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十首

楚歌十首

《楚歌十首》是 唐 代詩人 元稹所作詩詞之一,收錄於《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歌十首
  • 作者元稹
  • 朝代唐朝
  • 類型:詩
作者,詩詞正文,

作者

元稹(zhěn)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8歲喪父,母鄭賢能文,親授書傳。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元稹登平判科(舊稱元稹登書判拔萃科,有誤)[2],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為時論所非。長慶元年(82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後出任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年)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僕射。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力量,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
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

詩詞正文

楚人千萬戶,生死系時君。當璧便為嗣,賢愚安可分。
干戈長浩浩,篡亂亦紛紛。縱有明在下,區區何足雲。
陶虞事已遠,尼父獨將明。潛穴龍無位,幽林蘭自生。
楚王謀授邑,此意復中傾。未別子西語,縱來何所成。
平王漸昏惑,無極轉承恩。子建猶相貳,伍奢安得存。
生居宮雉閟,死葬寢園尊。豈料奔吳士,鞭屍郢市門。
懼盈因鄧曼,罷獵為樊姬。盛德留金石,清風鑒薄帷。
襄王忽妖夢,宋玉復淫辭。萬事捐宮館,空山雲雨期。
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臨難忽相感,解紛寧用言。
何如晉夷甫,坐占紫微垣。看著五胡亂,清談空自尊。
誰恃王深寵,誰為楚上卿。包胥心獨許,連夜哭秦兵。
千乘徒虛爾,一夫安可輕。殷勤聘名士,莫但倚方城。
梁業雄圖盡,遺孫世運消。宣明徒有號,江漢不相朝。
碑碣高臨路,松枝半作樵。唯餘開聖寺,猶學武皇妖。
江陵南北道,長有遠人來。死別登舟去,生心上馬回。
榮枯誠異日,今古盡同灰。巫峽朝雲起,荊王安在哉。
三峽連天水,奔波萬里來。風濤各自急,前後苦相推。
倒入黃牛漩,驚沖灩澦堆。古今流不盡,流去不曾回。
八荒同日月,萬古共山川。生死既由命,興衰還付天。
棲棲王粲賦,憤憤屈平篇。各自埋幽恨,江流終宛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