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壽公主

榮壽公主

榮壽固倫公主(1854-1924),載入《清史稿》的最後一位公主,是恭親王奕訢的長女。慈禧慈安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成了總攬外朝內廷大權的重臣。慈禧太后對其恩寵有加,宣其女進宮生活。鹹豐十一年特旨封為固倫公主,恭親王固辭,詔改榮壽公主。光緒年間公主晉封為榮壽固倫公主,賜乘黃轎,賞食公主雙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榮壽固倫公主
  • 別名:榮壽公主
  • 國籍中國(清朝)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54年
  • 逝世日期:1924年
  • 職業:皇室成員
  • 性別:女
  • 父親恭親王奕訢
人物生平,政治生活,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固倫榮壽公主(1854-1924)道光六子恭親王長女。
鹹豐四年二月初二日(1854年2月28日)巳時,嫡福晉瓜爾佳氏所出。
鹹豐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1862年1月8日),鹹豐帝病逝,懿貴妃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當慈禧獨攬政權時,為表達謝意,封奕訢為議政王和軍機大臣等職位,也將他七歲的女兒接進宮中撫養,晉封為固倫榮壽公主,固倫榮壽公主性格沉靜、不苟言笑,即使面對權傾天下的慈禧,也不曾委曲求全的拍馬屁,是慈禧晚年少數敢直接面諫慈禧的人物。
同治三年正月初二日(1864年2月9日),兩宮皇太后正式冊封恭親王長女為固倫公主
同治四年九月(10—11月),固請撤去長女“固倫”名號,兩宮皇太后準奏,改封為榮壽公主。同年九月初六日(10月14日),長女榮壽公主由慈禧太后指婚於固倫額駙景壽之子志端。
榮壽公主榮壽公主
同治五年九月初七,正式下嫁志端,五年後志端死。1881年,皇太后懿旨:封其為固倫公主。
1894年正月,慈禧皇太后懿旨:賞食固倫公主雙俸(約800兩白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公主避難雷橋村,後暫住昌平麻峪村,其間常常與農民往來,多有關照。
1924年公主去世,時年71歲,葬安定門外立水橋東雷橋村南側。公主墓地原占地數十畝,南向,建制完整。1937年日據時期公主墳被偽冀東保全隊所盜,1961年地方上修建水庫,公主墳拆毀無存。
個人生活
12歲出嫁富察氏
榮壽公主12歲時,慈禧太后就做主為這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小姑娘選夫婿。
據清宮老太監回憶,這一天,榮壽公主打扮起來,穿上格格的鮮艷禮服,像個大人一樣走著不急不緩的宮廷步伐,王妃命妃等貴婦做前引,先去後宮朝見慈禧皇太后。然後就走進一間昏暗的內屋,放下門上的竹簾,靜靜地等著見她未來的丈夫。
依次走進三個少年,並排站好,先向公主請安,然後就屏氣低頭垂手站著。過了一會兒,太監示意三個少年可以退下了,公主已挑選完畢。
應該說,有了這個程式,被選中的男孩子,當然是她相對喜歡的。不過,榮壽公主的婚姻自主權極其有限。反正是個程式,太后準備的候選人,怎么都好。公主不是對少男有很多幻想和喜歡挑揀的人。
這個被選中的少年叫富察·志端,樣子溫和斯文很好學,一等蔭生,是滿清王公富察·景壽的兒子,景壽娶的也是公主,是道光皇帝的女兒固倫壽恩公主。皇親國戚親上加親,榮壽公主的婚事沒有任何異議和阻礙。
定親之後,就在地安門外的寬街建公主府。在公主府不遠處,駙馬第也同時修建中。公主府在眾人的矚目中逐漸成型,相當氣派。
17歲守寡長相顯老
公主出嫁五年左右,額駙志端就因病去世。她17歲時,做了寡婦,沒有生育。按照清朝對公主“管制”,公主的子嗣肯定很少甚至沒有。
清制是這樣的:公主出嫁當日,就沒有所謂的花燭之夜。大約行完大禮,就各回各的府邸。以後駙馬每天早上晚上都要去公主府請安,請安完畢就回自己的府邸——除非公主宣召他,他才可以留宿,之前還有諸多的規矩。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中年婦女。榮壽公主守寡的時候才17歲,還是“少女”,漫長而寂寞的日子,她會像石頭人一樣毫無感覺嗎?清宮老太監說:經常看到榮壽公主獨自在院子裡騎馬玩。
慈禧看她年輕守寡,著實寂寞可憐,便把她接到宮中。慈禧自己也是年輕守寡,親王的女兒中,若有守寡而無子的,慈禧都叫她們進宮裡來,大家熱鬧些。慈禧的身邊,圍繞著一堆寡婦。包括後來的隆裕皇后瑾妃光緒皇帝嫌她們醜而無趣,根本不理她們,也跟寡婦沒什麼兩樣。在這些寡婦中,榮壽公主是最合格最本分的寡婦。她本來面容老相,孀居後,更不穿任何花哨衣服,不做任何妝飾打扮,“雖二十許人,望之若嫗媼也”。
榮壽公主長得不美。老太監說,從後面看,經常跟光緒帝的隆裕皇后混淆。隆裕皇后面色枯黃,牙齒微齙,瘦高而乾枯,因為高得不好意思,經常抱歉地扭歪著身子。榮壽公主大約正面比她好看一點,行坐端正,看上去更具威嚴。

政治生活

當面批評慈禧打扮妖冶
其實,榮壽公主不是枯燥無能的人物。她沉靜低調,對慈禧一片忠心。皇宮是她從小生活的最最熟悉的地方。在複雜的後宮中,她眼觀六路,處事公允,喜怒不形於色。除了討厭李蓮英,她跟宮裡的任何人都處得很好。她是親王的女兒,慈禧的養女,熟知貴族和皇宮禮儀,王公大臣的夫人拜見慈禧太后,莫不先經過她的安排;就是外國使節的太太進宮,也需要她接待作陪。
榮壽公主榮壽公主
    而且,榮壽公主並不是沒有情趣的人。沒事的時候,她就自學花鳥畫,畫得很像那么回事,跟瑜貴妃的山水畫,並稱“宮闈二妙”。
    在後宮,她生活得遊刃有餘。
    慈禧太后萬分信任她,也離不開她。也只有她,敢當面勸告慈禧太后。榮壽公主很少進言,但只要進言,慈禧多半肯聽從。
    王公大臣知道她的分量,對她都很敬畏。
    說起來,連慈禧太后也怕大公主三分。慈禧喜歡穿艷麗奢華的衣服,大公主看了就不高興,說話很直率很不中聽:這么靡費做什麼?你不過是清朝的老寡婦而已,還有心情打扮得妖妖冶冶的,給人家落話柄……一通嘮叨,慈禧太后怕了她,每次大公主來見,慈禧就挑一件相對樸實的衣服穿,妝也不敢化得太過分,珠寶首飾也不敢多戴。宮人都說大公主簡直像慈禧的媽。
    有一次,太后偷偷做了一件極其華麗的袍子,是江南的工匠用織錦精工做成,花費不少銀兩。慈禧太后囑咐左右人說:“這事兒不要讓大公主知道。”誰知大公主還是知道了,見到慈禧就不開心地嘮叨:“我對您老人家不好么?我天天都想著母親喜歡什麼,喜歡穿什麼,喜歡用什麼,喜歡吃什麼,然後告訴其他人,讓他們去辦來。母親可倒好,偷偷地做一件衣服來穿,叫別人知道,當我們娘倆是什麼人呢?……”說得慈禧太后趕緊轉移話題,跟左右人亂說了一氣。等大公主一走,慈禧就埋怨左右人:“一定是有人去告訴大公主了,不然我怎么會受她一通勸告!都怪你們,多嘴多舌的!”
    努力調和光緒與慈禧的矛盾
    有件事,榮壽做得很顧全大局,那就是她與載湉,就是光緒帝,相處得很好。據說,載湉即位後,恭親王一家對他很嫉妒。但榮壽公主卻能顧全大局,與載湉相處得很好。
    在慈禧晚年,大公主更是沒少調和慈禧和光緒帝的矛盾。
    雖然慈禧立載湉為皇帝,但非常不喜歡他。這個文弱害羞而胸有大志的年輕人支持變法,更令慈禧大怒,幾欲將他置於死地。大公主常常對人說:“皇帝很可憐,五歲入宮,再也見不著親娘,咱們應當輔助他才對。”
    光緒帝知道榮壽公主是慈禧的心腹,不敢過於接近。但榮壽公主對他的憐憫和私下照顧,他不會感受不到。
    光緒帝變法失敗,處境十分危險。據說按慈禧的意思,不如傳旨,在乾清門前宣布祖訓廢掉光緒皇帝亂棒打死,珍妃聽說後因替光緒求情也即將被慈禧賜死。此時,大公主正在去熱河省親的路上,慈禧正好趁大公主不在宮中的時候處置光緒帝。有人探得這個訊息,報告了大公主。大公主從來沒有這樣急過,她本是最穩得住的人,此時一聽說,便連夜趕往西苑,跪著請求太后息怒。這樣,光緒帝才得以暫保帝位和性命,在瀛台被軟禁起來,珍妃也沒有被賜死。事後,慈禧太后覺得大公主來得這樣快,定是有人告密,還追查了一氣。
    其實受大公主暗中照顧最多的,是光緒帝寵愛的珍妃。珍妃長得明艷嫵媚,很出眾。因很多的原因,珍妃跟慈禧太后有很深的矛盾。除了光緒帝,沒有人敢對珍妃好。只有大公主暗中關照她。珍妃也經常向大公主哭訴,說萬一有什麼大變故,請大公主一定要相救。到了八國聯軍攻入京城時,慈禧攜光緒西逃,臨走時,命太監將珍妃推入故宮的井中。此時,大公主早已出宮避難。慈禧也算趁著大公主不在的時候,將珍妃弄死。大公主後來回宮,得知珍妃已死,非常難過,經常對人說:“我對不起珍兒。”
    一手安排皇室大喪
    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也駕崩。前後只差一天。大公主哭著去弔唁,看見的景象讓她又悲又氣,她平生都沒有發過這么大的脾氣。
    榮壽公主
    皇帝和太后的屍體一左一右,停在床板上,還未裝殮。床板前各有兩隻蠟燭,也只有兩隻蠟燭,像鬼火一樣閃著,滿眼鬼氣森森,一進去,就像進了鬼屋一樣令人膽寒。屋子裡竟然沒有一個人,那些王宮大臣們都在忙著立嗣的事,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太監們一片慌亂一通瞎忙,但不知喪葬禮儀又沒有主心骨,不知道該聽誰的,該忙些什麼。
      大公主找來太監管事的,訓斥他們道:“你們這些人簡直沒有體統!皇帝太后死了,連一個人手都找不到!今天的事情,如果我不出面,還有誰能出面呢?!”
      她立刻驅車去找溥儀的父親,一進門就勃然大怒,高聲叱責他:“今天你大喜了!你兒子做皇帝了!你做攝政王了!兩宮太后對你不好么?現在帝後死了,大喪在即,你倒很悠閒淡漠,在家也坐得住!”
      攝政王很是害怕,趕緊召集王公大臣,商議成立“治喪委員會”。人手稍稍齊了一些,大公主就開始布置任務,調動人員,安排各種禮儀。一直到下葬,宮內都是井然有序的。皇后怯懦不諳事體,攝政王載灃散淡撒手不管,皇帝只有三歲,什麼也指望不上。大臣太監各懷心思,要不是大公主出面,利索地安排一切,簡直連喪禮都亂七八糟不成樣子。
      對於慈禧的這位養女,就連國外的公使夫人,也說她是滿清婦女中第一流的人物。有德行有威儀有修養,善言詞善應酬善書畫,外表又那么沉靜不事張揚。可惜的是沒有念過什麼書,如果能像德齡公主那樣到國外遊歷一下,看一看天下大勢,還不知是什麼樣拔萃的人物呢!
      其實,大公主是懂一些外語的,眼界並不那么狹窄,她已經在盡力了解世界。德齡公主自小跟隨父親在國外生活,回國後慈禧太后留她在清宮住了兩年。德齡不知清宮繁瑣而要命的禮儀,又摸不透慈禧的脾氣,大公主少不了教她,教她怎樣行走坐臥,怎樣跟慈禧說話。德齡和大公主的關係也很親近,不僅做慈禧的外文翻譯,也做起大公主的外文老師。大公主當時年齡不小了,還努力地學習外語,她的外語當然不如德齡,不過用來跟國外的公使夫人做日常禮儀式的交際,還是綽綽有餘的。
      滿清倒台餘威仍存
      民國建立之後,大公主深居簡出,但並未在社交場合消失。尤其是在大清遺老的心中,她還是大公主,地位沒有絲毫改變。
      遼金皇族後裔完顏佐賢曾經親見大公主,並十分詳盡地記錄在《康乾遺俗軼事飾物考》中:
      民國初年,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右旗親王貢桑諾爾布元配王福晉愛新覺羅氏,系清肅親王善耆之妹,做四十正壽,在什剎海會賢堂飯店設宴,唱戲,招待親友。演唱者有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姜妙香、蕭長華、金秀山、裘桂仙、程繼先等。排場之大,布置之周,為當時稀見堂會。滿蒙漢王公、貝勒、貝子大臣雲集,民國達官顯宦畢至。席面是燕翅席帶燒烤,可稱盛饌。各宅寶眷扶老攜幼同往拜壽,濟濟一堂,誠屬盛況。
      下午三點,王府長吏向貢王爺稟告:大公主前引已離此不遠。”貢王爺急急整衣整冠,前往會賢堂大門躬親迎迓。貢王福晉在二道門內院中侍立。滿蒙漢王公貴族排班侍立於戲台院中。將近一刻,門前已撒幃幕,大公主由兩孫攙扶下了雙套朱輪馬車,登階及門。貢王爺趨前恭請跪安稟稱:“豈敢勞公主大駕。 ”大公主微聲答道:“大喜日子,應當應當。”走到二門下階,貢王福晉趨前雙手遞上尊聲公主。大公主雙手一攙,貢王福晉恭請雙份蹲安,低聲謝賞暨光臨。幫同攙扶行至院中,由禮親王成坤領班恭請跪安。依次各爵及大臣官宦隨同跪安,請安。滿院肅穆,氣氛靜謐。
      及至登堂,壽堂正中擺圈椅一把,獨坐。上鋪杏黃寸蟒鋪墊,左右各設一幾。一几上放著蓋碗茶(帶茶船),一几上放著銀裝檳榔、豆蔻、宿砂小盒。大公主落座,長史嬤嬤將正紫大鋪墊放在大公主面前。貢王福晉當即行跪拜六素禮。公主欠欠身,微聲說道:“叩禮,祝格格福壽康寧。”福晉倚立獻茶,傳知長史開戲。鑼鼓喧天,演唱起來。
      約有一小時左右,貢王福晉命長史傳膳。當時四傭人抬上金漆桌面一具,上面擺著全席燕窩、魚翅、銀耳、海參等等。椅旁設有兩墩,上面各列燒豚、燒鴨一具。開始請大公主用膳。大公主獨坐方桌,兩孫侍立。貢王福晉及特請清室近支王福晉、夫人四位協助侍候、敬酒、布菜。大公主僅稍飲一口壽酒,貢王福晉奉陪。大公主微嘗主菜,用調羹飲了口鴨湯。紅封已上,當即攙扶淨手,仍坐原位。稍食檳榔、豆蔻。
      約五時左右,大公主欠身,貢王福晉體意示將回府。即命長史傳外廂,聲稱大公主起駕回府。風起雲湧,全堂全院,當即肅立恭送。兩孫及貢王福晉攙扶大公主緩步慢行,向賓客、主人行注目表示謝意。眾賓客,主人皆垂手侍立,肅靜異常。戲台上像關了電門一樣,原樣不動,敬候大公主走後再演。這一隆重經過,緩緩閉幕。
      當時已入民國,固倫榮壽公主行止,尚且如此尊嚴,餘威可想而知。
      ——這是記錄蒙古親王的妻子愛新覺羅氏40歲的生日宴。因為大公主的到來,人們的注意力全都變了,大公主成了主角。看她吃飯的排場和習慣,倒是很有慈禧太后的遺風。雖然已是民國,但她一舉一動,都熟稔而嚴格保持著宮廷風度——說是腐朽可笑的風度也可以,但對於她,是深入到骨髓里的風度,與生俱來,終身保持,並不能說是刻意擺譜。
      據說滿清倒台後,不少生活無著的人去投奔大公主。她仁厚和藹,拿出一些本錢開銀莊做生意,收留和幫扶了不少人。

      影視形象

      趙曉露、瑤淼 、杜佳琛飾 固倫榮壽公主(《戲說慈禧》)
      榮壽公主(殷桃飾)榮壽公主(殷桃飾)
      區艷蓮 飾 榮壽公主(《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
      胡 可 飾 榮壽公主(《天下第一醜》)
      塗黎曼 飾 榮壽公主(《一生為奴》,又稱《恭親王傳奇》)
      張婭君 飾 榮壽公主 (《德齡公主》)
      孟庭麗 飾 大格格 (《歡喜游龍》)
      電視劇《蒼穹之昴》中,演員殷桃塑造的張夫人,就是以她為原型。
      電視劇中的張夫人美艷、聰慧、善良、豪爽,這與歷史上的固倫榮壽公主距離很大。不過,通過史料記載,真實固倫榮壽公主無論是其地位出身之尊榮還是處事應對之幹練,在公主序列中是很少見的。就連驕橫跋扈慈禧太后,對這位在滿清親貴中享有盛譽的大公主也是又敬又怕。固倫榮壽公主和大太監李蓮英是慈禧身邊最有影響力的兩個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