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位於鹹陽市興平市馬嵬辦西500米處,距西安63公里。墓呈半球形,冢高3米 ,整座墓冢都用青磚包砌,墓後有一座高約6米的楊貴妃大理石塑像。歷代文人曾留下了大量的關於唐明皇的愛情故事,使楊貴妃墓聞名於世,墓冢周圍雕刻有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貴妃墓
  • 外文名:不詳
  • 地點:鹹陽市興平市馬嵬辦西500米處
  • 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設定,陵園緣起,陵園布局,修葺工程,日本貴妃墓,學者著文,墓地結構,民間傳說,貴妃簡介,

陵墓設定

楊貴妃墓是唐代第七個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的墓葬,距今已有1200多年,位於西安以西63公里處的馬嵬坡,它以其“古冢留香,詩碑放彩”的獨特魅力而馳名海內外。
1956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80年對外開放,2008年5月升格為博物館,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整個墓園依山而建,呈階梯狀,氣勢雄偉。拾階而上映入眼帘的是民國二十五年陝西省府主席邵力子所題的七個金色大字“唐楊氏貴妃之墓”。
園內仿唐獻殿現作為“唐代婦女生活展”展室對外開放,通過唐代喪葬禮俗遺物展現了唐代女性生活的部分方面,共分“審美情趣”、“髮髻綽姿”、“面靨倩影”、“服飾新潮”、“出行常度”、“翰墨風流”、“樂舞春韻”、“農家淺露”等八部分。
楊貴妃墓原是一個土冢,相傳墓上封土香氣宜人,游女紛紛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帶走,為保護墓葬而砌成現在這風格獨特的青磚冢。
在墓葬的東西兩側為清代風格的碑廊,陳列著唐以後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題寫的珍貴詩詞刻石三十八通,這些碑石中既有唐僖宗、李商隱、賈島等唐代著名人物的作品,又有近代林則徐、趙長齡、于右任等的題詠,珍貴的碑刻,字型不同,風格各異,各抒其見,不一而足。
登上最後一層,高5.8米的貴妃插花漢白玉雕像聳立於中,含情脈脈,側首西望,仿佛把歷史的場景從千年前拉回到眼前。仿唐二層太真閣、集30幅繪畫為一體的長恨歌畫廊、16米高的望都亭、觀音殿等建築錯落有致,景景相接。園區綠草掩映,古樹參天,清靜幽雅,漫步遊園,使您盡情領略貴妃遺韻。

陵園緣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導致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次年,唐玄宗西逃至馬嵬坡時,隨駕護衛三軍不發,請斬貴妃楊玉環。唐玄宗無奈,只好賜貴妃自縊,演出了一幕震撼千古的悲劇。
據文獻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唐王朝軍隊收復長安,玄宗回來,曾密令人將楊貴妃遷葬。
楊貴妃墓為一半坡上的小陵園,大門頂額橫書“楊氏貴妃之墓”園內正面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過獻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磚。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搽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稱為“貴妃粉”,遠近婦女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遊人也要帶包墓土回去,於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取光。為了保護墳墓,只好用青磚將其包砌。這樣,人們就再也無法從墓上取土了。墓前有一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遊人至此讀詠周圍迴廊上的古人詩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懷,當別有一番情趣。
在貴妃墓後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邊用潔白的漢白玉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貴妃站像。她表情凝重,目光向著坡下。似乎在想著什麼。楊貴妃墓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布局

楊貴妃陵園小巧玲瓏,占地3000平方米,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冢,占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家冢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迴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遊記和題詠。
楊貴妃墓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大門頂額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七字。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過獻殿,就是墓冢。墓高約3米,封土周圍砌以青磚。圍繞墓的周圍有三面迴廊,上嵌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代名人游後的題詠。
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蹟,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
據說當地每逢農曆三月初三,成群接隊的姑娘們便來到這裡遊玩,臨走時都要在貴妃墓上抓把黃土帶走,回家後與麵粉攙和,名曰“貴妃粉”,擦了以後可以使皮膚變白,容貌變的更美。

修葺工程

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對貴妃墓進行了修葺,新修了圍牆、碑廊、獻殿和亭子,並在墓園後添立了一尊6米高的楊貴妃大理石雕像。貴妃墓現已成為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擴建的白居易《長恨歌》畫廊和“安史之亂”展館正在加緊建設。
楊貴妃墓楊貴妃墓

日本貴妃墓

學者著文

說來也奇,日本也有兩座楊貴妃墓,京都等古城還有她的塑像。歷史上的楊貴妃自縊死於馬嵬坡,日本何來貴妃墓一直是個迷。但國內學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說:“楊貴妃輾轉到日本定居。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考證說,楊貴妃逃脫馬嵬坡後得到唐代舞女和樂師的幫助,輾轉到揚州,在那裡不僅見到了其兄楊國忠、長子楊暄之妾及其幼子,還見到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協助下,楊貴妃搭乘日本使團的船到日本久津登入,時間為公元757年。到日本後楊貴妃受到天皇孝謙的熱誠接待。後來,楊貴妃以她的智謀幫助孝謙挫敗了一次宮廷政變,從此在日本名聲大震,獲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婦女的好感。至今還有日本婦女說她是楊貴妃的後代。一些日本婦女到馬嵬坡訪問時,總喜歡裝一袋白色的“貴妃土”帶回去。而當地人傳說貴妃潔白的皮膚把周圍的土染白了,婦女取“貴妃土”搽臉美容,墳土因此變少,後來不得不砌磚蓋頂和圍邊。

墓地結構

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有一塊規模不大的墓地。位於墓地的最前面,靠近大海處是“華僑”楊貴妃的墓地,是由亂石砌成的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平台。台上有5座石塔,被日本人稱為“五輪塔”,列為國家保護文物。這裡既無規模宏大的廟宇,也無墓碑之類的明顯標誌,只有墓前插著的幾束鮮花,證明不斷有人前來掃墓。據說朝拜楊貴妃墓之後,可生個漂亮可愛的孩子。墓前有兩塊年代較新的木板,一是關於楊貴妃之墓的介紹,一是關於“五輪塔”的說明。
楊貴妃墓楊貴妃墓

民間傳說

在介紹楊貴妃墓的木板上寫著:充滿著謎團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關於唐玄宗皇帝愛妾楊貴妃的傳說。傳說她在馬嵬驛兵變中並未被逼自縊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而楊貴妃在皇帝親信的護送下,從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縣半島的唐渡口,不久之後因病身亡。當地人為了哀悼她,將她葬於二尊院。後來,楊貴妃託夢於唐玄宗。唐玄宗命人製作了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兩尊佛像,命陳安帶到日本安放在楊貴妃的墓地。陳安多處尋找,未能找到楊貴妃墓地的下落。就暫時將兩尊佛像安置於京都清涼寺後回國。後來,人們得知楊貴妃漂流身死的地點是山口縣,但清涼寺眾僧對兩尊佛像愛不釋手,就又製作了完全相同的兩尊佛像,並將新舊佛像各一尊分別安置在京都的清涼寺和山口縣的二尊院。
關於楊貴妃的去處還有另外一種傳說。傳說她由親信護送到了有“夜郎”之貴州,來到貴州之後居住在一個叫羊坪(琴鞏)的地方,也葬於此地。據說當地還有她的墓穴,有一些村民還自稱是她的後代。

貴妃簡介

楊貴妃(718—756),名玉環,道號太真,始為玄宗子壽王李瑁妃,玄宗先把貴妃度為女道士,後入宮納為己妃,史書記載貴妃“貌美、性聰、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因為貴妃能承合上意,深得玄宗寵幸,天寶十四年(755年)胡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殺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叛,這就是唐王朝歷史上的“安史之亂”。次年六月,潼關失陷,京城長安岌岌可危,玄宗攜貴妃和一幫禁軍西逃四川避難,行至馬嵬坡前,禁軍譁變,以罪咎楊門殺了楊國忠,並聲言“禍根猶在”,要求處死貴妃,在宦官高力士“將士安則陛下安”的勸說下,賜貴妃三尺白綾,自縊於馬嵬佛堂,死時年僅38歲。在確認貴妃已死的情況下,將官用行軍被褥把貴妃屍體包裹起來,在旁邊挖了一個坑,草草掩埋後保護著玄宗繼續西逃,兩年過後,玄宗返回長安,打算對貴妃進行改葬。但因為當年事出突然,掩埋貴妃時沒有留下任何標記,因新舊《唐書》均記載:“肌膚已壞,香囊猶存”,從而有了貴妃沒有死,以及東渡日本的各種傳說故事。
楊貴妃墓楊貴妃墓
楊貴妃楊貴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