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花葉病毒

楊樹花葉病毒

楊樹花葉病毒病主要形態特徵:受害葉片初生褪綠小點,進而變為不規則黃綠花斑,常沿小葉脈分布,葉脈呈半透明狀,隨高溫有隱症現象。有些楊樹無性系病葉發縐、變厚、變硬、變小,甚至畸形。有的葉脈和葉柄上有紫紅色壞死斑,病斑中心組織枯死,是系統侵染病害。發病規律:楊樹花葉病病毒可以通過嫁接傳染,林業生產中主要是隨帶毒插條傳播。目前,已知楊樹花粉種子不帶病毒,楊黑毛蚜和桃蚜不傳病,菟絲子也不傳病,其他昆蟲是否傳病尚待進一步研究。楊樹因品種差異,其抗病性的差異也很大,I-63、I-69、I-72楊易感病,107等品種較抗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楊樹花葉病毒
  • 拉丁學名:拉丁學名:Poplar mosaic virus (PopMV)
  • :病毒界
  • :香石竹潛隱病毒屬
  • 病原:花葉病毒(PMV)
  • 有害生物類型:病害
  • 原產地:加拿大
入侵情況,傳播途徑,為害特點,生物特徵,主要防治,分布及危害,發病規律,

入侵情況

分類特徵:粒子線狀,略彎曲。
各國報導的長度,英國為679nm,捷克為626nm。德國為620~700nm,荷蘭為735nm,加拿大為654nm。
侵染循環:據相關資料顯示,是公認插條帶毒傳播,插條浸出液同樣傳病。嫁接、根接和修枝,都能擴散病害。截止2010年尚不明確昆蟲能否傳病。已知下列蚜蟲不傳毒:桃蚜、豆衛矛蚜、扁豆蚜、馬鈴薯長管蚜及楊紋翅大蚜。
被害狀:枝梢(枯死)、葉部(斑點、花葉)

傳播途徑

該病在自然界可通過種條和根部自然接觸傳播。在沒有有效檢疫手段的條件下,人為調運種條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病樹與健樹的根部接觸傳病雖然已被實驗所證實,但這種方式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病毒粒子病毒粒子

為害特點

楊樹花葉病毒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發病後很難防治。病葉較正常葉短1/2,且、鉀含量明顯降低。幼苗高、粗生長受阻,幼樹生長量至少降低30%。嚴重發病的植株木材比重和強度降低,木材結構也發生異常。

生物特徵

該病毒有耐高溫的特性,致死溫度在75-80℃稀釋終點10,體外存活時間不超過7天(以病毒粗提液在室溫下保存)。在楊樹體內為系統感染,楊樹的所有組織如形成層、韌皮部和木質部等均受侵染,發病後難以防治。

主要防治

歐洲各國已經以淘汰帶病品種作為主要措施來更換新一代抗病品種,如義大利新推廣的路易斯·阿凡梭(Louis Avanso)及屈波(Triplo)楊等。在苗圃剔除病株較易實行並可靠。對外來品種進口,套用血清學方法,如酶聯測定(ELISA)或單克隆抗體技術(McAb)實施口岸檢疫,在19世紀來說,也已屬可能。湖北省1985年曾噴施0.3%硫酸鋅液,認為有效。
楊樹花葉病症狀楊樹花葉病症狀
從經濟上考慮划算,但在生產上套用尚有局限性。國際上從顫楊曾分離到顆粒狀的菸草枯斑病毒(TNV)粒子。另一報導在5種黑楊無性系及一種生長不良山楊(P.tremula)上,檢測到一種類似馬鈴薯Y病毒(PVY)。
在楊樹上另有桿狀菸草脆裂病毒(TRV)及蠕傳多角體病毒(ATMV)。在英國雜交楊上,發現顆粒狀番茄黑環病毒(TBRV)。其症狀表現不一,呈條斑,星狀黃斑,紅斑葉扭曲,白斑及白點等。

分布及危害

國內分布:分布在山東省、河南省、湖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
國際分布:此病1935年在國際上已有初報,但截止至19世紀60年代才進行較仔細研究。已知此病普遍發生在歐洲,北美以及亞洲的日本與南韓。中國自1981年起開始進行研究,特別對已分布在許多省區的義大利楊進行了調查。

發病規律

該病毒公認插條帶毒傳播,插條浸出液同樣傳病。嫁接、根接和修枝,都能擴散病害。截止2010年,尚不明確昆蟲能否傳病。已知下列蚜蟲不傳毒:桃蚜、豆衛矛蚜、扁豆蚜、馬鈴薯長管蚜及楊紋翅大蚜。
帶毒的1-69病株插條,初萌發的葉片不一定為花葉。待5片葉子後,才出現個別葉片上有輕微失綠斑塊,大小不等,也無定位。二年生苗中部以上葉片,幾乎都有花葉。春天花葉或斑塊明顯,夏天潛隱,秋後又復明顯。三年以上大樹,花葉不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