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北蝰

極北蝰

極北蝰(學名:Vipera berus)為蝰科蝰屬的爬行動物。雄蛇全長為435至500毫米,雌蛇全長為505至560毫米,頭略呈三角形,與頸明顯有別,吻鈍圓,軀幹較粗,尾較短,背面灰色或橄欖黃色,沿背脊有一波狀或鋸齒形淺黑色縱帶紋,兩側各有一列斑點,腹面為一致的灰色,具淺色斑點,尾末端通常黃色,頭背有一“><”形淺黑色斑,眼後有一深色縱紋,上唇鱗帶白色或淺黃色,前緣褐色,鼻孔較大。

喜歡獨居,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日落時分,在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間開始冬眠,春季雪未融化時即甦醒,冬季單個或集群利用其他動物洞穴冬眠,食物以齧齒動物為主,間或也吃蛙、蜥蜴等,幼蛇則以昆蟲及蠕蟲為主要食物。分布範圍,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法國中部,向東延伸至俄羅斯的太平洋海岸,是唯一在北極圈內出現的蛇。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瀕危(EN)。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極北蝰
  • 拉丁學名:Vipera berus
  • 別稱:龍紋蝰,Northern Vip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蝰科
  • 亞科:蝰亞科
  • :蝰屬
  • :極北蝰
  • 亞種:4種
  • 分布區域:中亞,北亞,歐洲北部及中部,中國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6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毒性危害,

形態特徵

雄蛇全長為435至500毫米,雌蛇全長為505至560毫米。頭略呈三角形,與頸明顯有別。吻鈍圓,軀幹較粗,尾較短。生活時,背面灰色或橄欖黃色,沿背脊有一波狀或鋸齒形淺黑色縱帶紋,兩側各有一列斑點;腹面為一致的灰色,具淺色斑點,尾末端通常黃色。頭背有一“><”形淺黑色斑,眼後有一深色縱紋,上唇鱗帶白色或淺黃色,前緣褐色。吻鱗高與寬相等,與吻端二枚小鱗(端鱗)相切。鼻孔較大,位於鼻鱗中央;鼻鱗與吻鱗間隔1枚鼻吻鱗;頭背面鱗片僅額鱗、頂鱗及眶上鱗為大形鱗片;額鱗前方有小鱗13—17枚(包括2枚端鱗);左右頂鱗在中線彼此相切,前切額鱗,與眶上鱗間隔1行小鱗。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橢圓形,眼前、後及下方均被小鱗圍繞,與鼻鱗間隔二行小鱗,與上唇鱗間相隔一行小鱗;上唇鱗9,第4、5兩枚恰位於眼正下方;下唇鱗10或11枚,也有一側為9或12枚者,第1對下唇鱗在頦鱗後方彼此相切;前4或5枚切唯一的一對頷片。背鱗21(23)—21—17行,均明顯具棱,或僅最外一行平滑。腹鱗雄性147、148,雌性153、156;肛鱗完整;尾下鱗雙行,雄性40、41,雌性29、33對。

棲息環境

多生活於溫帶、寒帶的林區和草原草甸區。闊葉林、針葉林、混交林及沼澤地。以樹根洞穴中或石塊下為其隱蔽場所。垂直分布可達2700m的山區。

生活習性

極北蝰是獨居動物,除了交配期間和冬眠時期以外,很少和其他個體在一起。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日落時分。在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間開始冬眠,春季雪未融化時即甦醒,冬季單個或集群利用其他動物洞穴冬眠,極北蝰的冬眠期很長,在英國它們通常會冬眠6個月,在寒冷的北極圈附近冬眠期則長達8個月。一般蛇類在氣溫低於10℃就冬眠了,而極北蝰在氣溫低到3℃時還可以活動。食物以齧齒動物為主,間或也吃蛙、蜥蜴等;幼蛇則以昆蟲及蠕蟲為主要食物。

分布範圍

在所有陸生蛇類中,極北蝰擁有最廣泛的分布範圍。生活區域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法國中部,向東延伸至俄羅斯的太平洋海岸,是唯一在北極圈內出現的蛇。中國主要分布在吉林(長白山區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安圖縣、撫松縣)、新疆(阿勒泰、福海)。
分布範圍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卵胎生。4月為交配盛期,雄性極北蝰可與多條雌性進行交配,每年繁殖一次。雌蛇的妊娠期為3至4個月,一般在秋季或冬眠期間生產,通常會生下6至20條幼蛇,初生幼蛇全長95至180毫米,出生後3小時即可自行活動,3至4年達到性成熟。

亞種分化

序號拉丁名命名者及年代
1
Vipera berus berus
LINNAEUS,1758
2
Vipera berus bosniensis
BOETTGER,1889
3
Vipera berus nikolskii
VEDMEDERYA,GRUBANT & RUDAJEWA,1986
4
Vipera berus sachalinensis
TZAREVSKY,1917

種群現狀

在一些國家,極北蝰是保護動物,例如英國等。但其毒性對保護工作產生了不利的因素,人們會出於對極北蝰的恐懼而獵殺該物種。同時,由於農業發展、森林砍伐和灌木侵蝕等原因,導致棲息地遭到破壞,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該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瀕危(EN)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吉林省人大常委會1985年3月3日頒布實施的《吉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第四類保護動物

毒性危害

被極北蝰咬傷後,傷口附近會有劇痛,二十分鐘後會有更嚴重的反應。受害者會產生腫脹、暈眩、嘔吐,但要在六個小時後才會出現最嚴重的症狀,儘管如此但極北蝰咬傷卻很少會致命,小孩被咬傷有時致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