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齒龍

槽齒龍

槽齒龍,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與瑞提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槽齒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蜥腳型亞目
  • :原蜥腳科
  • :槽齒龍屬
  • :槽齒龍
  • 發現者:morris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古生物學,物種分類,生物學史,

形態特徵

槽齒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長2米。它是一種瘦長的動物,長著小腦袋、長脖子和長尾巴。
槽槽齒龍平均身長為1.2米,高度約30厘米,體重為30公斤。它們擁有小型頭部、大型拇指尖爪、修長的後肢、長頸部、前肢比後肢短、長尾巴。它們是二足恐龍。槽齒龍前掌有五個手指,後腳掌有五個腳趾。
槽齒龍是草食性恐龍,牙齒呈葉狀,有鋸齒狀邊緣,且位於齒槽內;這也是槽齒龍的名稱來源。它們的齒骨長度不到下頜長度的一半。下頜前端稍微往下彎。與近蜥龍相比,槽齒龍有較多的牙齒,頭部較長、較狹窄。
槽齒龍的頸椎上有長的椎弓(Neural Arch),以及前後排列的長神經棘(Neural spine)。背椎有強化的橫突(Transverse processes)。薦椎可能有3個。肩胛骨寬廣、彎曲,稍呈板狀。肱骨有明顯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尺骨的橫切面呈三角形。橈骨有大幅度縮小。
雖然槽齒龍並非最早的蜥腳形亞目恐龍(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在馬達加斯加的未命名屬),但在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中是最著名的一屬。它們起初被分類於原蜥腳下目,但在2003年,耶茲與基欽的研究顯示槽齒龍與它的近親早於原蜥腳類的出現。新的重建顯示槽齒龍的頸部與身體比例,比更先進的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的頸部與身體比例還短。

生活習性

植食性動物。它可能大部分時間四肢著地,吃長在低處的植物,有時也用後腿站立起來,去吃長在高處的樹葉。

分布範圍

非洲歐洲都發現過槽齒龍的化石。

古生物學

槽齒龍的化石大部分發現於南英格蘭與威爾斯的三疊紀地層。這個時期的地球氣候較為溫暖、乾燥。晚三疊紀的優勢肉食性動物仍為勞氏鱷目等鑲嵌踝類主龍,而非剛出現的小型肉食性恐龍;而蜥腳形亞目恐龍已取代二齒獸類,成為優勢草食性動物。

物種分類

先介紹一下蜥腳型亞目這個分類單位。這個好像是比較新一些的單位,也是現在比較主流的。這個分類捨棄了原蜥腳類(亞目)這個單位。蜥腳型亞目由蜥腳亞目和以前原蜥腳類里的恐龍和各個科組成。
在南威爾斯發現的三疊紀晚期/侏羅紀早期的未成年原始蜥腳形態恐龍經過重新的研究,被認定為是槽齒龍屬的一個新做種:thecodontosaurus caducus。
thecodontosaurus caducus的第六、七,八截頸椎的中樞神經接縫處有側腔一樣的坑。其形狀原始的股骨近側和腸骨也使其與thecodontosaurus屬的模式種thecodontosaurus antiquus(古槽齒龍)區分開來。經過對thecodontosaurus caducus化石的分析,科學家發現槽齒龍對於其它蜥腳形態恐龍來說都是原始的,除了巴西發現的三疊晚期的撒特那利亞龍(saturnalia)。槽齒龍是種非常重要的開來因為它的特徵對於早期恐龍的分類學很重要。槽齒龍是原蜥腳類,它和蜥腳類是平行類群,而為和艾雷拉龍科不屬於蜥腳型類和獸腳類的理論提供證據。
上文表示原蜥腳類和蜥腳類是平行的關係,艾雷拉龍科不是蜥腳型類和獸腳類。它們既不是蜥臀目也不是鳥臀目,也就是說它們不屬於恐龍了。我們在看看其他一些資料:
在dinosauricon提供的資料:
--+--eoraptor
`--+--herrerasauridae
`--dinosauria
上面這個分類就說艾雷拉龍科和始盜龍都不是恐龍,可能是因為它們太原始了。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saurischia
|--eoraptor
`--+--herrerasauridae
`--"eusaurischia" "true saurischians"
|--sauropodomorpha
`--theropoda
上面這個分類說艾雷拉龍科和始盜龍都是恐龍,但不屬於eusaurischia,真蜥臀亞目?。這個分類與現在主流的比較近一些。

生物學史

槽齒龍是由Henry Riley與Samuel Stutchbury在1836年所命名。槽齒龍是第四個被命名的恐龍,前三個分別為斑龍(1824年)、禽龍(1825年)、林龍(1833年);槽齒龍也是第一個被敘述的三疊紀恐龍。
當理查·歐文在1842年建立恐龍總目(Dinosauria)時,他並沒有將槽齒龍列入,他僅將斑龍、禽龍、林龍列入。他認為有小型頜部的槽齒龍,不可能屬於體型龐大的恐龍。他認為槽齒龍是種低等、由鱗片覆蓋的爬蟲類,與鱷魚、蜥蜴、喙頭龍目、恐龍外表相似。直到1870年,歐文的敵手湯瑪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將槽齒龍分類於恐龍。
槽齒龍最初的模式標本,與其他相關物品,在1940年遭到德國沖炸摧毀,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受害品。然而,目前已在許多地點發現化石,包括布里斯托與威爾斯,該地於晚三疊紀可能是乾燥環境。在這些新發現化石中,有一個可能是未成年個體的標本,可能屬於一個不同的種T. caducus。在澳洲發現的Agrosaurus macgillivrayi,可能是古槽齒龍(T. antiquus)的異名。
在2007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以及Kermack提出一個研究,宣稱槽齒龍的其中一種T. caducus屬於一個不同的屬,並由他們將這個屬命名為Pantydraco。
槽齒龍目前只有一個種,模式種古槽齒龍(T. antiquu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