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隱喻

概念隱喻

概念隱喻理論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 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來的。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隱喻是思維問題,可以反映在語言中;隱喻是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

其理論的核心內容有: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隱喻的本質是概念性的;隱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映射遵循恆定原則;概念隱喻的使用是潛意識的等等。

概念隱喻理論的革命性觀點促進了認知語義學的整體發展。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將概念隱喻分為三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結構隱喻是指用一個概念構建另一個概念,如“時間是金錢”;方位隱喻是指一個概念通過完整的體系構建另一個概念,如“高興為上”、“控制為上”對應有“情緒高漲”、“在我的掌控之下”;本體隱喻是以物體和物質來理解經驗,並把它們當作統一種類中的離散實體或物質,如“山腰”,並沒有明確規定多少海拔高度到多少海拔高度是山腰,還有“早上、中午、晚上”也都沒有十分明確的界限,我們卻都將其視為離散的。
概念隱喻基於文化和經驗,不同文化中的隱喻並不完全相同。在英語中,“未來”在前,“過去”在後,而在南美土著艾瑪拉語中“未來”在後,“過去”在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