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薊馬

榕薊馬,管薊馬科動物,主要分布於我國的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江西、上海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榕薊馬
  • 拉丁學名:Gynaikothrips ficorum (Mar-Chal)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亞目纓翅目 
  • : 管薊馬科
分布與危害,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主要危害小葉榕和垂葉榕。以成、若蟲銼吸榕樹嫩葉和幼芽的汁液,造成大小不一的紫紅褐色斑點,芽梢凋萎,葉片沿中脈向正面摺疊,形成餃子狀的蟲癭。數十頭至上百頭成、若蟲在蟲癭內吸食危害,受害嚴重的榕樹整株嫩葉捲曲成餃子狀,嚴重影響光合作用,成為榕樹生產養護上的一大難題。

形態特徵

體長 1 - 2.5mm,體色黑色,體形細長,腹末端尖狹,
觸角念珠狀,口器銼吸式,翅膀羽纓狀不善飛行。本科外觀奇特,自成纓翅目,屬於管薊馬科 Phlaeothripidae, 台灣有43屬 93種,本種也是一種造癭昆蟲,棲息榕樹嫩葉形成巢袋狀,一個巢可容納 數代,上百隻若蟲與成蟲擠在癭狀巢里,吸食葉的汁液為食,形成葉背許多紅色斑點,有些癭袋裡還發現蜘蛛、花椿象、蹣等寄主。

發生規律

榕樹薊馬在福州地區一年發生13-15代,世代重疊嚴重,每代所需時間依季節不同,各代歷期20-30天,越冬現象不明顯。每年的5—6月及9一10月是該蟲發生量最高峰。卵成塊狀產於葉癭內,初孵若蟲體小如針尖,無色,不易為肉眼所見;若蟲共4齡,生活於絞子狀的葉癭內,銼吸嫩葉汁液;成蟲體黑色有光澤,體長2.3—2.8mm。腹部有向上翹動的習性;其發育代數與溫度關係密切。在乾旱季節和地區易釀成災害。平均每一蟲癭內有幼蟲30頭,最多的每個蟲癭內蟲數達100頭。

防治方法

1、園藝防治 合樹木養護管理,對過密的枝葉、蟲癭葉、枯枝葉及時剪除,集中燒毀,以改善樹間的通風光照條件,抑制其繁殖,減少蟲口密度。
2、保護天敵 在華南調查發現,薊馬的天敵有蜘蛛類、蟎類、七星瓢蟲、小花蝽及橫紋薊馬等。
3、藥劑防治 薊馬隱藏於蟲癭內,防除有一定困難,必須抓住施藥適期,在榕樹抽梢期、尚未形成蟲癭前噴施5%蚜虱淨乳油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隔5~7天噴l次,連續噴 2~3次;己大量形成蟲癭時,可用40%氧樂果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根施15%涕滅威顆粒劑。
4、樹幹注藥 對於高大植株,可用注射法防治,即在樹幹距地面30厘米以下部位,順分叉方向用0.4—0.6厘米粗的抓釘與樹幹呈45角傾斜打孔,深至初生木質部,取出釘子用注射器或滴管吸取氧化樂果或水胺硫磷藥劑原液或1:1藥液注入孔內,每株用藥量按胸徑每厘米0.5毫升計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