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染製作技藝

楓香染製作技藝

楓香染製作技藝,貴州省惠水縣麻江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楓香染製作技藝工序繁雜,一般經過圖案繪製、圖案上色、染缸浸染、高溫脫脂、漂洗和晾曬等多道工序,最終製作出楓香染成品。

2008年6月7日,楓香染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0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楓香染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108
  • 申報地區:貴州省惠水縣、麻江縣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貴州省惠水縣楓香染工藝歷史淵源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寧州(今惠水)先後派員赴京(今開封)進貢十三次,所貢之物就有蠟染。《宋史》四九三卷載:“南寧特產名馬、硃砂……蠟染布……”。可見貴州地區的蠟染工藝,在宋代就已經成熟了,楓香染工藝就是在蠟染工藝的影響下發展開來的,從材料、工具、紋飾、製作工藝來看,惠水縣楓香染均具有獨立的工藝特徵和審美價值。
據對貴州省惠水縣楓香染藝人的調查,從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的第一代楓香染藝人楊正鑫算起已經有三代人了,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在此前應存在歷史延續關係,其起源應該更早。
岑玉勇展示他的作品——楓香染民族飾衣岑玉勇展示他的作品——楓香染民族飾衣
貴州省麻江縣楓香染工藝歷史淵源
據《黔記》、康熙《貴州通志》、《都勻縣誌稿》一些史志記載,約在明朝洪武年間,一支瑤族祖先由爛土遷到都勻基場,後遷到牛場一帯,最後定居於麻江縣河壩地區。境內瑤族“所居深山”,“在窮谷中”,史稱“隨溪谷群處”,因此,山地經濟特點突出,經濟發展退綏。衣主要靠種棉自紡、自織、自染、自製。麻江縣瑤族人民在幾百年前都已精於楓香染技藝。
麻江縣楓香染手工技藝歷經數百餘年從未中斷,皆源於流行地區民風民俗的需要,是當地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楓香染一直在民間生產製作,直到今天仍在許多民族地區加工和使用,長期以來,其手工技藝始終保持傳統方法,至今沒有任何改變。

工藝特徵

工藝材料特徵
楓香染製作技藝的重要原料為楓香油,能分泌出楓香油的楓樹木質為紅色,秋季樹葉發紅。取楓香油的方法類似割橡膠,用刀斧在楓香樹上砍出口子、楓香油便會流出,用容器接納後,加入水在火上熬制,用絲狀棕皮濾掉渣滓,等楓香油飄在水面,取出後再將冷卻固化。
楓香油還需要牛油作材料,其作用有二:將牛油加入楓香油中,一是可以增加韌性;二是在染色後便於脫去油脂。牛油和楓香油按1:1的比例調合,再將調合後的混合油脂固化,以備隨時取用。
色彩與圖案特徵
藍色與白色是構成傳統楓香染的靈魂要素,簡單的靛藍染料與楓香牛油的巧然結合,或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加之自然產生的冰裂紋效果使楓香染的韻致同青花瓷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濃淡天成,散發著人文與自然融合的素雅之風。楓香印染圖案清新明快,不追求肌理效果,畫面精細,裝飾紋樣自成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是探索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不可多得的“不須出土的文物”。
圖案以變形誇張的花、草、魚、蟲、雀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然後,用竹籤蘸上熔化的楓油牛油混合物,順著所繪圖案上油,稱為點花,點完花後再將布曬乾備染。將點花好的布料送到寨里的染坊上色。一般上黑色或靛藍色。
楓香染製品圖案設計精美,裝飾風格穩定性特徵,是貴州民族民間工藝美術表現形式,以其古樸素雅的裝飾手法和獨特的民族手工技藝區別於貴州其它地區蠟染。承載著歷史文明與現代社會交融以及民族審美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被布依族和苗族、瑤族認同。在麻江瑤族中,把許多楓香染製品放在一起,她們竟能知道哪一件來自哪個家族,出自何人之手。一種圖案有什麼歷史淵源,為什麼要使用這種圖案,都與該民族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

工藝流程

楓香染製作技藝,是用毛筆蘸上楓香牛油在土布上描繪出構思好的各種圖案,然後把描好圖案的土布放入染缸中染色,再經過沸水脫脂、清水漂洗、晾曬之後,一件楓香染製品便基本完成。
一、繪製圖案,用適量備好的楓香油在炭火上溶解,溫度約50至60度,溫度過高染色後布面顏色會發黃,過低楓香油則容易凝結不易繪畫。
二、圖案上色,圖案畫好後可以開始染色,楓香染的染色材料及工藝和蠟染基本一樣,也是用藍靛浸染,小岩腳稱為土靛。其加工方法是收割藍葉後將其放入缸內或木桶及土坑均可,加適量冷水,隔兩天翻動一次。
三、染缸浸染,在色缸浸泡6-7天后,將藍葉撈出,把石灰置於盆內,再注入缸內藍靛水,待石灰溶化後倒入缸內,用竹竿攪動1至2小時,隔夜後靛凝結沉澱,舀去上面的水即成(有的地方還要在染液內加一些酒)。大約5公斤藍葉用石灰1公斤,可出乾靛1公斤。乾靛加水稀釋後,將畫好的布料慢慢浸入桶內反覆浸染,每浸一次顏色就會相應加深,直至達到所需的深度。通常分兩次封染,可以得出一個淺藍色。整個浸染過程,小岩腳叫作“冷染”。楓香染色調以青、藍、白為主,沒有其它色彩變化。
四、高溫脫脂,染色完畢用沸水脫去油脂,傳統方法是:將含鹼性的青槓木燒成灰加入沸水中,即可脫掉附在布上的油脂,顯出青底藍、白花的圖案,現在也有用洗衣粉脫脂的,可達到同樣的效果。
五、漂洗和晾曬,脫脂後用清水漂洗、晾乾、碾平,整個製作過程就告完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楓香染具有珍貴的民族歷史、人文、民俗、美學等研究價值。瑤族人民有語言無文字,楓香染技藝僅靠口傳心授。所用圖案與本民族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楓香染技藝承載了太多瑤族人民的歷史人文信息。楓香染是瑤族兩大主要手工技藝之一,工藝流程複雜講究,圖案誇張精美,高度體現了瑤族人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審美意識。楓香染製品主要用於服裝、背帶、被面等,顯得莊重大方,樸素秀美,體現了瑤族人民穩重典雅,不善張揚的傳統性格。

傳承現狀

由於楓香染製作工藝複雜,習藝周期長,用自紡的棉布,特別辛勞和耗時,製作周期可達半年之久,年輕人多不願學,加上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年輕人大多崇尚時裝,多不穿本民族服裝,楓香染製品正在失去需求的空間,傳承後繼乏人,技藝面臨失傳的局面。

傳承人物

楊光成,男,布依族,1953年5月出生。2012月12月,楊光成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惠水縣申報,申報項目:楓香染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09年3月,楊光成在惠水縣雅水鎮國小開設了民族民間工藝興趣班,教授國小員楓香染製作工藝,先後培養了後繼傳承人200餘名。2010年開設了楓香染提高班,共培訓學員60人。同年7月,楊光成又在本村每戶人家各選取兩名略有基礎的年輕人,每周三個晚上對他們進行楓香染技藝傳習。他還成立了楓香染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給鄉親們指出一條致富路,使瀕於絕境、傳承困難的楓香染手工技藝重新煥發生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012年,瑤族文化產品旅遊開發基成立,並舉辦技能培訓班,推動了貴州省麻江縣楓香印染產業化發展。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7年12月,一幅《布依牛油楓香染》作品在貴州省“兩賽一會”上展出。
2014年2月,在“楓香印染技藝保護與利用”研討會上,楊光成現場展示了楓香印染製作技藝。
榮譽表彰
1991年,貴州省麻江縣有20餘件楓香染製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2007年12月,楊光成兄弟的一幅《布依牛油楓香染》作品在貴州省民間工藝評選活動展出,獲得貴省十大民間工藝美術精品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