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圓

楚圓

石霜楚圓這樣一位在宋代禪宗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禪師,學術界對他的事跡、禪法思想作專題研究或整理的成果,目前尚未見到。只是在宋代禪宗或宋代佛教史的研究專著或論文中,有簡略的介紹。

基本介紹

  • 本名:楚圓
  • 別稱:石霜楚圓,慈明禪師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地:金州清湘
  • 出生時間:雍熙三年
  • 主要作品:《楚圓語錄》,
  • 師承汾陽善昭禪師
  • 弟子:楊岐方會 
簡介,生平,開悟,傳承,地位,語錄,

簡介

石霜楚圓這樣一位在宋代禪宗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禪師,學術界對他的事跡、禪法思想作專題研究或整理的成果,目前尚未見到。只是在宋代禪宗或宋代佛教史的研究專著或論文中,有簡略的介紹。在專著方面,郭朋先生在其《宋元明清佛教思想》一書中,對楚圓的法系黃龍楊岐作了系統的介紹,而對楚圓本人卻一筆帶過。杜繼文、魏道儒先生在其合著《中國禪宗通史》一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善昭及黃龍派、楊岐派的情況,對楚圓僅作數語。吳立民先生主編的《禪宗宗派源流》一書中, 對楚圓不僅從履歷上作了介紹,而且從“如來禪、祖師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最後的公案”三方面對楚圓的禪法思想作了概括。洪修平先生在其《中國禪思想史綱》一書中,對宋代禪宗的介紹,主要放在黃龍楊岐二派,對楚圓的思想並未介紹。
楚圓
麻天祥先生在其以宋元明清為主的《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一書中對楚圓承前啟後的禪法思想也忽而未述。魏道儒先生在其《宋代禪宗文化》一書中對楚圓也未有足夠的重視。顧吉辰在其《宋代佛教史稿》一書中對楚圓也一筆帶過。另外,日本學者孤峰智璨在其《中印禪宗史》一書中,只是對楚圓的簡歷作了簡要的介紹。忽滑谷快天在其《中國禪學思想史》一書中,主要從楚圓的履歷、交往、參訪、禪風等方面,對楚圓的一生作了概略性的勾畫。阿部肇一在其《中國禪宗史的研究》一節中,對楚圓的介紹幾乎沒有。高雄義堅在其《宋代佛教的研究》一書中,作了“宋代禪宗的性格”的研究,對楚圓的研究也沒有涉及。除了以上相關專著外,還有《宋代禪宗血脈考》等單篇論文,除了簡要介紹楚圓的生平外,並未作深入的探討。
總的說來,學術界在對宋代禪宗史或宋代佛教史相關的研究中,無論是專著或者是單篇論文,對楚圓研究的工作是十分有限的。以往的有關楚圓的研究著作,尚停留在簡略的介紹上,至於對楚圓的生平、思想及影響作綜合考察,以明確他在宋代禪宗史或宋代佛教史上發揮的作用,還有待於進一步努力。

生平

楚圓,一名石霜楚圓(986~1039),關於楚圓生卒年:慧洪記為“康定戌寅”第二年入滅。查戌寅非康定,戌寅乃寶元元年(1038),戌寅第二年應為寶元二年(1039)己卯入滅。而楚圓示寂時世壽54歲,據此上溯,楚圓應生在雍熙三年(986)。全州清湘(治所在廣西全州)【楚圓出生地,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一書中,記為“金州清湘”,說是今陝西安康縣人。但筆者查檢楚圓的所有傳記,皆作“全州清湘”,即今廣西全州縣人。】人。全州清湘(治所在廣西全州)人。俗姓李,少年時曾學習儒家經典。年滿二十二歲,在湘山隱靜寺出家。據傳,楚圓的母親對佛教很有認識在楚圓出家後,曾鼓勵他到各地去參學。此後,楚圓到襄沔一帶遊歷,與大愚守芝(?~1956)、芭蕉谷泉(生卒年不詳)相遇,相互結伴而行,共同到汾陽,拜善昭座下苦修七年,盡領禪法要旨之後,才離開汾州。楚圓離開汾州後,又繼續到各地參師訪友。先到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參訪唐明智嵩,受智嵩的指示,與當時名士楊億和李遵勗談禪論道,1022年楚圓到仰山參訪時,楊億便寫信給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知州事黃宗旦請楚圓出世弘法,住持袁州南源山廣利禪院。從此開始了楚圓一生住山接眾,傳授禪法的生涯。楚圓生前已經很有名望,他先後主持了五所寺院,即袁州南源山廣利禪院(1022-1025)、潭州道吾山、潭州石霜山崇勝禪院、南嶽山福嚴禪院、潭州興化禪院。於寶元二年(1039)正月於潭州興化禪院示寂,世壽五十四歲,諡號“慈明禪師”。

開悟

據傳,楚圓的母親對佛教很有認識【據楚圓傳載,“其(楚圓)母有賢行,使之遊方”。(《禪林僧寶傳》卷二一之《慈明禪師傳》,《?續藏》第137冊,522a。以下所引《慈明禪師傳》皆出自《禪林僧寶傳》卷二一及《?續藏》第137冊。)】,在楚圓出家後,曾鼓勵他到各地去參學。此後,楚圓到襄沔一帶遊歷,與大愚守芝(?~1956)、芭蕉谷泉(生卒年不詳)相遇,相互結伴而行,共同到汾陽。在汾陽聽聞善昭名重一時,道德高操,遂生仰慕之心,並與守芝、谷泉一同前往參謁。楚圓到了善昭座下,據《慈明禪師傳》,善昭一見,便識其將來定有作為,是大器利根。但善昭並沒有立即為其開示禪法要旨,反而“未許入室”達兩年之久。不僅如此,據說善昭“每見(楚圓)必罵詬,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日楚圓又去參見善昭時,很傷心地慨嘆說:“自至法席已再復,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之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還沒等楚圓話說完,即遭到善昭的喝斥,並且“怒舉杖逐之”。楚圓正要開口,善昭迅速上前,掩住其口,楚圓於此瞬間豁然領悟禪法要旨--真正的禪法體悟是離語言表達的。於是楚圓感嘆地說:“是知臨濟道出常情”,臨濟宗的修行要領就在日常生活、應事接物中。善昭靈活地運用“磨練”、“善養”的接引方法來啟悟楚圓,陶冶他的心性,錘鍊他的見識,一旦歷練成熟,便抓準時機,切斷凡情,使其領悟禪法的旨趣。
楚圓在善昭處得到啟悟並蒙印可後,為了使自己對禪法的領悟更加純熟,又在善昭門下苦修七年,盡領禪法要旨之後,才離開汾州。楚圓離開汾州後,又繼續到各地參師訪友。先到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參訪唐明智嵩。時智嵩住并州三交承天院,與善昭同屬首山省念的法嗣。受智嵩的指示,與當時名士楊億和李遵勗談禪論道,切磋禪悟,交流心得。楊億(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宋史》卷三○五有傳。楊億年少以神異及文才聞名於世。雍熙初年(984),年十一,宋太宗聞其名,詔江南轉運使張去華面試詩賦,深得賞識,因而授“秘書省正守”【《宋史列傳·楊億傳》,百衲本《二十五史·宋史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993頁。(以下所用《二十五史》均為此本)】。淳化中,“命試翰林,賜進士第”。景德初(1004),奉旨與王欽若等人修撰《冊府元龜 》,該書“次序、體制,皆億所定”。景德三年(1006),召為翰林學士,同修國史。大中祥符(1008 )初,加兵部員外、戶部郎中。四年(1020)復為翰林學士,十二月逝世,年四十七。遺有《楊文公談苑》、《西崑酬唱集》【《西崑酬唱集》二卷,由楊億編集,實是楊億、劉筠、錢惟演等十七人的唱和詩集。近人王仲犖有《西崑酬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等文集。楊億是一位在宋代十分有影響,而且位居高官的士大夫,《宋史·楊億傳》說他“天性穎悟”、“留心釋典禪觀之學”。另外,真宗還命楊億與李維、王曙等人參與“刊削”、“裁定”由道原所編《景德傳燈錄》,並為《景德傳燈錄》作序。由此可以看出楊億對佛教,特別是對禪法的濃厚興趣。這也反映了楊億對禪法是很有見解的。據載,楊億曾隨與善昭同屬首山省念法嗣的廣慧元璉(951~1036)習禪法,並得到認可。因此,唐明智嵩要楚圓去參訪楊億。楚圓到楊億家參訪時,兩人問答十分投機,有“恨相見之晚”【 據《禪林僧寶傳》載,楚圓與楊億交談之後,乃“館於齋中,夕日質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續藏》第137冊,522b)】的慨嘆。正因楚圓與楊億的交往頗深,所以,當楚圓到仰山參訪時,楊億便寫信給宜春(治今江西宜春市)太守黃宗旦【據載,楚圓參訪洞山曉聰並在洞山住三年後,又到此。此時,“楊大年(億)以書抵宜春太宗黃宗旦,使請公出世說法”,足見楊億對楚圓的推崇。】,示意黃宗旦請楚圓出世弘法。黃宗旦在收到楊億的書信後,便請楚圓住持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市)南源山廣利禪院。從此開始了楚圓一生住山接眾,傳授禪法的生涯。這與楊億與他的交往及支持是分不開的。
李遵勗 (?~1038),字公武,汴州(今開封市)人。《宋史》卷四六四有傳。李遵勗少年時學騎射,成年後喜好詩文,後舉進士。大中祥符(1088~1016)年間,尚萬壽長公主(太宗第七女),授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歷任團練使、節度使等。寶元元年(1038)逝世,贈中書令,有《問宴集》、《外館芳題》文集問世。據《宋史·李遵勗傳》載,李遵勗“通釋氏學”【《宋史外戚傳·李遵勗傳》,1342頁。】、“將死與浮圖楚圓為偈頌”【《宋史外戚傳·李遵勗傳》,1342頁。】。親自主編宋代第二部大型禪宗燈錄《天聖廣燈錄》【《天聖廣燈錄》共三十卷,李遵勗編,天聖七年(1029),李遵勗編成此燈錄後,獻與仁宗,仁宗於景祐三年(1036)賜“天聖”二字並作序,大加讚賞。】,足見他留心於禪宗的程度絕不亞於楊億。他與楊億還是至交,楊億去世時,他十分悲傷,親自到墓前悼念。楚圓就是在楊億的舉薦下,與李遵勗結為至交的,兩人相談,十分契機,也常有書信唱和往來,互相交流禪法心得【 據查,楚圓與李遵勗之間,共有十三首詩詞唱和。】。李遵勗在編集《天聖廣燈錄》時,便將楚圓的語錄也編入其中,可以看出他對楚圓的推崇和景仰。據載,李遵勗在去世前,還命人請楚圓到京城住宅談話,交流一生所學心得,足見二人的友誼至深。像李遵勗這樣一位權傾一時的國戚重臣,與楚圓有深切交往,對楚圓傳授禪法,接引弟子,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楚圓除了受智嵩的指引參訪楊億、李遵勗外,先後還到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縣)參訪洞山曉聰【洞山曉聰,宋代雲門宗禪僧,住洞山弘揚雲門禪法,曾得善昭之推崇,楚圓遂發參訪之心。“先是汾陽(善昭)謂公(楚圓)曰:我遍參雲門尊宿兒孫,特以未見聰(曉聰)為恨故。”(宋慧洪撰《禪林僧寶傳》卷二一,《?續藏》第137冊,523b。】及神鼎洪諲(生卒年不詳),並依止洞山曉聰三年,學習雲門禪法。後又到洪諲處參訪,洪諲與善昭同屬首山法嗣,當時名望極高,門下徒眾興盛,備受推崇。楚圓參訪洪諲時,深受洪諲印可,並大加讚嘆,“汾州(善昭)有此兒(楚圓)耶”,於是楚圓名聲大振。後受定林沙門本延等請求,住持潭州(治湖南長沙)道吾山法席。三年後,轉至潭州石霜山勝利禪院。約七年後,再轉至南嶽福嚴寺開法化眾,最後遷至潭州興化禪院。於寶元二年(1039)正月於興化禪院示寂,世壽五十四歲,諡號“慈明禪師”。據《禪林僧寶傳》載:李遵勗之子,銘塔其行於興化,而藏全身於石霜【據《慈明禪師傳》載,“李公(遵勗)之子,銘志其行於興化,而藏全身於石霜。】。有《語錄》一卷流傳。
楚圓生前已很有名望,先後住持五所寺院【楚圓一生先後住持五所寺院,即袁州南源山廣利禪院,潭州道吾山,潭州石霜山崇勝禪院,南嶽山福嚴禪院,潭州興化禪院。】,投奔門下習禪請益的弟子很多。弟子們為了隨時參閱方便,平時遵中國古代習慣,隨聞隨記,把楚圓上堂宣講的禪話和應參禪弟子的詢問所作的回答以及楚圓所作的偈頌等記錄下來,甚至作一些整理,是十分合理的事情。這也應該是楚圓語錄的雛型。
《楚圓語錄》正是在弟子記錄的基礎上編集而成的。現行的《楚圓語錄》有兩種本子:一種是楚圓在世的編集本,由李遵勗所編輯,載於李遵勗於天聖七年(1029)年所編《天聖廣燈錄》卷十八,題名為《袁州南園(源)山楚圓禪師語錄》;一種是楚圓去世後的編輯本,由臨濟宗黃龍派創始人慧南重編的《石霜楚圓禪師語錄》(以下簡稱《楚圓語錄》),內分語錄、行腳【“行腳”原無,系筆者據《續古尊宿語要》所加。】、勘辨、偈頌四部分。其中語錄部分是按楚圓一生住持五所寺院的順序來編集的,從內容上看,比較完備。因此,時間上應是楚圓去世後所集。
慧南所編《楚圓語錄》,後被收入《慈明四家錄》【《慈明四家錄》,即“慈明禪師”、“楊岐方會禪師”、“白雲守端禪師”、“五祖法演禪師”四人語錄的彙編,從體例上看,應是臨濟宗楊岐派弟子在南宋時所集。因為此時楊岐派已取代黃龍派而獨盛天下,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前載有泰州軍州主管學事章倧序文,章倧序文是紹興二十三年(1153)所作。據章倧序文可知,現行流通的《慈明四家錄》已是南宋時期的重刻本。如章倧序文說,“舊版即廢,斯錄無傳…… 特命工重刊。目之曰慈明四家錄”【《慈明四家錄並序》,載《慈明四家錄》卷首,《?續藏》第120冊,161a。】。由此可知,紹興二十三年之前,已有《慈明四家錄》的刊刻。因此,現行慧南重編的《楚圓禪師語錄》也應是南宋紹興時期重刻本的流傳。
另外,《慈明四家錄》卷首還載有天聖五年(1027),智度山定林禪寺沙門本延【 智度山定林禪寺沙門本延,即請楚圓住持潭州道吾山之本延。】所作“慈明禪師五會住持語錄序”一篇。“慈明”是楚圓的諡號,“五會住持”是指楚圓一生住持的五所寺院,從時間上看,“慈明禪師五會住持語錄序”的題目,是後人增加上去的。因為在天聖五年,楚圓只住持了兩所寺院。但從本延序可以知道,早在天聖五年,就已有《楚圓語錄》的編集工作,但內容不會很多,大概只有住袁州南源廣利禪院及潭州道吾山一部分語錄【天聖五年(1025),楚圓剛到潭州道吾山住持法席不久,之前他只住持過袁州南源山廣利禪院。因此,此時編集的語錄,內容上應僅限於這兩所寺院。】。從現行流行的兩種本子來看,都有可能參考了天聖五年所編《楚圓語錄》,而且慧南有可能就是在此基礎上再參閱了《天聖廣燈錄》中《袁州南園(源)山楚圓禪師語錄》的資料,對《楚圓語錄》加以綜合整理和編集,題名為《石霜楚圓禪師語錄》。關於這一點,可從“小師慧南重編”的題款及仍保留本延序文於卷首【《慈明四家錄》中所取《石霜楚圓禪師語錄》,題有“住筠州黃檗山嗣法小師賜紫慧南重編”的款式,前載有本延序。《?續藏》第120冊,161b,162a。】的信息中得到證實。
《楚圓語錄》除以上兩種本子外,後來在《建中靖國錄》、《嘉泰普燈錄》、《古尊宿語錄》、《續古尊宿語要》、《五燈會元》及《續傳燈錄》等語錄中,也都收有內容詳略不同的《楚圓語錄》,但從內容上看,應都是在前面兩種本子上加以摘要的省略本。因此,研究楚圓的禪法思想,應以慧南重編的《石霜楚圓禪師語錄》【收於《?續藏》第120冊。】和李遵勗所編《楚圓禪師語錄 》【收於《?續藏》第135冊。】為主。

傳承

慧南第一次向楚圓請教禪法時,不但沒有得到正面指點,反而遭到楚圓詬罵。後來,慧南再次向楚圓請益,據載,“明日詣之,又遭詬罵,公慚見左右,即曰:‘政以未解求決耳,罵豈慈悲法施之式?’慈明笑曰:‘是罵耶?’公於是默悟其旨。”【 《黃龍慧南禪師傳》。】在普通人看來,當學生向老師請教時,老師應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為學生開導,才是為師之道。而楚圓則不同,當慧南向他請益時,不但不耐心開導,反而責罵不休。這從常人看來,似乎不合情理,但這正是楚圓接引弟子的一種靈活方法。因為真正的禪法體悟是離語言文字的,一切謾罵都虛幻不實,楚圓正是讓弟子要在辱罵中體會到離語言文字的真實境界。這才是楚圓真正的用心,而慧南也不負楚圓的苦心,最終在楚圓的引導下體悟到了禪法要旨,並獲得印可。
慧南在楚圓處領悟禪法要旨後,不久便離去,又到各地作短期的遊學。後於同安寺(在今江西永修縣艾城鄉鳳棲山)開闡禪法,接引禪眾。不久又移居歸宗寺(在廬山),因歸宗寺失火,遭冤入獄。慧南出獄後,住臨濟祖庭黃檗山,於小溪旁邊積翠庵居住。治平二年(1062),應洪州知州程師孟等人之請,住持黃龍寺(在江西修水縣黃龍山)。慧南在黃龍山期間,法席鼎盛,影響很大,常以“佛生”、“驢腳”、“生緣”三種方法啟悟禪法弟子,後人稱之為“黃龍三關”。在此期間,法席之盛堪比泐陽(建陽)馬祖【泐陽馬祖即馬祖道一禪師(709~788),初住建陽(即泐陽)之佛跡嶺弘法。】、百丈大智【百丈大智,即百丈懷海禪師,“大智”是其諡號。】,當時禪僧、居士、官員都紛紛向其請教禪法,慧南也因勢利導,別開生面,靈活地接引大眾,直至治平九年(1069)去世,世壽68歲,僧臘50夏。遺有《黃龍慧南禪師語錄》一卷行世。嗣法弟子達83人之多,形成“黃龍一派,橫被天下”的局勢,由此可見慧南在當時的影響。由於慧南的影響巨大,後世遂以其最有影響的傳法地為名,將其法系命名為“黃龍派”。此派最初十分活躍,南宋中期以後衰弱不振。
楊岐方會(992~1049),袁州宜春(治今江西宜春市)人,俗姓冷。少年時聰明滑稽,不喜歡筆硯、經商等俗務。二十歲在筠州九峰山(在今江西高安市)出家。方會出家後,先是自己閱讀經論,也很有領會。後到南源隨楚圓學習禪法,方會追隨楚圓的時間最長,從南源直到南嶽福嚴,一直沒有離開,並發心充當監院一職,輔助楚圓管理寺務。據說,楚圓用完晚餐,有到山上經行的習慣,在經行中,允許弟子提問,但弟子中都不能提出好的問題。一日楚圓又去經行,方會知“其出未遠,即撾鼓集眾,慈明遁還,怒數曰:‘少叢林暮而升座,何從得此規繩?’會徐對曰:‘汾州晚參也,何為非規繩乎!’慈明無如之何。今叢林三八念誦罷,猶參者,此其原也”【《禪林僧寶傳》卷二八之《楊岐方會禪師》,《?續藏》第137冊,552b~553a。】。“撾鼓集眾”是禪林中集合禪僧的一種方式,禪僧聽鼓聲迅速集中,住持要升座說法,但這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從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方會平時雖然跟隨楚圓學習禪法,但似乎很少發問,大家都不太注意他。而此次方會超乎尋常的舉動和對答令楚圓十分驚訝。方會的表現,已經展示出內心超然灑脫的禪悟境界,從此也得到楚圓的印可。後來楚圓到潭州興化禪院住持法席時,方會才離開楚圓。先到袁州楊岐山(在今江西萍鄉縣北)開闢道場,傳授禪法。方會在傳授禪法中,巧言善辨,注重方法的靈活性,推崇機鋒棒喝,故有“楊岐天縱神悟,善入遊戲三昧,喜勘驗衲子,有古尊宿之風”【[宋]仁勇編:《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大正藏》卷四七,轉引自吳立民主編《禪宗宗派源流》,299頁。】的美譽。方會於慶曆六年(1046)遷住潭州雲蓋山,直至慶曆九年(1049)示寂,世壽58歲。遺有《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一卷,《楊岐方會禪師後錄》一卷行世。
方會一生有嗣法弟子12人,其中以白雲守端最有影響。由於方會住在“楊岐山”弘揚禪法,後世出於對方會及其弟子影響的認可,遂將其法系命名“楊岐派”。方會本人由於追隨楚圓的時間較長,受楚圓的影響也比較深,對臨濟宗禪法也有十分深刻的領悟,並大力發揚臨濟禪法。楚圓示寂後,方會將楚圓的遺像掛在禪堂內,集眾哀悼時,指著楚圓遺像說:“我昔日行腳時,被這老和尚一百二十斤擔子放在我身上,如今始得天下太平。”【[宋]仁勇編:《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大正藏》卷四七,642b。】這充分說明方會意在發揚臨濟一宗的心愿,正是方會的這一心愿,臨濟一宗在南宋以後,大興於世,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
翠岩可真,福州人(治今福建省福州市),受楚圓弟子侍者之激發,參訪楚圓並蒙印可。後住洪州翠岩寺(即今江西南昌翠岩寺),弘揚禪法,頗有影響。據傳,可真去世時,十分神異,與楚圓示寂時有相似之處【參見《五燈會元》卷十二《翠岩可真禪師》,中華書局,730頁;《禪林僧寶傳》卷二一《慈明禪師》,《?續藏》第137冊,525b。】。
蔣山贊元,婺州義烏(在今浙江義烏市)人,俗姓傅。據傳,贊元系梁朝傅大士之後裔【據《蔣山贊元》載,“禪師名贊元,字萬宗,婺州義烏人,雙林傅大士之遠孫也。”(《禪林僧寶傳》卷二七,《?續藏》第137冊,547a。】。三歲時出家,七歲正式落髮為僧,十五歲時到石霜山參訪楚圓,作楚圓侍者二十年,作事十分勤勞,在勞作中體悟禪法要旨。離開楚圓後,曾受請居蔣山志公道場(即太平興國寺),傳授禪法,方法靈活,解行相應,深得大眾推崇。據《禪林僧寶傳》載,贊元居蔣山時,王安石曾到蔣山拜訪贊元,清談論道,品藻古今。贊元勸王安石“視名利如脫髮,甘淡泊如頭陀”【《禪林僧寶傳》卷二七,《?續藏》第137冊,547b。】,因此,王安石對贊元也十分尊敬,曾“特奏章服師號”【《五燈會元》卷十二,中華書局,730頁。】。贊元“堅辭鼎席”【《五燈會元》卷十二,中華書局,730頁。】,後移居定林山中結茅蓬而住。熙寧初(1068~1070),王安石深得神宗讚賞,官居宰相,還親自去向贊元請益禪法。元豐八年(1085),王安石變法失敗,被罷宰相,仍親往定林贊元住所拜訪,並贈贊元詩一首【“不與物違真道廣,每隨緣起自禪深。舌根已淨誰能壞,足跡如空我得尋。”(《?續藏》第137冊,548a)。】。元祐元年(1086),贊元示寂,王安石親到塔前悼念,並為贊元書寫塔銘及形狀【《禪林僧寶傳》卷二七,《?續藏》第137冊,548a。】。從贊元生前和示寂後王安石對他的崇重,足見贊元的德行高操,影響之大。
道吾悟真,住潭州道吾山弘揚禪法,接引禪眾。楚圓曾在道吾山住持法席,悟真能在道吾山住持,足見他的禪法體悟也應很有深度。悟真在道吾山以機鋒猛烈著稱,當時影響也很大。
靈隱德章,初住開封大相國寺西藏院。於慶曆八年及慶曆九年(1048~1049)曾應仁宗之詔入延春閣,與普照大師對答禪要。後又應詔至成化殿,與守賢討論禪法【《五燈會元》卷十二,中華書局,737頁。】。於皇祐二年(1050)宋仁宗御批住杭州靈隱寺作住持,開宣禪法。從德章三次應詔入宮及宋仁宗親自批准住持靈隱寺等跡象表明,德章的影響是非同尋常的。
在楚圓眾多弟子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黃龍慧南、楊岐方會。從黃龍慧南及其法系形成的“黃龍派”與從楊岐方會及其法系形成的“楊岐派”同“禪門五家”一起,被後世稱為“五家七派”。此外,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還有道吾悟真、蔣山贊元、翠岩可真、靈隱德章等人。楚圓在近二十年的弘法生涯中,正因為有了像慧南、方會這樣傑出的弟子以及可真、贊元、悟真、德章等有影響的弟子,才使其禪法得到發揚光大。
中國禪宗自弘忍(601~674)以後,遂分成南北二宗。南宗在唐朝後期迅速傳播,不斷擴大影響,最終發展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南宗到唐末五代時期形成五家流派。其中,從南嶽懷讓(677~744)的法系形成臨濟宗、溈仰宗,從青原行思(?~741)的法系形成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這五家流派形成前後歷時近一百三十年左右【 自溈山靈祐(771~853)在湖南傳法及仰山慧寂(803~883)在江西、廣州等地傳法形成溈仰宗算起,到法眼文益於約910~958年間,在金陵(在今南京)傳法後,形成法眼宗,五家流派的形成,前後歷時約130餘年。】。自禪門五家形成以後,中國禪宗的傳播和發展進入五家迭興,相繼盛行的時期。
禪門五家入宋以後,其傳播和興盛的情況,發生了變化。明教契嵩(1007~1072),在其《傳法正宗記》一書中,對禪門五家在北宋時期傳播和興盛的情況作了記載,他說:
正宗自大鑒(慧能)傳既廣,而學者遂各務其師之說,無不出於是焉。竟自為家,故有溈仰者,有曹洞者,有臨濟者,有雲門者,有法眼者,若此不可悉數。而雲門、臨濟、法眼三家之徒,於今尤盛,溈仰已熄,而曹洞僅有,綿綿然大旱引孤泉【[宋]契嵩:《傳法正宗記》卷八,《大正藏》卷五一,763c。】。
契嵩首先指出,禪門五家都是源於慧能(638~713)的法系,只是後世禪法學人,各奉老師的學說而形成不同流派,於是有五家流派的形成。除了五家流派外,其實還存在許多其他沒有影響的流派。而這些不同的流派,到契嵩所處的時代,其傳播和興盛的情況是,雲門、臨濟、法眼三家十分興盛,溈仰一家已斷絕不傳,曹洞一家也只是勉強維持法系。契嵩是雲門系的禪僧【 契嵩,宋代雲門宗禪僧。藤州鐔津(廣西藤縣)人。得法於洞山曉聰禪師。著有《原教論》、《輔教篇》等,並撰有《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等,為研究禪宗史的重要文獻。】,一生活躍在北宋時期。其《傳法正宗記》一書於嘉祐六年(1061)上進宋仁宗【 《傳法正宗記》經過王素上進宋仁宗,嘉祐七年(1061)三月十七日,即敕將此書編入大藏經,並賜“明教大師”之號。(轉引自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卷下,《宋元明清佛教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54頁。)】。這說明,此書於1061前就已完成。因此,契嵩對禪門五家的記載應是1061年以前的情況。但是,在契嵩以後,禪門五家的傳播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曹洞宗的傳播和影響仍十分有限,僅有雲居道膺(?~902)一系維持法系。契嵩所見十分興盛的三家,法眼宗雖在宋初曾盛極一時,但到永明延壽(904~975)以後,就衰落不振了,到了宋中期,法脈便斷絕不傳。雲門宗在北宋時十分盛行,其傳播和影響從南方地區延伸到了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開封【雲門宗在宋代,先有大覺懷璉(1009~1090)應詔住持京城淨因寺。《佛祖統記》卷四五載:“至是內侍李允寧奏,以汴京(開封)第宅創興禪席,因賜額為十方淨因寺。上方留意空宗,詔求有道者居之。歐陽修等請以圓通居訥應命,訥以疾辭,因舉璉以為代。”後來天衣義懷(989~1060)弟子宗本應詔住持京城慧林禪院,並受到宋神宗召見;另一弟子法秀應詔住持京城法雲寺,其弟子佛國惟白繼任過法雲寺住持一職。由於雲門宗僧人奉詔住持京寺院的人數眾多,無疑擴大了雲宗傳播的影響。】,足見雲門宗的影響。但云門宗在進入南宋時期,也逐漸衰落不傳。臨濟一宗,從臨濟義玄(787~866)以下,影響不大,處於寂寞無聞的境地,僅靠興化存獎(830~888)一系維持法系。這種情況到了臨濟下五世汾陽善昭(947~1021)便有了改變,到臨濟下六世石霜楚圓(986~1039)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改衰落微勢的局面而十分興盛。這種興盛的形勢不斷延續,一直到南宗時期,臨濟一宗最終發展成為禪宗的主流。臨濟一宗能在北宋時期逐漸興盛起來,並在南宋時期成為禪宗的主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朝諸帝,從宋太祖開始,均多信佛,度僧建寺,習禪修道,支持譯經【楊曾文:《宋代的佛經翻譯》,見楊曾文、方廣錩編《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使佛教在經受唐武宗會昌法難、五代戰亂及周世宗法難【周世宗法難,指後周顯德二年(935),周世宗又一次實行限制佛教的政策,致使佛教的發展受到制約。】以後,又恢復隆盛,重新煥發生機。在這種佛教大的復興機遇下,無疑會給臨濟宗的興盛帶來轉機,提供社會保障。其次,宋代士丈夫樂禪之風的盛行,也為禪宗的興盛擴大了社會影響。像宋代的楊億、李維、李遵勗、蘇軾、蘇轍、趙抃、黃庭堅、王安石、張方平、張商英等人,都是禪宗的信徒或居士, 是受禪宗思想影響很深的學者,他們對禪宗的廣泛興趣,為禪宗的傳播產生了社會效應。如楊億、李遵勗,與善昭、楚圓的交往頗深。楊億曾經應楚圓之請,為《汾陽善昭無德禪師語錄》作序【楊億為善昭語錄所作序,名《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序》,置於《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首。(《大正藏》卷四七,595a~b)】。李遵勗不但與善昭是至交,還為楚圓編輯了語錄【李遵勗於天聖五年(1027),編輯《天聖廣燈錄》二十卷,宋仁宗於景祐三年(1036)為此錄作序,中收有《楚圓禪師語錄》一卷。(《?續藏》第135冊,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607a。以下所引《?續藏》,皆同一版本,不一詳註)】。這些舉動,無疑對臨濟宗的傳播產生了社會影響。除此之外,善昭及楚圓個人的禪學修養聞名叢林,影響深遠。從楚圓下分出楊岐、黃龍二派,形成禪門五家七宗的格局,為臨濟宗的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慧洪(1071~1128)在《林間錄》中說:
予謂慈明(楚圓)道起臨濟於將仆,而平昔廓落乃如此,微神鼎(神鼎洪諲)則殆,亦谷泉(芭蕉谷泉)之流也,然至人示現,要非有思議心所能知也【[宋]慧洪:《林間錄》卷下,見《?續藏》第148冊,627c。】。
慧洪距楚圓的時代並不算遠,在他看來,是楚圓將臨濟宗從瀕臨衰微的邊緣重新振作起來。從慧洪對楚圓的讚譽及推崇來看,楚圓的影響及對臨濟宗復興所發揮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地位

楚圓是臨濟宗七世祖,自三十七歲左右住持袁州南源廣利禪院以來,直至五十四歲在潭州興化禪院示寂的近二十年弘法生涯中,所到之處,倍受禮遇,門下弟子也十分活躍。《續傳燈錄目錄》卷上載楚圓有嗣法弟子五十人,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浙江一帶,也有的在廣西等地活動。在楚圓眾多弟子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黃龍慧南、楊岐方會。從黃龍慧南及其法系形成的“黃龍派”與從楊岐方會及其法系形成的“楊岐派”同“禪門五家”一起,被後世稱為“五家七派”。此外,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還有道吾悟真、蔣山贊元、翠岩可真、靈隱德章等人。楚圓在近二十年的弘法生涯中,正因為有了像慧南、方會這樣傑出的弟子以及可真、贊元、悟真、德章等有影響的弟子,才使其禪法得到發揚光大,《續傳燈錄目錄》卷上載楚圓有嗣法弟子五十人【《續傳燈錄目錄》卷上,《?續藏》第142冊,223a。】,其中有語錄(語要)留下的有十六人,與《五燈會元》卷十二所載楚圓法嗣一致。在有語錄(語要)的十六人中,傳、錄齊備影響巨大的僅兩人,另有四人傳錄雖比較簡略,但影響也很大。楚圓的弟子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浙江一帶,也有的在廣西等地活動。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有黃龍慧南、楊岐方會,除此之外,道吾悟真、翠岩可真、蔣山贊元,靈隱德章等,在當時也十分有影響。

語錄

在其弟子記錄的基礎上編集而成的。現行的《楚圓語錄》有兩種本子:
《袁州南園(源)山楚圓禪師語錄》
一種是楚圓在世的編集本,由李遵勗所編輯,載於李遵勗於天聖七年(1029)年所編《天聖廣燈錄》卷十八,題名為《袁州南園(源)山楚圓禪師語錄》
《石霜楚圓禪師語錄》
一種是楚圓去世後的編輯本,由臨濟宗黃龍派創始人慧南重編的《石霜楚圓禪師語錄》內分語錄、行腳、勘辨、偈頌四部分。其中語錄部分是按楚圓一生住持五所寺院的順序來編集的,從內容上看,比較完備。慧南所編《楚圓語錄》,後被收入《慈明四家錄》(即“慈明禪師”、“楊岐方會禪師”、“白雲守端禪師”、“五祖法演禪師”四人語錄的彙編,從體例上看,應是臨濟宗楊岐派弟子在南宋時所集。因為此時楊岐派已取代黃龍派而獨盛天下,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
其他本子
《楚圓語錄》除以上兩種本子外,後來在《建中靖國錄》、《嘉泰普燈錄》、《古尊宿語錄》、《續古尊宿語要》、《五燈會元》及《續傳燈錄》等語錄中,也都收有內容詳略不同的《楚圓語錄》,但從內容上看,應都是在前面兩種本子上加以摘要的省略本。因此,研究楚圓的禪法思想,應以李遵勗所編《袁州南園(源)山楚圓禪師語錄》和慧南重編的《石霜楚圓禪師語錄》和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