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林

樊小林

樊小林,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生於 1958 年 8 月,陝西鹹陽市人。目前從事植物營養與施肥、肥料工藝與新肥料研製、熱帶亞熱帶果樹營養與養分綜合管理等研究與教學工作。發表論文多篇,其中6篇論文被SCI收錄,編寫教材1本,專著2本,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控釋肥料生產等方面發明專利3項。被遴選為國家教育部首批骨幹教師、廣東省“千百十”省級培養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樊小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8 年 8 月
  • 籍貫:陝西鹹陽市
簡歷,從事工作,主持項目,紮根肥料堆 綻放科技花,大學,科研伊始,實踐科研之路,

簡歷

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植物營養系主任,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高效環境友好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肥料與平衡施肥研究室主任,肥料學科帶頭人,肥料學博士點負責人。1982 年 1 月、 1992 年和 1998 年分別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西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並獲土壤農化學士學位、土壤學碩士學位和植物營養與施肥學博士學位。 1982.1 – 1997.8 ,西北農業大學土化系(現資環學院)任副系主任(副院長)、副教授、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中心副主任,陝西省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土壤學會副秘書長。 1997.08 – 今,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任教。2002 年赴芬蘭學習和進修,2003 赴德國基爾大學從事合作研究。現兼任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常務理事,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土壤學會土壤肥力與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自1998年分別獲得廣東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個控釋肥料研究項目以來,先後主持國家863項目、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控釋包膜技術研究課題首席)、國家香蕉產業科技體系(土壤肥料崗位科學家)等控釋肥料研究項目20餘項,對控釋肥料基礎理論、控釋肥料關鍵技術、產業化技術、關鍵技術集成以及控釋肥料配套高效施用技術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前後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建國6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科學技術獎等8項獎勵。植物油原位表面反應成膜包膜控釋肥料製造技術先後被中海石油化、山東施可豐、吉林隆源、三原圃樂特控釋肥料有限公司等央企和民營企業採用,並實現了工業化。控釋肥料及其延伸產品——控釋配方肥料已經推廣套用於香蕉、鳳梨、玉米、小麥等作物。

從事工作

1999 年組建肥料與平衡施肥研究室以來, 在多年工作基礎上,於 2002 年組建、申報和獲準了我國農業院校第一個肥料學博士點。 在肥料研製、肥料設備設計與改進、作物營養與平衡施肥、熱帶亞熱帶果樹養分綜合管理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細緻 的研究工作。 在國內率先提出,研製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的控釋肥料是最終提高我國養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徑。這三個特點分別是: 1 )控釋肥料的供肥量和供肥速度與作物吸收基本吻合; 2 )控釋肥料對環境無污染; 3 )價廉,即控釋肥料的價格低廉。在肥料與平衡施肥研究領域首先提出了建立包括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和系列複合肥體系等構成的推廣和套用平衡施肥原理與技術平台的思想,指出通過生產專用系列複合肥而物化平衡施肥原理與技術是普遍而有效的推廣平衡施肥原理與技術、開展養分綜合管理的有效措施。目前已經獲得有關控釋肥料製造的專利 3 項,生產出了多種控釋肥料產品;建立了熱帶亞熱帶果樹養分綜合管理技術體系,完善了系列專用複合肥生產工藝和技術,該技術已被國內大型複合肥企業採用。

主持項目

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包括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其中2項傾斜項目),3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項目,973專題,4項目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農業部高新技術重點課題子專題,農業部948項目,國家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畫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基金等課題。在《Boil Fertil Soil》、《J. Plant Nutrition》、《J. Plant Nutr. Soil Science》、《中國農業科學》、《土壤學報》、《植物營養與肥料》、《套用生態學報》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

紮根肥料堆 綻放科技花

日前,廣東第一個農業類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新型肥料創製”重點項目中的“控釋包膜技術研究”課題同時獲得國家科研經費支持和企業配套經費支持。而主持這個項目的正是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肥料與平衡施肥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樊小林教授。他長期紮根肥料堆,讓科技之花綻放在創新時代的春天。

大學

樊小林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生長在城市裡。不跟農業打交道的他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走上農業科研之路。直到1982年1月,當樊小林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西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時的那一天,他還是覺得農業不是自己所喜歡的。
樊小林是恢復高考後77級學生,在此之前,樊小林在下鄉插隊的公社做了一名民辦教師。
樊小林笑稱,“雖然當時填報了自己喜歡的化工專業,認為化工專業發展空間大一點。但是當時錄取檔案統一調配,只能服從國家安排,同時也接受了這一安排。”

科研伊始

雖然當時的樊小林對土壤農化專業的興趣並不很大,但嚴格要求自己的他還是掌握了相當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而且英語也相當出色,在土壤農化專業班從沒落過前三。因為這些,為他留校及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時並不想搞科研,只是想教書。”樊小林說,插隊民辦教師的經歷,讓他喜歡上了教師這一職業。他說,跟學生一起,總會感覺自己很年輕,充滿活力,給大家分享自己所學的知識是一種莫大的幸福。“這也是我當時選擇留校任教的原因。”
1985年9月,一個“黃土氮素內循環的銨固定釋放及生物有效性研究”項目讓樊小林與肥料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中國—德國Libig大學國際合作項目,是陝西省科委和農業廳項目。
其時,樊小林已是西北農業大學土化系(現資環學院)學術科研骨幹,由於其英語水平較高,被選派為中方主要負責人,參與項目研究工作。項目歷時長達近11年時間,1996年12月,項目正式結題驗收。次年,項目獲得了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期間,樊小林也從助理講師、講師、副教授、副系主任、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中心副主任一步步走來。
“工農結合,農業也大有作為。”正是在此項目研究期間,讓樊小林切實體會到,農業舞台並不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由此,樊小林開始嘗試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自己也申請項目,從事科學研究。
1989年,樊小林申請到了第一個完全由自己主持的科研項目——“葛藤纖維素的綜合利用與高分子吸水劑的研發”。項目支持經費只有6000元。“項目經費僅夠購買必要的試劑,根本無力購買儀器設備。”由於沒有攪拌機,在開發高分子吸水劑時,樊小林只能守著反應瓶,用手每隔5分鐘定時攪拌2分鐘。功夫不負有心人,樊小林成功合成了葛藤纖維素型吸水劑(保水劑),但由於經費所限,無法進行霧化乾燥,其吸水率只達到800倍,但已接近澱粉型吸水劑的保水率,可以取代澱粉型保水劑而節約糧食。

實踐科研之路

近十多年來,樊小林先後主持了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目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1項863、1項973、1項948等20多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運氣比較好吧。”樊小林回答記者申請項目有何秘訣時,笑稱,“理論結合實際,在生產中發現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再將科研成果反饋於生產實際,檢驗其在實踐中的可行性,並根據反饋結果進行進一步科研和套用。”連續而深入的研究是樊小林一直堅持的科研思想,所以他在所研究的領域內堅持不懈地開展了多年的多方位的連續研究。
1997年9月,為了更多地開展套用研究從而更好地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有望升任西北農業大學土化系(現資環學院)主任的樊小林副主任毅然南下,跨進了華南農業大學的大門,開始了他的“熱帶與亞熱帶植物營養”和“新型肥料”雙方面艱辛的科研之路。
對於記者的疑問,樊小林解釋道,“相比之下,在廣東套用性研究氛圍比較濃,科研成果能夠較快轉化為生產力。”“從事農業科學研究,最大的樂趣就是能夠服務於農民、服務於農村、服務於農業。”
進入華南農大後,在學校的支持下,樊小林組建肥料與平衡施肥研究室,並親自掛帥。期間,樊小林在國內率先提出,研製具有供肥量和供肥速度與作物吸收基本吻合、對環境無污染、價格低廉三個特點的控釋肥料是最終提高我國養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徑。並在肥料與平衡施肥研究領域首先提出了建立包括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和系列複合肥體系等構成的推廣和套用平衡施肥原理與技術平台的思想。
2002 年,依據華南農業大學在肥料領域的研究積累與沉澱,參考前人和同行的結晶,他組建、申報和獲準了我國農業院校第一個肥料學博士點。
“最欣慰的是,我和我的學生及團隊利用控釋肥發明專利技術、控釋肥料研發成果已成功的生產出了四大系列100多種控釋肥料產品。”據悉,樊小林發明的控釋肥料製造技術、研究成果在三原圃樂特控釋肥料有限公司的配合下,已經達到大型工業化水平,其中異粒變速控釋肥料的製造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其系列專用複合肥生產工藝和技術也已被國內大型複合肥企業——中—阿化肥有限公司採用。
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滋潤著他科研的大田,催動了“十一五”科技的種子。相信在樊小林教授的領導下,其團隊將在科技支撐計畫——“控釋包膜技術研究”領域綻開科技花,為我國肥料行業的發展寫下光輝的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