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錢飯(劉紹棠散文)

榆錢飯(劉紹棠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紹棠,現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大運河岸邊儒林村的一個普通農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錢飯
  • 職業:作家
  • 出生日期:1936年2月29日
  • 出生地:河北省通縣
作者,原文,賞析,名詞解釋,相關歌曲,

作者

1948年參加革命。1949年在中學讀書時開始發表作品。1951年曾經在河北省文聯工作。195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青枝綠葉》一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翌年退學。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被譽為“神童作家”。1958年被劃成“右派”,並開除黨籍。1979年恢復名譽。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務。曾多次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和《中國共產黨名人錄》。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證書。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於北京。
他創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中秋節》、《蛾眉》等短篇小說集,《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說,《春草》、《地火》、《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等長篇小說,《我與鄉土文學》,《我的創作生涯》《夜光杯散文精選》等散文短論集,以及《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現已出版5卷。

原文

我自幼常吃榆錢飯,現在卻很難得了。
小時候,年年青黃不接春三月,榆錢兒就是窮苦人的救命糧。楊芽兒和柳葉兒也能吃,可是沒有榆錢兒好吃,也當不了飯。
那時候,我六七歲,頭上留個木梳背兒;常跟著比我大八九歲的丫姑,摘楊芽,采柳葉,捋榆錢兒。丫姑是個童養媳,小名就叫丫頭;因為還沒有圓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嬸子。
榆錢飯
楊芽兒和柳葉兒先露頭。
楊芽兒摘嫩了,浸到開水鍋里燙一燙會化成一鍋黃湯綠水,吃不到嘴裡;摘老了,又苦又澀,難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來清水洗淨,開水鍋里燙個翻身兒,笊籬撈上來擠幹了水,拌上蝦皮和生醬作餡,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兒,包大餡兒糰子吃。可這也省不了多少糧食。柳葉不能做餡兒,採下來也是洗淨開水撈,拌上生醬小蔥當菜吃,卻又更費餑餑。
楊芽兒和柳葉兒剛過,榆錢兒又露面了。
村前村後,河灘墳圈子裡,一棵棵老榆樹聳入雲霄,一串串榆錢兒掛滿枝頭,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掛,看花了人眼,饞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膽子比人的個兒還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辮子七纏八繞地盤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齒咬著辮梢兒,光了腳丫子,雙手合抱比她的腰還粗的樹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樹梢,岔開腿騎在樹杈上。
我站在榆樹下,是個小跟班,眯起眼睛仰著臉兒,身邊一隻大荊條筐。
榆錢兒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斷幾枝扔下來,邊叫我的小名兒邊說:“先餵飽你!”我接住這幾大串榆錢兒,盤膝坐在樹下吃起來,丫姑在樹上也大把大把地揉進嘴裡。
我們捋滿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頓飯就有著落了。
九成榆錢兒攪合一成玉米面,上屜鍋里蒸,水一開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夠火候兒。然後,盛進碗裡,把切碎的碧綠白嫩的青蔥,泡上隔年的老醃湯,拌在榆錢飯里;吃著很順口,也能哄飽肚皮。
這都是我童年時候的故事,發生在舊社會,已經寫進我的小說里。
但是,十年內亂中,久別的榆錢飯又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飯桌上。誰說草木無情?老榆樹又來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糧食一年比一年減產。五尺多高的漢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糧,磨麵脫皮,又減少十幾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人才算吃上飽飯;然而,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比大人還能吃,口糧定量卻比大人少。閒時吃稀,忙時吃乾,數著米粒下鍋;等到驚蟄一犁土的春播時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給孩子大人畫餅充飢;她們就像胡同捉驢兩頭堵,圍、追、堵、截黨支部書記和大隊長,手提著口袋借糧。支部書記和大隊長被逼得走投無路,恨不能鑽進灶膛里,從煙囪里爬出去,逃到九霄雲外
吃糧靠集體,集體的倉庫里顆粒無存,餓得死老鼠。靠誰呢?只盼老榆樹多結榆錢兒吧!
丫姑已經年過半百,上樹登高爬不動了,卻有個女兒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錢兒,我這個已經人到40天過午的人,又給她跑龍套。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飯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錢飯,混個樹飽。
我把這些親歷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寫進了我的小說里。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問題”,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時節,我都回鄉長住。仍然是青黃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見虧糧了,1981年飯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不知是想憶苦思甜,還是想打一打油膩,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著吃一頓榆錢飯。丫姑上樹爬不動了,二妹子爬得動也不願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卻不能打動二妹子。1981年回鄉,正是榆錢成熟的時候,可是丫姑又蓋新房,又給二妹子招了個女婿,雙喜臨門,我怎么能吵著要吃榆錢飯,給人家殺風景?忍一忍,等待來年吧!
1982年春,我趕早來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磚、紅瓦、高牆、花門樓的大宅院裡,花草樹木滿庭芳;生下個白白胖胖的女兒,剛出滿月。一連幾天,雞、鴨、魚、肉,我又燒肚膛了。忽然,抬頭看見院後的老榆樹掛滿了一串串粉個囊囊的榆錢兒,不禁又口饞起來,堆起笑臉怯生生地說:“二妹子,給我做一頓……”二妹子臉上掛霜,狠狠剜了我兩眼,氣鼓鼓地說:“真是沒有受不了的罪,卻有享不了的福,你這個人是天生的窮命!”
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為榮,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錢飯待客,被街坊鄰居看見,不罵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摳兒。二妹子怕被人家戳脊梁骨,我怎能給她臉上抹黑?
但是,魚生火,肉生痰,我的食欲不振了。我不敢開口,誰知道二妹子有沒有看在眼裡?
一天吃過午飯,我正在床上打盹,忽聽二妹子大聲吆喝:“小壞嘎嘎兒,我打折你們的腿!”我從睡夢中驚醒,走出去一看,只見幾個頑童爬到老榆樹上掏鳥兒,二妹子手持一條棍棒站在樹下,虎著臉。
幾個小頑童,有的嬉皮笑臉,有的抹著眼淚,向二妹子告饒。我看著心軟,忙替這幾個小壞嘎嘎兒求情。
“罰你們每人捋一兜榆錢兒!”二妹子噗哧笑了,剛才不過是假戲真唱。
我歡呼起來:“今天能吃上榆錢飯啦!”
“你這不是跟我要短兒嗎?”二妹子又把臉掛下來,“我哪兒來的玉米面!”
是的,二妹子的囤里,不是麥子就是稻子;缸里,不是大米就是白面。二妹子的男人承包30畝大田,種的是稻麥兩茬,不種粗糧。
有了榆錢兒又沒有玉米面,我只能生吃。
看來,我要跟榆錢飯做最後的告別了。二妹子的女兒長大,不會再像她的姥姥和母親,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錢兒充飢。
或許,物以稀為貴,榆錢飯由於極其難得,將進入北京的幾大飯店,成為別有風味的珍饈佳肴。

賞析

讀了著名作家劉紹棠的散文《榆錢飯》,仿佛把人生的視線一下子擴展和延伸了。作者從親身經歷中截取幾次吃榆錢飯的生活片斷,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地巧用對比,鮮明而深刻地反映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濟日益發展,農民生活日益提高,以及人的心理觀念明顯轉變的新風貌,熱情謳歌了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一、作者從不同的歷史時期,榆錢兒在丫姑和“我”生活中的不同作用進行對比。文章開篇就寫道:“我自幼常吃榆錢飯”,“那時候,我六七歲”,“年年青黃不接春三月”,“常跟著比我大八九歲的丫姑”捋榆錢兒,“捋滿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頓飯就有著落了”。“九成榆錢兒一成玉米面”,蒸熟盛進碗裡,“泡上隔年的老醃湯”,吃著“順口”,也能“哄飽肚皮”。“哄飽”,實則未飽,但畢竟聊勝於無,可以暫時救命。寥寥數語,點明了榆錢兒是“我”小時候和丫姑等勞動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食”。沒有它,就沒有什麼可填肚子。好在“村前村後,河灘墳圈”,“一棵棵老榆樹聳入雲霄”,一串串榆錢兒“掛滿枝頭”,這是屬於窮人的誰也奪不走的救命糧。對窮人,其作用不言而喻,它形象地揭示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因此,小時候的丫姑和“我”對榆錢兒有著特殊感情。
十年內亂中,“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糧食一年比一年減產”,倉庫里“餓得死老鼠”。人們又只有“盼老榆樹多結榆錢兒”了。丫姑家的“飯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錢飯”。幾句話,勾勒出這個時期,丫姑母女和“我”與榆錢兒又結了緣,榆錢兒在生活中又是不可缺少的了。不多幾筆,又形象地揭露了極左政策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第三個時期,1980年回鄉,“不知是想憶苦思甜,還是打一打油膩,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著吃一頓榆錢飯”,“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卻不能打動二妹子”。1981、1982年亦是如此。原因何在?因為“不見虧糧了”,有的是“大米白面”,“更有魚肉了”。誰還瞧得起榆錢兒!在“我”,也是魚肉吃膩了,才要吃一頓換換口味而已。可見,吃榆錢飯的意義與以前截然不同。看來,“我”要跟榆錢飯做最後的告別了。“二妹子的女兒長大,不會再像姥姥和母親,大好春光中要采榆錢兒充飢”。
對比中,三個時期榆錢兒的不同作用歷歷在目,從而對舊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對極左路線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路線、農村大變樣,進行了熱情歌頌。
二、從不同時期,榆錢兒在丫姑、“我”和二妹子心目中的不同分量、地位進行對比。文章第二段道:小時候,“榆錢兒是窮苦人的·救·命糧”。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舊社會榆錢兒在窮苦人生存中極重的分量和重要地位;第十四段又有:“左”的那個年代,“老榆樹又來·救·命了”。兩個“救命”,形似而義不同。舊社會,是因為封建剝削制度造成的;而十年內亂中,是人為的饑荒。一個“又”字,擲地有聲,道破了“左”的政策的危害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切都變了樣。1981年回鄉,“正是榆錢兒成熟的時候”,正巧丫姑“雙喜臨門”,怎么能吵著要吃榆錢飯,給人家“煞風景”!1982年春,“又見老榆樹掛滿粉個囊囊的榆錢兒”,“我”因為“一連幾天雞鴨魚肉燒肚膛”,“不禁又口饞起來”。可剛一提出,二妹子就“臉上掛霜”,氣鼓鼓地說:“真是沒有受不了的罪,卻有享不了的福,你這個人是天生的窮命!一頓劈哩啪啦,搶白得“我”瞠目結舌。“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為榮,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錢飯待客,被街坊鄰居看見,不罵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摳兒。”無怪乎二妹子要“寒”著臉了。可見,這時期的榆錢飯,被富裕起來的農民視為“窮”和 “賤”的標誌了。而此時“我”想吃榆錢飯,不是“命”,而是“口饞”,是因“雞鴨魚肉燒肚膛”,要換換口味。
從這些對比中,鮮明地反映出丫姑、“我”和二妹子在不同時期對榆錢兒的不同心態。
三、從小時候的丫姑和“我”、小時候的二妹子和現今的小頑童們對榆錢兒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小時候的丫姑和“我”認為“榆錢兒好吃”,“生吃很甜,越嚼越香”;只要一見霜凌冰掛的榆錢兒掛滿枝頭,就饞得“淌口水”。
吃糧靠集體那些年,“二妹子做了丫姑的接班人”,“身背大筐捋榆錢兒”;“我”沾她的光,“混個樹飽”。“混個樹飽”的弦外之音,是無可奈何的事。
現今的小頑童們,不愁吃,不愁穿,無憂無慮,只是“爬到老榆樹上掏鳥兒”。只是被二妹子裝作拉著臉,變戲法般,才被罰得“每人捋一兜”榆錢兒。
這些對比,以榆錢兒為“試劑”,把三代人孩提時代的不同命運生動地展示出來,令人叫絕。
四、以吃榆錢飯為線索,在對比中行文,展開情節,突出中心。文章開頭,作者就以“我自幼常吃榆錢飯,現在卻很難得了”作總括對比,統領全文。一個“難”字,突出榆錢飯已成了歷史,為文章主題定了基調。
進入正文,又以小時“常吃”,十年動亂中“又”吃,與三中全會後“難得”進行對比,展開情節,以控訴過去,批判極“左”,謳歌今天,展望未來,昭示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強國富民之本。
結尾,作者用浪漫的手法、詼諧的筆調,趣寫榆錢飯將成為北京大飯店的“珍饈佳肴”,與開篇的“常吃”,繼而的“又”吃、“難得”相輝映,起了畫龍點睛,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另外,還有楊芽兒、柳葉兒和榆錢兒的對比,人物性格前後變化的對比等,無不各具其妙。
魯迅先生說,對比的方法是認識事物的好法子。《榆錢飯》一文正是以其匠心獨運的對比藝術見功夫,才得以以小見大,寓理於事,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內涵。

名詞解釋

榆錢又叫榆實、榆子、榆仁、榆莢仁。
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熱利水,殺蟲消腫的功效。
每100克榆錢果實含水分82克,蛋白質3.8克,脂肪1.0克,碳水化合物8.5克,粗纖維1.3克,灰分3.5克,鈣280毫克,磷10O毫克,鐵 22毫克,胡蘿蔔素0.73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黃素0.1毫克,煙酸1.4毫克,抗壞血酸9毫克。這樣看來,榆錢的營養價值還很高呢!
所以榆錢具有相當的食療作用:
1.健脾益胃榆錢果實中含有煙酸、抗壞血酸等酸性物質。同時,還含有大量的無機鹽,可健牌和胃, 治食欲不振。
2.清熱安神榆錢果實中含有大量水分、煙酸、抗壞血酸及無機鹽等,其中鈣、磷含量較為豐富,有清熱安神之效,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
3.殺蟲消腫榆錢果實中的煙酸、種子油有清熱解毒,殺蟲消腫的作用,可殺多種人體寄生蟲,同時,榆錢還可通過利小便而消腫。
4.止咳化痰榆錢味辛入肺經,能清肺熱,降肺氣,榆錢種子油有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故可用於治療咳嗽痰稠之病症。

相關歌曲

《采榆錢》
演唱:程琳
歌詞:
東家妞 ,西家娃,採回了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時我也採過它,那時採回了榆錢,不是看著那玩耍,媽媽要做飯,讓我去采它,榆錢飯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啦.......榆錢飯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
東家妞,西家娃,你們沒有嘗過它,村前綠,村後花,榆錢不在當飯茶,雖說不在當飯茶,味道卻還是不差,不信問奶奶,看她咋回答,榆錢飯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
啦.........榆錢飯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
啦.........不忘它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