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研究

楊炯研究

《楊炯研究》是2011年10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於全。

基本介紹

  • 書名:楊炯研究
  • 作者:陳於全
  • ISBN:9787560974170
  • 頁數:199
  • 定價:25.00元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10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學術從書:楊炯研究》嘗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史學、文獻學及其他相關知識,就楊炯及其文學創作做一些探索,主要內容涉及楊炯家族文化特徵、楊炯人格特徵、楊炯文學思想、楊炯文學創作、《楊盈川集》版本流傳及相關史料研究等,力圖較為全面地對楊炯其人及其文加以考察,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為古代文學研究者和普通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目錄

總序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發展
引言 楊炯研究綜述
第一章 楊炯世系補考及其 家族文化特徵探究
第二章 楊炯人格:從沉靜到酷烈、從敏銳到躁進
第三章 楊炯文學思想研究
第四章 楊炯文學研究
第一節 楊炯律詩研究
第二節 楊炯駢文研究
第五章 《楊盈川集》版本源流考述
第六章 《楊盈川集》札記
參考文獻

前言

總序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發展
劉獻君
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華中理工大學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進取精神,率先在全國理工科大學中開辦文科,文科建設開始起步。1994年初,以文學院(除經濟學以外的所有文科)、經濟學院(從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分離出來)的成立為標誌,我校文科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經過文科師生的共同努力,文科建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至2007年8月,我校文科已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73個碩士點、26個本科專業。
近30年的努力,我校文科建設取得了一些經驗,其基本經驗是:遵循“加強基礎,面向社會,交叉見長,特色取勝”的發展方針,從高起點研究入手,儘快進入學科前沿,並依託學校工科、醫科的強大優勢,走學科交叉之路,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科。具體表現在: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在全國首創了“網路新聞傳播”專業,在新聞傳播界樹立了良好的文理交叉型教學與研究品牌;教育科學研究院強化研究特色,造就學科品牌,其“院校研究”異軍突起,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哲學系打造學科亮點,依靠特色取勝,在社會認識論、生存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和生命倫理學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經濟學院在張培剛和林少宮兩位大師級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下,在發展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2006年獲得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文系在科學研究方面體現出了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特點,其漢語言文學學科穩步發展,先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科研課題20餘項,其中包括2004年首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信息處理和計算機輔助漢語史研究”;社會學系高度關注社會發展,其移民研究、鄉村治理研究在全國獨樹一幟;法學院則以科技法和經濟法研究為突破口,立志創辦全國一流的法學院;管理學院沿著“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目標,調整學科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開展科學研究,連續3年的年科研經費超過1000萬元;公共管理學院依託學校理工科優勢,把握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勢,致力於信息技術在公共領域的運用,以“數字城市政府管理”作為自己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特色,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校文科建設經過起步、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提高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提高,在提高中發展”。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發展”,就是要在已經實現“重點突破”的基礎上,努力克服學科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實現學科的均衡發展。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發展”,就是要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內外知名學者,產生出更多的大師級學者,大力培養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各個學科形成一個高水平的教授群體。
“全面提高,在提高中發展”,就是要繼續大力開展學術研究,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動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建設。基礎學科的加強,是其他學科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要面向社會,大力開展套用研究,積極主動地去爭取承擔國家重大課題,從而通過我們的研究,為政府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決策提供依據,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為創建和諧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為了提高學術水平,推進文科建設,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開始,我們出版了“華中理工大學文學院學術叢書”,2000年以後,改為“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學術叢書”,多部學術水平較高的專著先後問世。“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學術叢書”的出版,在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推動學科建設、擴大我校文科學術影響、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等方面,產生了良好的作用。
學校已確定“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目標和“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因此,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視文科的建設和發展。我們的文科教師要共同努力,產生更多高水平的學術成果,提高文科學術研究的水平,進一步促進文科“全面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進程。

精彩書摘

關於初唐四傑所處的社會階層,馬茂元曾指出:“他們大多出身於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家庭,其階級地位不同於宮廷貴族詩人,對社會矛盾,特別是他們這一階層在政治上的苦悶,有切身的感受。”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還要知道初唐四傑的家族文化背景其實差異較大,四傑中王勃出身關隴大姓、詩禮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王勃《送劼赴太學序》:“吾家以儒輔仁,述作存者八代矣。”盧照鄰是范陽盧氏,雖然《釋疾文?粵若》敘其世系,父祖皆不提及,只說“彌九葉而逮余兮,代增麗以光熙”,但是《舊唐書》卷一九〇上《盧照鄰傳》:“兄光乘,亦知名,長壽中為隴州刺史”,可推知其家族儒素德業是未斷的。駱賓王詩文中無涉及其世系者,其《與博昌父老書》:“昔吾先君,出宰斯邑,清芬雖遠,遺愛猶存。”其父僅曾為博昌縣令,且去世較早。那么,駱賓王實是下層官僚家庭出身。而楊炯家族文化背景比較複雜,《舊唐書》卷一九〇上《楊炯傳》:“楊炯,華陰人。伯祖虔威,武德中官至右衛將軍。……虔威子德乾,高宗末,歷澤、齊、汴、相四州刺史。”楊炯詩文中有伯父楊德裔及其他親屬的墓志銘,也言及這個家族弘農世家的地位,但是楊炯從未提及自己父祖。在《梓州官僚贊》中,竟然稱“吾少也賤”,儘管是化用《論語?子罕》中孔子所謂“吾少而賤,故多能鄙事”,但是孔子畢竟確有此等經歷,楊炯這么說便令人生疑。因此,其出身情況並不是很清晰。不過他畢竟是華陰楊氏,又曾入弘文館,久居京洛,且曾為王勃詩文集作序,或許其家族情形應該近於王勃,也是一個詩禮世家、世代以著述為業、有著豐厚的文化淵源?但是,實際情況要比這種揣測複雜得多。我們搜羅材料仔細分析發現,這個家族具有當時關隴軍事貴族文化背景,熟悉法令科條,同時又一度頗受儒家文化的浸潤。另外,這個家族應該或多或少地還具有關隴軍事貴族素有的道家文化因素。
《盈川集》卷九《從弟去盈墓志銘》載:“曾祖諱初,周大將軍,隋宗正卿常州刺史順陽公,皇朝左光祿大夫、華山郡開國公,食邑本鄉二千五百戶。”楊承祖《楊炯年譜》、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楊炯》、張志烈《初唐四傑年譜》、駱祥發《初唐四傑研究》等指出楊初正是楊炯曾祖,並清理出楊炯世系。張曉蕾《楊炯家世探微》更補充《隋書》卷七一《誠節?楊善會傳》中楊善會的史料,使得楊炯世系研究愈發明晰。不過,楊炯世系雖然得到很好的清理,但仍有可補充之處。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楊氏”,在北朝至隋唐之際,活動較為頻繁的華陰楊氏族人主要有五支,都出自東漢楊震。為了清晰展示承襲脈絡,茲錄如下。一,“震,字伯起,太尉。五子:牧、里、秉、讓、奉。牧,字孟信,荊州刺史、富波侯。二子:統、馥。十世孫孕,孕六世孫渠,渠生鉉,燕北平郡守。生元壽,後魏武川鎮司馬,生惠嘏”。嘏生謇,謇生忠,忠生堅,即隋文帝。二,“觀王房本出渠孫興,後魏新平郡守。生國,國孫紹,後周特賜姓屋呂引氏,隋初復舊。後以士雄封觀王,號觀王房”。三,“孕五世孫贊,隋輔國將軍、河東公。生初,左光祿大夫、華山郡公。初裔孫播,世居扶風”。四,“太尉震子奉,字季叔,後漢城門校尉、中書侍郎。八世孫結,仕慕容氏中山相。二子:珍、繼。至順,徙居河中永樂,岐徙居原武”。由此發展出楊播(北魏)一房。五,“越公房本出中山相結次子繼。生暉,洛州刺史,謚曰簡。生河間太守恩,恩生越恭公鈞,號越公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