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姓

增加台灣樅姓人口集中於南投縣埔里鎮史港里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樅姓
  • 出自周平王給幼子的封地
  • 源於:姬姓
  • 讀音:chōng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樅諗,樅(從)貞,樅(從)龍,樅(從)任,樅(從)所向,字輩排行,樅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

基本介紹

樅[樅,讀音作chōng(ㄔㄨㄥ),亦可讀作cōng(ㄘㄨㄥ),但不可讀作cóng(ㄘㄨㄥˊ)]
樅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平王給幼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東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將小兒子姬精英封於樅邑(今安徽樅陽),侯爵,建立樅國,史稱樅侯。關於樅國、樅侯後來的世系、事件、消亡等,史書記載非常稀少。如今,人們只知道這位樅侯喜愛禮樂、心靈手巧,在考究了靈台(宗周靈台,西周君王接見各諸侯商議王朝大事之所,今陝西西安長安區)的古制之後,設計製造了周王室典禮中專門用來懸掛鐘、磬的“大業”,即鐘、磬、鼓的支架。“大業”,包括了虡(懸掛鐘、磬的主支架)、栒(懸掛鐘、磬的橫樑)、業(栒上的大板,用於限定各音器之位)、樅(業上懸掛鐘、磬懸紐的鎖定處,令敲擊演奏過程中鐘、磬不滑移)、崇牙(鎖定鐘、磬懸紐處的彩色漆牙)這五個重要組成部分。樅侯設計製造的“大業”精妙實用且規範,從此,“虡業維樅,賁鼓維鏞”就成為周王朝樂禮的規典,各諸侯皆尊從之。如今,人們可以在位於北京大鐘寺的“編鐘展廳”里見到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整套氣勢磅礴的編鐘,其“大業”的基本型制一覽無遺。
在樅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國名、或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樅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樅氏正宗。該支樅氏正確讀音作chōng(ㄔㄨㄥ)。

第二個淵源

源於祁姓,出自漢朝大將軍樅公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元~五年,西楚霸王項羽元~五年,公元前206~前202年),劉邦屬下漢軍中有一個大將叫“樅公”,真實姓名失考,亦稱從公、從成公,他赤膽忠心,英勇幹練。但這位著名的“樅公”之籍、世、姓、名、字等皆失考,亦或本來就姓樅氏,因此本書暫將其歸為“源於祖名”。
樅公的後裔子孫為了紀念先祖,就以樅公的名號為姓氏,稱樅氏,後有在漢朝時期簡改為從氏者。在漢朝時期,“樅”和“從”本就被視為同一個姓氏,不分彼此。該支樅氏、從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樅公為得姓始祖,該支樅氏正確讀音作cōng(ㄘㄨㄥ)。

第三個淵源

源於偃姓,出自春秋時期古宗子國樅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按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的記載,“樅”是古宗子國的一個邑地名稱,境內多有樅樹,古代的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其境內經菜子湖入長江的一段河流稱為“樅川”。宗子國,為春秋時期群舒國之屬,是偃姓方國,建都城於樅川之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樅陽”,地理位置在今安徽省的樅陽縣,後在楚國滅群舒之際同時被滅國。宗子國亡國的大體時間在《左傳·文公卜二年》中有記載:“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即在周頃王姬壬臣四年(楚穆王熊商臣十一年,公元前615年)前後,楚穆王竭力擴張楚國勢力,令尹子孔(成嘉,公元前?~前613年)率楚軍進兵舒國,俘虜了舒子偃平,滅了舒子國;之後在周定王姬瑜六年(楚莊王羋旅十三年,公元前601年),令尹子孔又率楚軍滅了宗子國,使楚國的勢力向北進逼至巢湖一帶。
春秋時期,宗子國建都城於樅川之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樅陽”,故址在今安徽省的樅陽縣。在樅陽之地的古代宗子國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樅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樅氏正確讀音作cōng(ㄘㄨㄥ)。

得姓始祖

姬精英、樅公。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是漢朝大將軍樅公的後代。而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指出,樅陽是一個地名,先人以地為氏,因此有樅氏。漢朝有樅公,一作從。樅公與從公,實際上是同一人,自漢朝以後,樅和從兩姓,一向是混為一談,不分彼此的。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自古以來,“樅”這個比較少見的姓氏,根據過去學者的考證,“從”氏也是由古老的“樅”氏“去木留人”而來的,樅氏則以一個叫樅陽的地名而得姓。樅氏後人奉樅公為樅氏的始祖。

遷徙分布

樅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以東莞為郡望。
樅氏出自姬姓。古周朝時,周平王將自己的小兒子分封到樅(今安徽樅陽),並封他為候爵,歷史上稱為樅候。樅候後來在樅地建立了樅國,樅國的王族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樅氏,後來去掉木改為從,就是今天從氏的來源。
漢朝初期,高祖劉邦手下有個大將軍叫樅公,他的後代稱為樅氏。漢朝以後,樅氏少見於史,皆因樅氏後來省改為從氏。
宋朝時期編寫的《百家姓》中就收錄有從氏,但沒有樅氏。所以,由樅氏演化到從氏,應是漢朝以後、宋朝以前的事。
今安徽省的桐城市,貴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福建省的龍巖市連城縣,廣東省的廣州市從化市等地,仍有零星樅氏族人分布。台灣省則集中在南投縣埔里鎮史港里 。

郡望堂號

郡望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被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則建制置於唐朝。

堂號

東莞堂:以望立堂。
雙烈堂:明朝初期,樅(從)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於他清明廉潔,所以叫撉遯。他年老退休後,燕王朱棣率軍破城,他和兒子樅(從)士默同時遇難。一門雙烈,後人因以為堂。

歷史名人

樅諗

(公元778~897年),俗姓郝氏;曹州郝鄉人(今山東曹縣),著名唐朝高僧,謚真際禪師,世號趙州古佛。樅諗大師幼年於曹州滬通院出家,直至五十歲後方始雲遊四方。後至池陽參謁南泉普院,深契南泉普院,深契南泉禪法,道法自然、超塵越俗,呈現明心見性、斷執無礙的朗朗宗風。樅(從)諗先後歷參黃檗、寶壽、鹽官等諸大德,八十歲止於趙州城東觀音院。在四十年間大闡禪理,其示眾、問答之公案,如“狗子佛性”、“至道無難”等語,皆膾炙人口。朝廷敕謚為“真際大師”,後人稱為“趙州古佛”。

樅(從)貞

(生卒年待考),繁昌人(今安徽繁昌)。著名明朝大臣。官至安陸衛指揮同知,居官清儉,蕭然若寒士,管領漕運,尤愛惜士卒,童孺俱頌其美。

樅(從)龍

(生卒年待考),字雲峰;安陸人(今湖北安陸)。著名明朝官吏。明成化中以舉人知麻哈州。當時民俗皆被髮左衽,經從龍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民風大變。後任懷慶知府。

樅(從)任

(生卒年待考),字子重,江南人。明代大學生,負奇氣,嗜異書,有絕技。

樅(從)所向

(公元?~1400年待考),鐘祥人(今湖北鐘祥)。著名明朝大臣。明朝初期時候,樅(從)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於他清明廉潔,為人仁義,有仁聲,所以當時人們叫他作撉脭(嚴正、古板的意思)。他年老退休後,燕王朱棣率軍破城,他和兒子士默同時遇難。一門雙烈。

字輩排行

廣東從化樅氏字輩:“錫儒金玉品世代登高傳倫常慶禮發家庭定平安”。

樅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明時剖竹;漢代分符: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樅龍(從龍)事典。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樅公事典。

五言通用聯

知州易舊俗;大將守滎陽: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安陸人樅龍(從龍),字雲峰,以舉人官麻哈知州,當地民俗落後愚昧,樅龍治理五年,民風大變。後任懷慶知府。下聯典指漢朝時期劉邦的將領樅公,奉命與御史大夫周苛守滎陽,後被項羽所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