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樂善局
  • 外文名稱: Leshanju
  • 地理位置:河南省扶溝縣
  • 景點級別:遺址
  • 門票價格:免費
介紹,樂善局概況,

介紹

清末民初,扶溝縣由開明士紳、退職官員及各商號捐資,組建了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間慈善機構——扶溝縣樂善局,靠募集到的善款向貧苦農民、災民發放藥品糧食等,提供了許多有益於民眾的社會救助。特別是在民國三十二年(1943)大饑荒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

樂善局概況

扶溝縣關帝廟街路北(今人民影院處)有呂祖廟一座,坐北向南,為三進院落,房屋13間,二層大殿三間,內供呂祖(洞賓)、張師伯(良)、關羽、岳飛等諸神。大殿正中懸匾曰“丹陽樓”(草書,傳為鸞書,筆法雄渾、蒼勁有力,落款:劉杞),東西兩側懸“小蓬萊”、“志契尼山”二匾(均為正楷,無落款)。
呂祖廟創於何時無考,大殿脊檁上記載為民國14年(1925)縣長楊思溫重建。原為扶溝縣道教仙學的活動場所,清末民初,戰亂、災荒頻仍,霍亂、開花等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城內聞化安(南中街人,號老化)、嚴效曾(嚴街人,字鏡堂,號老鏡)、路爾忱(西街人,字丹初,號平甫)等開明人士紳、退職官員為發展樂善事業,救世救民,極力倡導社會捐助,組建扶溝縣樂善局,由嚴效曾命筆題寫“樂善局”匾,懸於呂祖廟大門,開始了樂善事業。
樂善局的經費來源是聞華安、嚴效曾、路爾忱、羅四若等城內大戶及天生恆掌柜李繡生(字廷輝)、李子(字紹白)父子、義昌聚掌柜高東峰(字維岱)等商號掌柜捐贈,交由樂善局會計張老欽保管入帳,郭永言(字佩甫,號老佩、火神廟街人)、郭永信(字成齋、號老成、火神廟街人)、張老功(羅圪壋西口人)、杜老紹、彭仁壽等協助管理,關帝廟僧人秦西來負責燒茶、打掃等雜務,各項管理井井有條,無絲毫疵漏。管理人員張老欽等家中殷實,雖長年住廟服務,但只為行善、分文不取,相反還自願捐款、捐物,至今仍口碑相傳。
施藥濟世,扶危濟貧
樂善局每逢陰曆初一、十一、二十一、初六、十六、二十六都有當時的扶溝名醫義務坐診,對身染重病,無力就醫者,均可就診。對病重不能到樂善局的,醫生無償登門診視處方,給貧苦民眾予以醫療救助,象李茂山、吳科成、從登雲等內、外科中醫都曾經常在此坐診,風雨無阻、濟世救人。他們接診時,備有掛號薄,只掛號不收費,該用什麼藥,記在薄上,以備查驗。樂善局還選購藥材,配製各種丸、散、膏、丹免費施捨。另外,專門收集各地民間偏方,印製成小冊,以施散救世。樂善局特製的“太乙萬應膏”有奇效,此膏藥能很快化掉生瘡瘩(生瘡前期),使之不能成瘡,即使成瘡後貼上,也能在短時間內將毒儘快拔出,很快就能治癒。因為樂善局是在道教仙學的基礎上產生,也就少不了帶有迷信色彩,每次熬制“太乙萬應膏”時,都在樂善局院內向東南設立香案、供果、供奉觀音菩薩牌位(因救苦救難觀世音得道於東南方向普陀山),由陳明倫(寄居天生恆雜貨店、淮陽人)虔誠齋戒誦經,郭老佩、張老功親自配製煎熬。製成膏藥後,供四方貧苦百姓免費索取。據縣搬運隊退休老工人劉某講,他小時候大腿長惡瘡,來取一貼膏藥就好了。
民國年間“天花”流行,為了保全嬰兒險逆隕命,於每年三月開始,掛牌發籤分期種痘,只收苗費,以免災疫。災荒年景,賑災濟民。1942年,受盡黃水禍害的扶溝人民,麥季旱災只有五成收,到秋季因連月不雨造成一面是滾滾的黃水,一面是赤地千里旱得火著,秋禾盡枯。在黃水夾逢中十餘里寬,幾十里長的地方蝗蟲遍地,能滾成五升斗大的蛋,散開後鋪天蓋地、遮雲敝日,夜間在月光下還可見蝗蟲遮野,聽見“嗚嗚”的飛聲,致使秋季又顆粒無收,糧價飛漲,初冬時,老百姓已開始斷炊,野菜吃盡、糠皮吃光、樹皮剝成光桿,開始吃大雁屎、吃麥苗。到1943年,即民眾所俗稱的“三十二年景”,災情更重,饑民們有的餓得正在少氣無力地走著,往前一載,嘴裡流股黃水就斷了氣,致使扶溝成了人吃人的人間地獄,可謂“哀鴻遍野,路有餓殍”,為了活命,饑民集中到扶溝城內,城隍廟里、城牆下的防空洞裡都住滿了災民。
官府雖也採取了一些救急措施,撥了一些錢糧作為救濟,然而,點滴之水怎能解救已枯眾苗?樂善局這時將募集到的糧食在天寧寺前院設立粥場,向饑民施粥,每位饑民打給一罐小米粥,勉強維持活命。東鄉太康等縣饑民聞聽扶溝樂善局施粥濟民,蜂擁而來,因人多糧少,不能顧及外來饑民,樂善局改善辦法,召集城內大戶行善之人奔赴百姓家中發放饃票,憑票領饃,特別是1943年年關時,使城內每位饑民都吃上了花捲饃,過了年。
為了減少饑民被活活餓死,維持活命,樂善局用黃豆、芝麻、花生等炒熟後,碾成粉,每包四兩,派出城內富家子弟青年學生李伯春等在東城牆外司令台(為舊時檢閱台,現皮毛廠處)上發放,讓饑民用水服下,救活了不少饑民。如城東范莊貧民范秀珍走到城牆根餓得走不動了,服用兩包後,在城南關小南海佛堂修行居士設的慈善場所內住了兩天,到陝西逃荒,災後返鄉,感恩不盡,說:“要不是那兩包救命面,我的餓魂不知在哪!”同時,城內許多大戶、各佛堂修行居士也不辭勞苦攜黃豆面奔赴各種場合發放。如士紳嚴效曾年過古稀,晚上還率領家人手提馬燈到各處發放,使許多饑民得以活命。
掩埋屍骨,超度亡魂

樂善局在創立之初,就擔負起了掩埋倒斃路人屍骨的義務,他們收購各種雜木,合成棺材,不管在哪裡發現屍骨,屍體用白茬兒棺木裝棺埋葬,骨殖就地挖坑掩埋。凡貧困之戶無力埋葬者,填報姓名、住址後,經調查核實,即發給寸棺一具,對貧困或外鄉旅扶之人死後無處埋葬的,均可到樂善局購買的義地殯埋。以此積德行善,澤及鬼魂。
特別是在1943年的大災荒中,饑民倒斃後(大部分為東鄉太康等縣來扶饑民),都由樂善局捐棺安葬,後來,在城隍廟裡、防空洞內餓死人越來越多,每人用一領席裹屍抬著埋葬,再後來,抬不及了,就滿車拉往城南關、西關外“萬人坑”內掩埋。樂善局每逢陰曆七月三十,從四街收取香燭紙炮等迷信用品,並出資聘請鄢陵十方院僧人做齋,超度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抗戰陣亡將士,即所謂佛教“玉蘭盆會”。這一天,樂善局門前高大旗桿上掛起“招魂幡”,在關帝廟街口面朝東,向南大街處,用幾輛太平車並在一起,搭起台子,即所謂的“鬼王棚”。擺上供桌及“面然大士”牌位,供品為一盤乾米和99個核桃大小的小饅頭,僧人在台上誦起“焰口經”,經夜不絕,叫“放焰口”。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將所謂的慈善澤及亡魂,實際上是麻痹人民的一種手段,還浪費了大量的善款。
更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6月5日,解放戰爭正處於“拉鋸”狀態,國民黨殘餘勢力瘋狂反撲,共產黨城關區長姜鴻起等正在城西南小何莊宿營,被國民黨部隊包圍,姜鴻起等十八人犧牲,當地民眾因天熱怕屍體腐爛,將他們就地掩埋。第二天,共產黨區政府派人挖出查驗屍體後,因烈士都是赤身露懷,樂善局捐出18條被單包裹烈士屍體後掩埋。第三天,由樂善局出面購買18口棺材,將烈士遺體安葬於縣校場高地。解放後,人民政府將烈士遺骨遷入新建的烈士陵園,供後人憑弔。
扶乩齋醮,迷信蒙敝

因樂善局屬於信奉呂祖的開明士紳、退職官員、商號掌柜在道教仙學基礎上創立,所以,還有濃重的唯心主義、封建迷信色彩。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進行擺供、焚香、化符、掐訣、存想、念咒、上章、誦經、讚頌等系列迷信活動,晚飯後,聚眾扶鸞,招引眾多信徒前來觀看。他們在四方木框子裡鋪上沙子,做成沙盤,由郭老佩、張老功二人手托鸞筆,在沙子上書寫文字,來作為神的指示。如在一次扶鸞作法中,鸞筆寫出:
修性了命在無無,
清靜竟中細細圖。
待字玄靈充滿後,
不用舟輯過東湖。
落款:東湖老人。托是東湖老人四方雲遊路過於此,寫出此讖,大意是勸告人們要虔心學道、修心養性、清靜無為。
同時,信徒每遇為難之事或家中有危難,都要在此扶鸞問路。正是如此,樂善局利用這一迷信手段,蒙昧了許多人,吸引眾多城內大戶、商家店鋪自願前來施物捐款,有很大的號召力。
民國三十二年(1943)的大災之年,久旱無雨,樂善局出資召集人員主辦了大型求雨活動,組織民眾打起寫著“無風十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的小黃旗,由時任國民黨縣長任幫主祭,從樂善局出發,一路浩浩蕩蕩出北城門,到賈魯河邊求雨,以求龍王爺開恩,普降甘霖,其實這是一種消極抗災方式,有弊無益,受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樂善局舉辦這類活動的動跡雖然愚昧無知,荒唐之極,但他們願望是善良的。還有,呂祖面廟二門內側西廂房南,設一鐵制高大“敬惜字紙焚化爐”,將從街上拾到帶有文字的字紙收集到這裡焚化成灰,然後倒入河中沖走,其目的是文字都有聖人所傳,不能輕易隨意拋棄,要備加珍惜。
積極襄助政府整治
民國二十七年(1938),國民黨政府不是積極調兵抵禦日寇侵略,卻異想天開,妄圖以水代兵,阻敵西進,指令國民黨新八師師長蔣再珍,在鄭州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使扶溝縣的大量土地被黃水淹沒,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過起“獨輪小車走天涯、風雨破廟就是家”的悲慘生活。冬季,黃水進入枯水季節,形成三股主流,最西一股沿扶溝縣白潭鎮韓寺營東至永昌,流向曹里鄉馬集一帶,如堵住韓寺營口,引黃水東流,可救出被淹土地50萬畝,又能防止縣城被水沖沒。在全縣紳民要求下,國民黨扶溝縣長禹升聯派人勘察,制定堵口計畫,報呈河南省政府批准後,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春,籌工備科,召集民工數萬人,開始堵口。由於連年災荒、兵燹匪患,國民黨扶溝縣政府在經費上捉襟見肘,舉步維艱,扶溝縣樂善局對此公益性事業奔走呼號,積極發動各方人士,募集資金,購買柳枝、秫桿、麥秸、磚石等物質,並多次派人到工地送去衣被、食物等進行慰問。由於堵口工程與民眾息息相關,所以行動積極,使韓寺營堵口工程於當年6月初告成,救出被淹土地近50萬畝。據經歷當時堵口工程的老人陳學禮、楊土講,這裡有扶溝縣樂善局很大的功勞。同時,扶溝人民為了生存與黃水鬥爭,採取因勢利導,閘崗口、修民捻保護村莊,與水爭地、出工出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扶溝縣樂善局也做了大量的救助工作。
解放初期,樂善局因帶有迷信性質被解散,房屋充公,管理人員被遣散。眾信徒唯恐神像被毀,乘夜將木雕神像用被子層層包裹後,埋在西廂房套間內地下,因時過境遷,不知所終,現唯留二屋大殿三間為居民占用。綜觀扶溝樂善局在民國時期所做各種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因當時歷史背景的社會局限性帶有封建迷信性質和因財力有限,救濟難民如杯水車薪,但他們發揚人道主義扶危濟困的義舉,對當時社會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