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山

楚王山

原名同孝山 。在今徐州市銅山區境內。因漢楚元王劉交葬此而得名。相傳山上有霸王項羽的點將台,俗又稱霸王山 。 宋蘇軾《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詩之一:“斷嶺不遮西望眼,送君直過楚王山 。”參閱《後漢書·郡國志三》“彭城” 劉昭注引《北征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楚王山
  • 外文名稱:Chu Wang Shan
  • 地理位置:銅山區大彭鎮境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 著名景點:楚王漢墓群、千佛洞、唐代古槐、明代大院
千佛洞,諸佛寶塔,漢墓群,保護規劃,遺址公園,

千佛洞

千佛洞,坐落在銅山區夾河鄉境內楚王山南側山體的懸崖峭壁間。由前後兩洞組成,清末雲龍山興化寺住持僧,命人將後洞堵上。前洞洞口兩側各立一方石刻,字跡已不可辨讀,洞深約12米,寬3至7米,高2至4米。洞內有石刻大佛像一尊,十八羅漢石雕。岩壁之下,佛龕密布,大小不一,小著不盈尺,遠望龕室猶似鴿舍蜂房,據傳佛像超過千尊,故稱千佛洞。洞前原有廟宇,有大殿.東西配殿.戲樓等組成,清康熙51年,10萬善男信女捐資重修。千佛洞為何人何時鑿洞造像,洞前的寺廟何時何人建造,均不可詳考。因經歷戰爭和動亂,古蹟損壞極其嚴重。尚未打開堵死的後洞,損失情況恐要好的多。
楚王山千佛洞楚王山千佛洞

諸佛寶塔

據市彭祖文化研究會顧問王文正考證,楚王山一帶,早在北魏乃至隋唐時期就是徐州的佛教聖地。《魏書·釋者志》、《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和唐代高僧釋法琳所著《破邪論》中記載:“佛滅後一十六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神造八萬四千塔。今洛陽、彭城(今徐州)、扶風、蜀郡(成都)、姑藏(今甘肅武威)、臨淄等,皆有塔焉。”所以佛祖舍利曾被傳入徐州。佛祖舍利可能就在此塔下。據《水經注》載:徐州阿育王寺為楚王劉英所造。那么劉英所造阿育王寺又是當今的什麼地方?而徐州較早出現的大型寺院很多。有魏文帝曾幸駕的徐州白塔寺;《水經注》記載的龍華寺;以及宋代的台頭寺。此外石佛山上有北魏石佛寺;城東還有齊梁時代的五級寺,唐代較大寺院有城南的木龍寺和延福寺。其中。以阿育王寺、白塔寺、龍華寺和石佛寺(今興化寺)存有這枚舍利的可能性較大。可是,還有一條重要信息接近今天所談話題。唐代高僧南山律宗師道宣(公元596-667年)所著《廣弘明集》上載:“隨仁壽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602年)徐州刺史上表:川西一驛宿(站)其夜陰雨,舍利放光,向川四十五里,其淨道寺僧向北山看光,影(光影)從驛所舍利處而來。後經發掘,得舍利石函,舍利的太極異彩,圖案迭出,有人物、動物和山水之狀。顯然,這枚舍利被淨道寺僧得到,或被官方另行他寺供養。然而,是不是阿育王時期傳來的十九枚中的一顆,卻令人費解。根據這段佛史記載來判斷,川西驛舍在蕭縣東5華里處,淨道寺在西郊臥牛山、楚王山一帶。據唐《元和郡縣圖志》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蕭縣罷郡屬徐州。縣東此至川60里。”當時唐代乃至明代道路從徐州去蕭縣的走法是:出徐州北關,黃河南岸走10里至屯兒溝,又10里到十八里屯兒,再10里為小王家山兒,30里到蕭縣。至於,淨道寺僧眾向此山上看到舍利光,估計所指的就是今天夾河楚王山一帶。

漢墓群

楚王山位於徐州西十公里的銅山區大彭鎮境內,主峰海拔195.4米,略作東北、西南走向,是徐州境內的歷史名山。《金史地理志》稱之為“赭土山”,《魏書地形志》稱之為“同孝山”,由因山北坡葬有劉邦異母弟楚元王劉交及其家族成員而名曰楚王山。關於楚元王墓,《水經注》載:“荻水又東徑同孝山北,山陰有楚元王冢,上圓下方,累石以之,高十餘丈,廣百步許,悉結石也”。當今可明顯看到的大型封土堆有四處,其中唯一好墓“鑿山為藏”,其餘三座均系封土墓。一號墓依山為陵,面向東方,氣勢雄大,陵墓上圓下方,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高50餘米,其東南面與楚王山主峰相連,渾然一體。為防止山洪沖刷陵墓封土,在陵墓南側開鑿了一條長20米,寬2米的排水溝,以減少雨水侵蝕。一號墓道東向,長約80米,寬約3米,填土中雜有繩紋陶片。二號墓位於一號墓北側,封土堆高20米,底周長200米,下圓上方,成覆斗形,借夯土堆積,土層清晰可辨。在封土堆下部地段,尚殘存有石砌的坡牆,可與舊志中“皆以巨石”[民國《銅山縣誌古蹟考》]相印證。三四號墓均位於一號墓東,均矮於1號墓,封土堆亦作覆斗形,這種類型的墓葬在西安附近帝王陵中最為常見,其覆斗的高低長寬均有嚴格的界限。三四號墓規模較二號墓小,距一號墓亦稍遠。楚元王劉交隨其兄高祖劉邦轉戰南北,屢建功勳,故於公元前201年受封包括薛郡、東海、彭城等36縣地的劉氏發跡地,都彭城,國號楚。劉交在位23年,作為第一代楚王,他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且是劉邦死後劉氏家族中最有影響的人物,連景帝登基前,也謙讓元王再三,可見元王政治地位之特殊。因此,楚元王墓規模宏大,陪葬陵數量多,規格高。其葬制顯然優越於漢初的一般王陵,山陵的高大,也就合乎情理了。早在1956年,楚王山漢墓群就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再次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楚王山漢墓群的進一步勘探和以後大規模科學發掘,必將對我國漢代尤其是漢初封王的葬制禮儀,以及包括今天徐州在內的廣大淮海經濟區的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深入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保護規劃

2013年6月,《徐州楚王山漢墓群保護規劃》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
楚王山漢墓群位於銅山區大彭鎮楚王山北麓,是西漢楚國第一代楚王劉交及其家族的陵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四座墓冢,遺址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為保護楚王山漢墓群、合理利用楚王山文物資源,多年來,銅山區清理了保護區內雜亂的建築物,設定了保護界樁,關閉了漢墓群周邊的20家採石場,遷移了千餘座現代墳包,並成立了文物管理所,聘請專職文物管理員常年看守。

遺址公園

先行啟動以下工作:一是界定好文物區域的保護範圍。楚王山漢墓群是我市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楚王陵園,地域分布廣泛,界定範圍非常重要,對日后綜合保護和開發意義重大。二是做好整體開發性規劃。楚王山歷史文物相對集中,自然風光優美,要整體規劃建設“楚王山漢墓群遺址公園”,以漢墓群為中心,結合千佛洞、唐槐等古蹟,在道路組織上要考慮與漢墓相溝通,形成一條旅遊線,並同時考慮一、二、三期綜合性開發。三是堅決在保護區範圍內實行“一增一減”。“增”就是增加綠化,大量種樹,要把該地區列為明年重點綠化地段,按呂梁山植樹標準,多栽大樹,5年後該地區就會鬱鬱蔥蔥,景色宜人;“減”就是拆除保護區範圍內的所有違法建築,並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給予合理的發展空間。四是加強組織領導。銅山區要成立“楚王山漢墓群遺址公園籌備領導小組”,由分管領導擔任組長,下設日常管理機構,撥專項經費,負責該項目的開發工作。五是結合楚王山的保護,對大彭鎮進行保護性開發。大彭鎮要改變沿街發展格局,實行塊狀發展,不要條狀發展。要引導楚王山周邊房屋蓋成青磚黛瓦的傳統民居,對現有房屋也要按民居風格進行綜合整治。千佛洞,五色土,漢墓群,唐槐,像呂梁保護開發一樣,成熟一塊開發一塊,並考慮山北宕口一起開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