到達潁川後,攻克長社(今河南長葛東)。然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樊崇和逄安率領,進攻宛城,斬縣令;另一路由徐宣、謝祿、楊音等率領,攻克陽翟(今河南禹縣),又來到梁(今河南臨汝西),殺死劉玄的河南太守。
公元24年12月 西征的赤眉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領,進攻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另一路由徐宣、謝祿、楊音率領,進攻陸渾關(今河南嵩縣東北)。更始三年(公元25年)一月,兩路大軍會師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打開了長安的門戶。劉玄派蘇茂率兵前來抵禦,被赤眉軍打敗,死傷達千餘人,蘇茂逃往洛陽。赤眉軍趕走蘇茂後,集合部隊加以整頓;以1萬人為1營,每營設三老、從事各1人,共30個營,準備總攻長安。這時,劉玄派丞相李松率軍迎擊。公元25年3月,李松軍大敗,死傷3萬多人,只好逃回長安。赤眉軍則乘勝追擊進抵華陽。有人向樊崇建議立劉氏宗室作號召來討伐劉玄。樊崇等將領接受了這個建議,在起義軍中找到了劉氏宗室城陽景王的3個後代,於6月到鄭縣(今陝西華縣),後用抽籤的辦法,立放牛娃劉盆子為皇帝,國號漢,年號建世。徐宣為丞相,樊崇為御史大夫,逄安和謝祿為左右大司馬,楊音以下諸將皆為列卿。更始三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軍以壓倒優勢攻克長安,劉玄被迫投降,不久也被絞死。至此,赤眉軍順利完成了西征的戰略計畫。
赤眉軍衰亡
赤眉軍進入長安後,關中的豪強地主隱藏糧食,組織武裝,聚眾反抗,使長安城的糧食供應發生了嚴重困難。赤眉軍只好轉移到安定(今甘肅固原)、北地(今甘肅環縣)一帶。赤眉軍在西進途中,又適逢天降大雪,許多士卒凍死,同時起義軍又遭到隗囂的襲擊,無奈又返回了長安。這時長安附近又發生了大饑荒,出現了“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的慘象。20萬赤眉軍糧食無著落,又只好退出長安向東進發。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山(今河南澠池)被馮異擊敗,不久在宜陽(今屬河南)遭到劉秀大軍的截擊。起義軍投降劉秀。後來領袖樊崇、逄安等再度起事,失敗被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