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桿土家族鄉

楠桿土家族鄉

德江縣楠桿土家族鄉位於德江縣城西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6千米,地處東經107°51´—107°57´,北緯28°11´—28°23´。東臨沙溪鄉、龍泉鄉,南靠煎茶鎮、平原鄉,西北面自南向北與務川縣豐樂鎮呈一線相連。東西寬9.25千米,南北長23.30千米,總面積124.3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293米,最低海拔615米,鄉政府駐地海拔高765米。全鄉轄1個社區、13個村,4340戶,18467人;現居住有土家族、苗族、仡佬族和漢族,其中土家族占總人口的52.7%,苗族占總人口的0.8%,仡佬族占總人口的0.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楠桿土家族鄉
  • 地理位置德江縣西部
  • 面積:124平方公里
  • 年平均氣溫:22℃
簡介,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氣候,特色橋,地圖信息,

簡介

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所轄三個管理區、14個行政村、123個村民組、4100餘戶、1.7萬人,全鄉總面積124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22℃,降雨量1100mm,交通閉塞,距302國道線22公里,全鄉通車裡程約40公里。
楠桿土家族鄉楠桿土家族鄉

歷史沿革

根據有關記載,民國二年(1913)安化改德江縣時,全縣改編為9個區,楠桿(原名楠桿子)為西1區,民國三十年併入煎茶,不久改聯保,民國三十二年(1940年)改為楠桿鄉。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全縣劃為5區18鄉(鎮),楠桿鄉為18鄉(鎮)之一,隸屬煎茶區(第二區),1951年增設平原區,楠桿鄉劃入平原區,1953年撤大鄉建小鄉,原楠桿鄉所轄區,改為沙壩、大林、楠桿、天井四個鄉。1956年調整行政區劃時將大林合併到楠桿鄉,1959年將沙壩、楠桿、天井改為生產管理區,隸屬平原公社(區改為大公社)1961年9月,大公社復名為區,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沙壩、楠桿、天井合為楠桿人民公社,隸屬煎茶區。1963年3月,楠桿人民公社劃分為天井、楠桿、沙壩三個小人民公社,隸屬平原區。1984年人民公社復名為鄉,1988年8月楠桿、洋樂(沙壩)相繼成立土家族鄉。1992年10月底"撤區並鄉建鎮"撤銷平原區,撤銷天井、楠桿、洋樂三個小鄉合併成楠桿土家族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德江縣楠桿土家族鄉位於德江縣城西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6千米,地處東經107°51´—107°57´,北緯28°11´—28°23´。東臨沙溪鄉、龍泉鄉,南靠煎茶鎮、平原鄉,西北面自南向北與務川縣豐樂鎮呈一線相連。東西寬9.25千米,南北長23.30千米,總面積124.3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293米,最低海拔615米,鄉政府駐地海拔高765米。

地形地貌

德江縣楠桿土家族鄉有耕地面積1343公頃,其中田625公頃,土718公頃;園地22公頃,林地5770公頃,牧草地2168公頃,水域面積169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2%。轄區內山巒起伏、綿延,層巒疊嶂。野貓河自南向北縱貫全鄉,形成以此為中心的谷地,東西部較高,中部、北部較低。最高海拔1293米,最低海拔615米,屬典型喀斯特地形。

土壤

楠桿鄉區域內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有砂頁岩、碳酸鹽岩和紫砂頁岩風化物等,主要土壤類型有:黃壤、矽鋁質黃壤、紫色土、黃壤性土。黃壤土類占88.4%,石灰土類占3.7%,紫色土類占0.6%,水稻土類占7.1%,黃沙泥土與扁沙泥土呈復區分布,大土泥、紫色泥為零星分布。表層土壤呈微酸性反應,PH值5~6.5之間,地勢較高寒,氣候溫涼。一些地方陰山狹溝多,光照不足,作物光照期較短,不利於糧食作物正常生長。

氣候

楠桿鄉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日照時數為931.5小時,年均氣溫在14.92℃至10℃之間,有效積溫4580℃,無霜期294天,年降水量1248毫米左右。由於境內屬山嶇溝谷地勢,陰雨較多,太陽輻射弱,日照較少,春溫多變,秋涼劇降,伏旱頻繁,常有倒春寒、冰雹、秋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發生。

特色橋

楠桿鄉土家“花花橋”位於楠桿上壩,建於清光緒年間, 楠桿土家族鄉上壩村"花花橋"
楠桿土家族鄉上壩村&#39楠桿土家族鄉上壩村&#39
為木結構穿斗式建築,整座橋不用一丁一卯,橋長14.7,高7.5米,寬4.6米,九根上等大柏木橫跨作橋身,在橋身下分別用四根柏木交叉作支點頂立於橋身下,然後再在其上建橋體。整座橋呈亭閣式樣,分三層。第一層為橋主體,橋體兩頭進出口為“八”字形,三級石梯進走廓,走廊兩旁用柏木板對接成座板,後用拱彎的木條作扶手和裝飾。在橋主體上再建一座四角拱翹的瓦閣,使橋不被日曬雨淋,完成了橋身的主體建築。第二層為橋的裝飾,由兩座小閣樓組成,除了從美觀角度出發外,主要是 楠桿土家族鄉
作為橋額,並在其上書“風鎮”二字。第三層為橋頂,為四角帶拱的小閣樓。閣樓四角拱翹,每角雕塑成一隻長頸俯視的仙鶴,再在四面閣角上掛上銅質風鈴。然後在頂點再雕塑一圓尖頂,安上一塊鐵制的“壽”字,遠遠看去,實如一乘“花轎”,雖然歷經風雨百多年,花花橋堅固如初,美不勝收。
楠桿土家族鄉“結龍橋”位於楠桿鄉老街,建於清嘉慶八年,橋身為木質穿斗式結構,是過去楠桿鄉通往務川縣的必經之路,此橋與花花橋構成了楠桿土家族鄉的一大民族建築特色。

地圖信息

地址:德江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