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椒舉如晉求諸侯

出自《左傳》的歷史散文。使椒舉如晉求諸侯①,二君待之。

基本信息,原文,注釋,譯文,評析,

基本信息

作品名:楚椒舉如晉求諸侯

原文

使椒舉如晉求諸侯①,二君待之。椒舉致命曰:“寡君使舉日,日君有惠,賜盟於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也。’以歲之不易②,寡人願結歡於二三君,使舉請間③。君若苟無四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於諸侯。”晉侯欲勿許。司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其使能終,亦未可知也。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君其許之,而修德以待其歸。若歸於德,吾猶將事之,況諸侯乎?若適淫虐,楚將棄之,吾又誰與爭?”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對曰:“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四岳、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④,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⑤,馬之所生,無興國焉。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是以先王務修德音以亨神人⑥,不聞其務險與馬也。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里、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衛、邢無難,敵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於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之。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夫豈爭諸侯?”乃許楚使。使叔向對曰:“寡君有社稷之事,是以不獲春秋時見。諸侯,君實有之,何辱命焉?”椒舉遂請昏,晉侯許之。
楚子問於子產曰:“晉其許我諸侯乎?”對曰:“許君。晉君少安,不在諸侯。其大夫多求,莫匡其君。在宋之盟,又日如一。若不許君,將焉用之?”王曰:“諸侯其來乎?”對曰:“必來。從宋之盟,承君之歡,不畏大國,何故不來?不來者,其魯、衛、曹、邾乎!曹畏宋,邾畏魯,魯、衛逼於齊而親於晉,唯是不來。其餘,君之所及也,誰敢不至?”王曰:“然則吾所求者無不可乎?”對曰:“求逞於人⑦,不可;與人同欲,盡濟。”

注釋

①椒舉:即大夫伍舉,其食邑在椒,故稱椒舉。
②不易:不平靜(多災難)。
③請間(jiàn):請求抽時間聽取稟告。
四岳:指北嶽恆山、南嶽衡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三塗:山名,在今河南嵩縣西南。陽城:山名,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俗名城山嶺。大室:山名,即今河南登封縣北之嵩山。荊山:即今湖北南漳縣西八十里之荊山。中南:即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市南。
⑤冀:指冀州,當今河北、山西等地。
⑥亨:同“享”。
⑦逞:快意,滿意。

譯文

魯昭公)四年春季周曆正月,許國國君到了楚國,楚靈王留住了他,於是把鄭簡公也留下來,與鄭簡公在長江南岸狩獵,許國國君也參與了。
楚靈王)讓伍舉到晉國協商要求諸侯參加(由楚國主持的)盟會,許國國君和鄭簡公在楚國等待訊息。伍舉向晉國送達楚靈王的命令說:“往日晉國國君對我們有恩惠,把在宋國的盟會賜予我們,曾說過:‘服從晉國或服從楚國是互相交替出現的。’因為近年多難,我們君主願意同各國各位君主結成友好,讓伍舉我來請求晉君抽空聽取稟告。君主(指晉君)如果暫時沒有四面邊防上的憂慮,那我們願借你的光榮來請各諸侯參加。”晉平公想不答應這一要求。司馬侯說:“不可以。楚靈王正在張大勢力,上天或許是要讓他得意,用來加重他的罪惡,而給他降下懲罰。這是不能知道的。他派出的使者能夠善終,也是不可知道的。晉國和楚國只看上天的保佑了,不可同楚國爭霸。你答應他的要求,而修養道德來等著看他的趨向。如果他趨向德政,我們還要服從他們,更何況各諸侯國呢?如果上天把他們放到荒淫虐亂的境地,楚國就會放棄諸侯,我們又能有誰來與爭霸呢?”晉平公說:“晉國有三方面不致危難的條件,會有什麼敵人呢?國家地形險要而多有馬匹,齊國、楚國多災多難,有這三條,我們去哪裡會達不到呢?”司馬侯回答說:“依靠地形險要和馬匹眾多,又樂於鄰國的內難,是三種危機。四岳、三塗、陽城、大室、荊山、終南等山,是九州境內的險要,這樣也沒有使各險要所在地始終由一種姓氏統治下來。冀州的北方,是出產馬匹的地方,但沒有興盛的國家。依靠險要和馬匹多,並不可以作為鞏固國家的基礎,從古以來就是這樣。所以前代的帝王一定要修養仁德用來祭享神靈和人民,沒有聽說過一定要靠地形險要與馬匹多。鄰國的患難,不能夠使我們高興。有的患難很多卻鞏固了國家,開發了疆土;有的沒有患難卻喪失了它的國家,失掉它守護的土地。像這樣為什麼還要為鄰國的患難高興呢?齊國發生了公孫無知奪取政權的內難,因而獲得了齊桓公,齊國到現在還依賴著桓公的霸業。晉國發生了里克、丕鄭的作亂,而得到了文公,所以晉國發展成為盟主。衛國、邢國都沒有發生內難,敵人也滅亡了他們。所以別人的患難,是不可高興的。依靠(你所說的)三種條件,而不去修養政教仁德,恐怕連救亡的空暇都沒有,又怎么能達到目的呢?你還是答應楚國吧。商紂王荒淫虐亂,周文王和善友好,殷商所以滅亡了,周朝所以興盛起來,哪裡用得著爭奪諸侯呢?”晉平公就答應了楚國使者的要求。讓叔向對伍舉說:“我們國君有國內的事情,所以不能與你們君主相見,各國諸侯,你們君主實際得到了他們,哪裡還用你們君主下命令呢?”伍舉於是請求晉國與楚國結為婚姻,晉平公答應了這件事。
楚靈王問鄭國的子產說:“晉國會允許我召集諸侯嗎?”回答說:“晉平公想的是小的安寧,不在於(稱霸)諸侯。他的大夫們有多種貪求,沒有能扶助他們君主的。在宋國的那次盟會上又說過晉國、楚國如同一國一樣。如果不答應你,還用什麼盟約呢?”楚靈王說:“各諸侯會來嗎?”回答說:“一定會來。服從在宋國的盟約,秉承你對他們的歡心,不害怕大的晉國,有什麼原因不來呢?不來的,可能有魯、衛、曹、邾的君主吧。曹國害怕宋國,邾國害怕魯國,魯國、衛國受齊國的侵逼而親近晉國,因為這不會來。其餘的諸侯,都是你所涉及的,誰敢不到達呢?”楚靈王說:“這樣我所要求的就沒有不能辦到的了?”回答說:“想要使別人對自己稱心如意,是不可以取得的;與別人的願望相一致,一切事情就能辦到。”
上文2處可能的翻譯錯誤
1."晉、楚之從交相見也",根據鄢陵之戰後的晉楚“宋之盟”,不應當翻譯成“服從晉國或服從楚國是互相交替出現的”而是應該翻譯成“晉國允許自己的盟國去朝見楚國,楚國同時允許自己的盟國朝見晉國”詳見《左傳》
2.“其使能終,亦未可知也”,上文翻譯成“他派出的使者能夠善終,也是不可知道的。”,這也是誤譯,正確應該譯成“(楚國)是否能夠得善終,現在仍然不可知”。

評析

楚國派大臣伍舉到晉國,與晉國協商要舉行一次諸侯盟會,由楚國來主盟。晉平公不願意承認楚國當盟主而使晉國地位下降。晉國大臣司馬侯認為楚國正在上升時期,晉國依靠地形險要及齊、楚國內多難而與楚爭霸,是行不通的,晉國必須“修政德”,暫時承認楚國的地位,等待時機恢復霸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