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泗洪墓

楊泗洪墓

楊泗洪生於1847年,字錫九,號茂齡,宿遷城彤華街人,自幼習武,好打抱不平,後棄學從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泗洪墓
  • 人物:楊泗洪
  • 詞性:名詞q
  • 屬性:古墓
簡介,墓主生平,建築結構組成,景觀發展,

簡介

在宿遷城南項王故里東側,古老的大運河西畔,沿著東關口西田間的羊腸小道,跨水溝,過小橋,一段迂迴輾轉,斗折蛇行後,便會看見,一片蒼松環抱、綠樹掩映之中,一座赭紅色的牌坊拔地而起,赫然矗立,其後靜臥著一座占地數畝,簡樸肅穆的墓地,這裡,長眠著清末中日甲午戰爭中抗倭保台、為國捐軀的宿城籍民族英雄楊泗洪將軍,這就是著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公墓。
楊公墓從1895年楊公壯烈殉國在此埋葬後一直為土墳,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多次專項撥款,重建墓地。特別是自1990年以來,修建規模不斷加大,先後改土墳為磚和水泥結構,並在墓地立造神道碑

墓主生平

楊泗洪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在戰爭中屢立戰功。光緒十五年升任鎮標左翼統領, 後任台灣鎮總兵。 光緒二十一年(1895)4月,腐敗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 台灣給日本。同時命令守台官兵內渡回大陸。此時的楊泗洪任劉永福黑旗軍的副帥,拒不執行清廷撤回的命令,率領台灣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他率軍英勇作戰,身先士卒,奮不顧身,馳騁台灣島南北,在安溪、新竹兩地大敗日軍,令日寇聞風喪膽。被譽為"黑虎將軍"。1895年8月,在落虹橋追擊敵寇的戰鬥中,不幸中彈,在彌留之際,仍密令軍中不得發喪,做到主帥喪而兵猶勝,殉國時年49歲。

建築結構組成

在楊泗洪墓清幽靜穆的墓區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的中柱和邊柱分別高為五米、六米,中額刻有"楊公墓"三個隸書大字,字型蒼勁有力,烘托著墓園莊重的氣氛。其中柱上對聯為"血灑台灣,誓保中華疆土;骨歸故里,共欽民族英雄。"楊泗洪將軍在犧牲之後,台灣人民聞訊,萬分悲痛,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執萬民傘、擎萬民旗,揮淚送別楊泗洪遺骨還歸故里,表達對他的愛戴之情。
在牌坊的兩根邊柱上,也有一副對聯為"沂泗如襟、黃運如帶,橫貫十三州,獨立中流如砥柱;摧秦有項,敗倭有楊,上下兩千載,同生一地兩英雄。"對聯對仗工整,言簡意賅,為宿遷已故書法家竇燕客先生所書。將楊泗洪的功績與秦末的蓋世英雄項羽相提並淪,說明在宿遷這塊土地上英雄人物輩出,這幅對聯表達了家鄉人民對楊泗洪濃烈的讚譽之情。
過牌坊,沿神道向前走,可以看到神道東西兩側各有一塊紀念碑,神道碑上刻有清代宿遷舉人臧增慶撰寫的碑文,記述楊泗洪將軍守台抗日壯烈殉國的英雄事跡。西側是建墓紀念碑,上面鐫文?quot;楊公守台,抗倭殉國,九十餘年,埋骨之所荒蕪不治,省市有關部門撥款於一九八七年秋興建義烈楊公之墓,以昭彰不忘前事,並垂永久,江蘇省宿遷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八年。"
沿神道再向前為墓冢,墓冢下為長方形的水泥平台,墓冢、墓台為赭紅色,東邊墓為楊泗洪及夫人蔡氏之合葬墓,西邊為楊泗洪父母之墓。楊公自歸葬故里之後,一直為土墳,多年來,荒蕪不堪,甚為淒涼,這是因為楊泗洪當初是違反朝廷命令而守衛台灣,被清朝政府視為叛臣逆將,其名氣不及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也不如在東北抗擊日寇的左葆貴,清廷對楊泗?quot;不屬於朝、不及於恤",因而多年來為一冢土墳。然而人民政府卻非常重視對其保護工作,省市各級政府多次撥專款用於重建墓地,從一九八七年起開始擴展墓地,把土墳改為水泥墓,修牌坊,樹立紀念碑,-九九五年,楊泗洪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觀發展

楊公墓後面是一條碧溪,四周環繞著蒼松翠柏,肅穆清幽;春天,周圍田野菜花盛開,明媚融和,使人感到英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楊泗洪墓將與項王故里、真如禪寺、三皇廟等連成一片,成為項里公園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規劃中的楊公墓擬向外圍擴展,墓區內將新建楊泗洪將軍塑像,並建一事跡陳列館,陳列館內用石雕的形式展示楊泗 洪的英雄事跡。建成後的楊泗洪墓將成為我市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楊泗洪將軍的英名,將與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一樣,弘揚天下,永垂青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