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鈞(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楊炳鈞(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炳鈞,男,1958年出生於河北雄縣,著名畫家,中國北派山水畫代表人物。現為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家協會理事、河北保定直隸行宮書畫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炳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雄縣
  • 出生日期:1958年
  • 性別:男
  • 學歷:大學學歷
個人簡介,藝術評價,

個人簡介

楊炳鈞,男,1958年出生於河北雄縣,著名畫家,中國北派山水畫代表人物。現為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家協會理事、河北保定直隸行宮書畫院副院長。
楊炳鈞
楊炳鈞為中國著名畫家吳鏡汀再傳弟子,其老師為吳鏡汀先生高足胡蔭樟先生。胡蔭樟(1906—1989年),又名胡蔚喬。民國初年入京華美院中國畫系,師從吳鏡汀先生習畫山水,畢業後留校任教。其山水畫自成一家,並在全國美術大展中連獲殊榮,引起國內外美術界強烈轟動,作品被中外收藏家珍藏。原民國政要李宗仁先生酷愛其作品,親臨其畫室觀畫,如獲至寶,多次專門接到家中作畫。著名書法大師啟功、內蒙古自治區原美協主席關和樟等在京華美院求學時皆師從胡蔭樟先生。建國後,胡蔭樟先生任教於內蒙古師範學院。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當代工筆畫會副會長鬍勃等都曾在內蒙古師範學院師從胡蔭樟先生。如今,胡蔭樟先生眾弟子在國內書畫領域各領風騷!
20世紀80年代至今,楊炳鈞再師從著名畫家王西林先生,其創作水平與理論水平進一步得到全面提升。
作品多次參加大展,並屢獲獎項。其中作品《金秋之節》在文化部等單位舉辦的“第五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中榮獲創新獎,並被授予“人民優秀藝術家”稱號;作品《秋之韻》在中國文聯等單位舉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書畫大展”中榮獲精英獎。作品《白雲深處》在河北省委宣傳部等單位主辦的第二屆“河北藝術聯展”中獲三等獎;作品《家》在河北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的第三屆 “河北藝術聯展”中 榮獲二等獎。
其作品被選入《河北藝術聯展精品集》等多部大型書畫典籍。並被文化部、中國文聯等眾多機構和私人收藏。

藝術評價

有筆有墨 水暈墨章
論楊炳鈞和他的“北派山水”藝術
“北派山水”自晚唐五代的荊浩肇始,此後這一脈源流滔滔不絕,蔚為大觀。其特點是:以剛健蒼勁的水墨表現北方山水的粗獷宏大意象,即壁立萬仞、頂天立地,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多飛瀑流泉,長松巨木,著意表現雄偉渾穆的意境;刻意表現北方山石的質感,石質堅凝,稜角分明,風骨雄渾。“北派山水”繪畫名手甚多,是北中國古代繪畫最突出的畫派之一。
與王西林老師合影與王西林老師合影
今著名畫家楊炳鈞,承古人餘緒,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其筆下“北派山水”別開生面,高標一幟。
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燕趙大地,遼闊廣袤,人傑地靈,楊炳鈞先生生於斯、長於斯,腳下的這片大地給了他無盡的藝術滋養。就像那些成為大師的前輩畫家一樣,他的藝術生命也緊緊地依託於神奇瑰麗的造化萬象。燕趙文化的博大深厚和燕趙山水的雄偉壯麗恰好滿足了他“外師造化”的心理需求。他走出畫齋,四處遊走和寫生,幾十年的漫長之旅,他通過對燕趙文化和燕趙山水本源特質的進一步體悟,不斷獲得新的創作靈感。在與皇天后土的相濡以沫中,最終抵達了藝術之魂的本源。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中,他把自我融入山河大地,以特有的精神高度,顯示了自我的藝術價值。著名畫家石魯說“畫家當吃進生活,然後吐出藝術”,說的就是作畫要對生活中的景物、表象、和傳統文化的體驗理解,進行消化和吸收,真正達到自然和意識的和諧統一。
山水畫的宗旨固然是通“神”體“道”,但道是有所依附的,正是那千變萬化的山山水水體現著道之精神,所以對自然萬物的寫生即是體現道、把握道的最佳途徑。楊炳鈞通過堅持不懈的寫生持續強化自己觀察和表現的能力,從而達到格物致知。莊子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之大美、明法、成理都是自在的、深深蘊藏著的,作為聖人要想掌握至理,只能去靜觀天地,從中感悟出大美來。聖人皆如此,畫人更要順應天道行事,以自然造化為師。對此,楊炳鈞深有所悟並努力付諸於繪畫實踐當中。
觀楊炳鈞的畫,在那些注入了他熾熱情感的高山大川中,總流露出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特有的風土人情。從這些既具有強烈地域特色、又充滿濃厚個人情感、主客觀高度統一的山水畫中,我們不難看出楊炳鈞是一位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浪漫主義畫家。他深知“大地”對於一個藝術家的意義:它滋生一切,葆有一切……他畢生著迷於山川、樹木以及山石的紋理結構,由於楊炳鈞詩意的熔鑄和澆灌,它們已經全部變得詩意盎然。而這種奇蹟的產生不僅來自楊炳鈞旺盛的生命力、頑強的意志和強大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與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廣袤的大地一直保持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讓他的精神得以滋養、強壯、茂盛……他的藝術從而進入了一種大美之境!
從個體生命的角度體驗天地宇宙的永恆,是中國山水畫的真諦。楊炳鈞通過自己的創作去捕捉和體現這種體悟的本質和意義,把它變成了一種可觸知的意象。便是“中得心源”。在一幅幅水墨酣暢、瀟灑奔放、情景交融、詩意盎然、風格獨具的山水畫前,不由自主地為楊炳鈞先生的藝術感染力所打動而嘆服。他沉潛了幾十年,用富有詩性的眼光和胸懷體味人生、觀照自然,營造出了一個寧靜、美好的藝術新天地。這裡充盈著一縷人性的光輝,鋪墊著一層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還有一種兼收並蓄、入古求新的氣度和氣魄。讀畫識人,我們清楚地聽到一顆富有主體精神的藝術心靈在有力搏動,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對人生完美、社會和諧美好境界的嚮往和追求。
莊子說得好:“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沒有數十載親臨名山大川的經歷,沒有千百次與山川河流的對話神交,沒有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的潛心研究,沒有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辛勤耕耘,是絕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正是有了持之以恆的苦苦探索,中國山水畫的大象、大音之境便在楊炳鈞的筆下油然而生了。
二、師法古人,尊崇創新
楊炳鈞先生一方面沿著寫生的路子,發揚“師造化”的精神,在重新認識藝術創造的自由精神中積蓄著突破成法的勇氣和力量;另一方面將手伸向了“師古人”。楊先生用大量的時間心追手摩龔賢、范寬、“四王”、石濤、黃賓虹、金農、齊白石等大師的作品,於是,他還學到了王原祁的沉著酣勁之妙、石濤的縱逸奔放之氣、黃公望的天真平淡……然後自覺地把“心得”運用到創作中去,從而使其作品傳統又不失新意。
“筆墨隨時代”,這是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的至理名言。楊炳鈞先生的學古人決不是亦步亦趨、泥古不化,而是以意為之、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其跡。他認為一味地模擬古人的外在程式,而不探究形式中所包含的內在精神,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繼承,則不可能啟後;一味地擯棄,將中國人的自然觀、價值觀、文化性格及人文關懷等統統地都拋掉了,則不可能承上;只有在繼承傳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將時代精神、地域特色、個人創造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既有傳統精神又有現代意識的藝術作品,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創新。從其畫作中我們能讀出宋人的博大蒼厚,元人的幽思意韻。但隱於其中的精神氣質、思想情感、詩性張力和和時代風貌都迥然不同。這表現出了他獨立的人格、獨立的藝術態度,這牽引著他的思想和靈魂走向深邃。因此,他的藝術也就有了根底。
楊炳鈞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青睞,並屢次在國內外獲獎,還在於他能夠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努力探索出了一套新型的國畫語言體系。他認為沒有傳統筆墨就沒有中國畫之面貌,沒有西畫語言不可能滿足當今社會的審美需求,楊炳鈞將西方畫理的抽象、具象同中國畫的意象、象意和悟象之理加以思考與整合,形成了自己具有時代特色的創作理念。在繪畫技法上,他不僅將國畫技法與技巧爛熟於胸中,還潛心研究西方油畫的透視、構圖、用光和厚重的層次感。正是融中西繪畫理論與技法於一爐,形成了他獨特的繪畫技巧。同樣是國畫作品,在楊炳鈞的筆下卻能夠產生幾分油畫的效果,看上去是那樣的富有層次,那樣的厚重,那樣的蘊含著無窮力量。然而他的頭腦又始終是清醒的,那就是即接近西畫,又要與西畫保持距離,以便保持中國畫的特性。
三、審美意蘊,紛繁豐茂
1、氣度
與其他畫科相比,山水畫更具有自己獨特的氣度。首先,它布置在一個大的環境裡要震得住、站得住。楊炳鈞的作品很大氣,很有氣勢、很厚重,感覺到有一種壁畫、版畫的效果。
他的畫在布局上,常常是以滿取勝,大幅滿紙的千山萬水雲集於畫面中,幾乎不留空白,但同時又能做到錯落有致,井然有序,滿而不塞,繁而不亂,茂密中見厚重,總體上給人一種平穩內斂、緊中有松、充實飽滿、渾厚剛健之感覺。在他的山水畫中,精神之氣以意韻求之,自然之氣以筆墨求之,既有理性又有感性,令人感受到內在的清氣、靜氣、雅氣、文氣、豪氣、大氣,那一種豪放博大而剛健雄渾之氣,促人奮進,令人心醉。在畫中顯現出來的這種壯美,是大自然的崇高禮讚,是生命力的傲然迸發。
楊炳鈞是一位工於“慘澹經營”的畫家,他不屬於那種善於在亢奮狀態中靠神來之筆展示自我個性的畫家。他的創作總是在反覆推敲苦苦經營中錘鍊而出,因此他的畫開合得勢,取象精微,能在有限的筆墨中,展現出氣勢恢宏、情景壯麗的作品。他在山水畫的觀察方式與表現手法上,取大格局、大氣局,大量採用全景式構圖,畫面尺幅越拓越大,氣勢也日益博大,傳統山水畫重氣勢,有咫尺千里、吞吐大化的豪情逸致。楊炳鈞還大膽引入了現代構圖意識,用團塊式結構布局,收束畫面物象,除注重局部的描畫,還著重於整體氣勢的把握,畫面繁密豐茂而渾融一體,多了幾分壯觀、幾分巍峨、幾分恢宏,給人以堅韌、挺拔和力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審美感受。
總之,楊炳鈞先生的山水畫,是根植傳統文化的個性化詩意表達,他將傳統文化、時代精神、個人風格、地域特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賦古思今,傳情表意,使傳統富有了現代生命力,拓寬了中國畫的意境和內容,具備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品位。
2、色彩
欣賞楊炳鈞作品,給我們帶來強烈震撼的還包括他的畫面色彩。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他創造出來了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形式,即注意墨與色之間的呼應與對照。包括黑與綠、黑與藍、黑與紅、黑與黃,還有一類是黑與白之間的對照。黑與白之間的對照是傳統的,中國人說:黑白唯天下事,我們的太極圖分陰極陽極,就是黑白關係,所以黃濱虹說懂得了太極圖就懂得了中國畫。楊炳鈞在作品《山河壯麗》中,用了紅和黑、黃和黑之間的關係,給人以莊重、熱烈的感覺。特別是黑與黃這種關係,產生出了一種非常雅的調子。還有,楊炳鈞在表現水的時候,有他的透明感。這些色彩的運用歸結成一句話,可以叫做藝術的純化,也正是這種“純化”讓我們找到了一種詩境或者音樂感,進而把美傳達出來,打動我們的內心。
單純說到用墨,楊炳鈞也用的出神入化。墨更能顯示出畫家的實力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水與墨的交融,墨與白的分明,對立而統一,自然成“道”。
3、詩性
楊炳鈞先生以深厚的藝術功力,把崇山峻岭、深谷幽泉、空闊平川、湖光山色等絕美景色出神入化地展現在你的面前。觀賞楊炳鈞先生的畫,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他以渾厚靈動的筆墨功底,營造極具感染力的意境,把自然景觀立體地“拉”到你的眼前。你看那山川的氣勢磅礴,水色的寧靜遼闊,雲海的神秘多變……仿佛四處迴蕩著醉人的天籟之音!讓你強烈地感受到自然山川的遼闊壯美和恢宏氣勢;感受到遠離塵世喧囂的靜謐和愜意;感受到如入世外桃源般的舒暢與愉悅。這種強烈的藝術震撼力,用“攝人心魄”來形容恰如其分。
楊炳鈞先生的作品個性鮮明,形神兼備,內蘊無窮,每幅作品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張揚。正是因為畫家抓住了山水的神韻,攫取了山水的靈性,塑造了山水的靈魂,才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談楊炳鈞先生的畫,不能不談其人,常言道:畫如其人。正是畫家的人格魅力與藝術修養的完美結合,使作品達到了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我們從氣勢非凡的畫作中可以感受到楊炳鈞先生的精神品格,他的做人正如他的畫作,個性鮮明、堅韌剛毅、不事張揚、卻又不乏親和力;他那心清脾寧的心境正如同筆下的湖光山色,寧靜致遠,有大美而無言!他內蘊深沉,善察靜思的性格,使其山水作品有一種內在的沉靜之美。這種美令人神往,使人忘我,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經過數十載不懈努力,他的藝術終於達到物我兩忘、水乳交融、剛柔相生的境界。我們期待著他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壯美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