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

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腰椎間盤突出物位於椎間孔內外,壓迫了同節段神經根,產生相應表型的病徵。1974年Abdullah等將累及同節段神經根的椎間孔內外突出物命名為極外側型,並首次報導。本病發生率較低,為1%~11.7%。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好發於腰3~4椎體和腰4~5椎體,而腰2~3椎體及腰5~骶1椎體間較少發生。其臨床特點是具有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且下肢神經根性痛較腰痛劇烈。由於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症多引起持續劇烈的下肢痛,甚至使神經根產生不可逆病變,故治療上主張採取手術治療。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老年人
  • 常見發病部位:腰椎
  • 常見症狀: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部壓痛點在骶脊肌外側緣明顯,髖部、腹股溝區及大腿前側疼痛,間歇性跛行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腰骶神經根一般在相應椎間孔的內上方由馬尾神經發出,於椎管內走行一段距離後即進入神經根管內,然後由相應椎間孔穿出。由於髓核自纖維環內突出後即向外上方對將發出椎間孔的神經根形成壓迫,而神經根由於椎弓根和椎間孔韌帶的限制移動餘地很小,很容易受壓而引起症狀。本病常見於老年患者,可能與小關節的傾斜度有關,同時和病變節段的退變程度有關。在退變節段,患者小關節傾斜度更大,由此造成椎間盤生物力學的失衡改變。有人認為旋轉負重應力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因素,認為其發病與長期承受以旋轉負荷為主的應力有關。

臨床表現

1.症狀
①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是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狀。由於後根神經節常與神經根一道同時受到卡壓,因此下肢放射痛的程度可相當嚴重。多數患者在站立、行走或腰椎後伸時可誘發腰痛及下肢放射痛。②腰部壓痛點在骶脊肌外側緣明顯,而不是在棘突旁或中央。③腰1~腰3神經根受累時將引起髖部、腹股溝區及大腿前側的疼痛。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股四頭肌的萎縮。④常合併間歇性跛行。⑤不易引起會陰部感覺異常及大小便異常等馬尾神經受損症狀。
2.體徵
直腿抬高試驗可呈陽性。上位腰神經受壓時,股神經牽拉試驗多為陽性。神經根的受壓還產生的相應運動、感覺障礙和反射減弱。

檢查

1.X線
一般認為X線平片對於極外側型椎間盤突出無診斷價值。
2.脊髓造影
蛛網膜下隙終止於後根神經節,脊髓造影很難顯示極外側型椎間盤突出,因而脊髓造影和X線平片一樣,主要用來排除其他病變。
3.CT
CT檢查能夠較為清晰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和程度。但當突出物位於椎間孔內或椎間孔外時,其鄰近的神經根和(或)後根神經節與之密度大致相等,可能會給診斷帶來一定困難,甚至誤診為腫瘤。必要時可行冠狀面重建或CT椎間盤造影。
4.MRI檢查
MRI在極外側型椎間盤突出診斷方面的套用不及高分辨CT掃描。其原因可能為MRI矢狀點陣圖像常未包括椎間孔,掃描層厚也高於CT掃描。

診斷

凡遇到較重腰腿痛並有神經根損害症狀的患者,CT片未見相應椎間隙有明顯腰椎間盤突出時,即應考慮到下位椎間隙的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臨床遇到雙節段神經根受累時,勿滿足於椎管內突出而遺漏極外側型者。其主要的診斷要點是:
1.腰痛和嚴重下肢放射痛是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狀和診斷點。
2.當腰1~腰3神經根受累及時將引起髖部、腹股溝區及大腿前側的疼痛。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股四頭肌的萎縮。
3.體症:如上述。
4.影像學檢查:CT薄層掃描和MRI檢查最具有輔助診斷價值。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如患者症狀輕微且無明顯神經學體徵,可採用非手術治療,其主要方法包括臥床、制動、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等。
2.手術治療
由於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症狀多較嚴重,因此需行手術治療的機會也更多。①椎板間開窗術。②椎間孔切開術。③經峽部椎板間開窗術:僅適用於定位十分明確的單純極外側型突出。④全關節突關節切除術:當患者合併嚴重神經根管狹窄時甚至需將關節突關節全部切除,如此可清楚地暴露整條神經根和神經節。但這一術式容易導致手術後腰椎不穩,因此一些作者認為當合併退行性腰椎滑脫時或施行全關節突關節切除術後應同時行腰椎融合術。⑤外側開窗手術:對突出髓核位於椎間孔內偏外側和椎間孔外的病例可行外側開窗手術。⑥微創手術治療:該術式創傷小、操作精細、術後效果優良,是治療椎間孔外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種可供選擇的新術式;但由於椎間盤鏡手術在內鏡下操作,視野和操作空間有限,容易發生硬膜撕裂、神經根損傷和出血增加等併發症。

預後

本病臨床表現常較為嚴重,保守治療效果往往不夠理想。手術治療應根據不同的突出部位選擇不同手術方式。年齡過大、病程較長、局部組織廣泛增生粘連者,治療複雜,預後較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