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源浚

楊源浚(1878年-1933年),字伯笙,出生於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安集鄉連溪下連村(今冷水江市同心村6組),與同縣陳天華陳潤霖被稱為“新化三傑”。

基本介紹

  • 本名:楊源浚
  • 字號:字伯笙
  • 所處時代:清末民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安集鄉
  • 出生時間:1878年
  • 去世時間:1933年
人物生平,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898年,新化實學堂(今新化一中前身)創辦,楊源浚被招收為新化實學堂第一批學生。光緒29年(1903),赴日本留學,入振武學堂,曾帶陳天華《猛回頭》7千冊回新化,積極參與反清革命活動,參加興中會,後轉入同盟會,是黃興領導的核心組織“丈夫團”成員之一。
光緒33年7月轉陸軍士官學校第五期工科,光緒34年11月,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學成回國,受蔡鍔將軍邀請,前往廣西協助整理講武堂。次年7月(1909年),楊源浚、石陶鈞、袁華選抵達廣西,蔡鍔十分高興,認為“軍界得此數生力軍,足為前途賀也”,即委任他們為學員隊長、教官、測量局科長等職。楊在廣西講武學堂任學員隊長,協助蔡鍔訓練新軍。
宣統2年10月調任廣西幹部學堂科長。次年赴北京,任清廷陸軍衙門軍制司台壘科科員、陸軍工程隊副軍校。辛亥武昌起義,楊參與漢陽保衛戰,曾任湘軍第五師師長。
1913年4月11日,北洋政府陸軍部授楊源浚為陸軍工兵中校。同年9月,孫中山領導的反袁“二次革命”宣告失敗,與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相繼逃亡日本。
民國3年(1914)底,蔡鍔潛去日本,楊曾與石陶鈞、張孝準三人護迎,並又安全護送蔡鍔離日返國,促成蔡鍔將軍及時倡導雲南獨立反袁。楊隨後到雲南任湘黔路指揮使,領兵倒袁。
1916年袁世凱死,即同滇軍入湘參與驅逐張敬堯之役,後供職於湖南省政府。民國12年,任湖南護憲軍第七路指揮,率部經新化赴湘西招撫,駐防靖縣、綏寧一帶。
民國14年6月,辭職赴廣東任孫中山大本營高級參謀、第六軍第5師師長,駐肇慶府新會縣待命。9月,參加第二次東征。平定陳炯明叛亂後,駐惠州整編。
民國15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任程潛領導的第六軍第19師中將師長,經江西、安慶於次年3月迫近南京,旋與第二軍各師分三路對南京進行總攻擊,不日收復,此役楊功勳卓著。
1927年4月,正值寧漢分裂,第六軍軍長程潛對蔣介石的背信棄義深為不滿,拒絕去南京,並準備投奔武漢國民政府。蔣則暗調其親信部隊,揮兵直逼下關,然後通知程潛要求入城。程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隻身潛離南京,乘輪溯江而上,投奔武漢,蔣聞訊即遣楊源浚速追強留,在九江兩輪相遇,楊告程以來意,程示義無反顧,楊極表同情,以追趕不及復命。因楊源浚義釋程潛,引起蔣極其不滿,疑其不忠,故以部隊整編為名解除楊的軍權,委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閒職。楊即稱病離南京寓居上海,民國19年回長沙,合夥與同鄉段楚賢在錫礦山開採經營銻礦,民國22年4月病逝,享年55歲,安葬於新化塔田(華新瓷廠)。

後世紀念

蔣介石輓聯:大地起風雲,每聽鼓鼙思將帥;南天失耆宿,倍教袍澤動悲哀。
程潛輓聯:江表嶺南留戰績,維山資水護英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