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中醫病名)

楊梅,因瘡的外形似楊梅 ,故名。楊梅也稱梅毒 ,是一種經典性性病。據醫史學家考證,楊梅毒起源於美洲,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通過海員和士兵使梅毒在歐亞兩洲迅速傳播。15世紀以前,我國尚無梅毒的記載。大約於1505年,梅毒由印度傳入我國廣東嶺南一帶,當時稱“廣東瘡”、“楊梅瘡”,此後梅毒向內地傳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梅
  • 別名:梅毒
  • 特點:陰部糜爛,外發皮疹
  • 依據書籍:《霉瘡秘錄》
基本信息,釋義,由來,別名,症狀體徵,中醫診斷,中醫治療,治則,辯證選方,專方驗方,其它療法,中西醫結合,

基本信息

釋義

以陰部糜爛,外發皮疹,筋骨疼痛,皮膚起核而潰爛,神情痴呆等為常見表現的疫病類疾病。

由來

楊梅,因瘡的外似楊梅 ,故名。楊梅也稱梅毒 ,是一種經典性性病。據醫史學家考證,楊梅毒起源於美洲,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通過海員和士兵使梅毒在歐亞兩洲迅速傳播。16世紀以前,我國尚無梅毒的記載。大約於1505年,梅毒由印度傳入我國廣東嶺南一帶,當時稱“廣東瘡”、“楊梅瘡”,此後梅毒向內地傳播。
古人陳司成著《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最完美的專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詳細記載了梅毒流行情況。
梅毒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16世紀時帶入我國的,古代稱花柳病、楊梅瘡、霉瘡、穢瘡等。建國以後,梅毒在我國曾一度被消滅,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梅毒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別名

別名有楊梅瘡、霉瘡、廣瘡、天柳病、花柳病、賣瘡、大瘡、廣東瘡、時瘡、棉花瘡等等。

症狀體徵

症狀及體徵
楊梅是性傳播疾病。楊梅瘡是因感染梅毒而引致的一種全身性疾病。見《瘡瘍經驗全書》卷六。又名霉瘡、廣瘡、時瘡、棉花瘡。多因氣化(間接)傳染和精化(接觸)傳染而發。
中醫病證
發病前,多見有全身性發燒,頭痛,骨節部位酸痛,咽乾喉痛,並逐漸出現皮表病變。發外陰部皮膚先起紅暈,後即見成斑片者,名楊梅斑;有形如風疹者,名楊梅疹;若其狀如赤豆,嵌入肉內者,則名楊梅豆;若疹粒破潰,肉反而突出於外者,更名翻花楊毒。嚴重者,其毒侵及骨髓、關節、內臟,則統稱之為楊梅結毒。
西醫病症及治療
西醫將它分3期:①一期梅毒。即硬下疳 ,潛伏期2~4周,外生殖器部位發生暗紅色硬腫塊 、淺潰瘍 ,有軟骨樣硬度,周圍淋巴結腫大。②二期梅毒。在一期梅毒 1~2 個月之後,全身皮膚、黏膜發生對稱泛發皮疹、斑疹、丘疹、膿皰疹等。黏膜可發生黏膜斑、扁平濕疣,傳染性強。③三期梅毒。發生在感染後2~3年乃至10年,皮膚為樹膠樣腫,還可涉及骨、關節、心、血管,表現為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和主動脈瘤等,侵及神經為脊髓癆 ,全身麻痹 ( 麻痹性痴呆 )。先天梅毒有早期先天梅毒,相當於後天二期,但較重。晚期先天梅毒與後天相似,但很少發生心、血管及神經病變。主要為實質性角膜炎、神經性耳聾、哈欽森氏齒 (上門齒中央切痕,下小上大,寬厚相等)、佩刀形脛骨等。
各期之間可有潛伏梅毒,無症狀,僅血清反應陽性。治療使用青黴素或紅黴素、四環素等。
傳播
傳播方式有三種,其一直接傳播,指與梅瘡患者交媾而發;其二間接傳播,指接觸患者過程中染毒而發;其三垂直傳播,指父母患有本病,精血結胎染毒而發。
梅毒患者的皮膚、黏膜中含梅毒螺旋體,未患病者在與梅毒患者的性接觸中, 皮膚或黏膜若有細微破損則可得病。極少數可通過輸血或其它途徑傳染。獲得性梅毒 (後天)早期梅毒病人是傳染源,95%是通過不潔性交傳染,少數通過接吻, 握手、輸血、接觸污染的內衣濕毛巾、茶杯、菸斗、哺乳、尿布等傳染。胎兒梅毒(先天 ):孕婦體內螺旋體,一般在妊娠3—4月通過胎盤感染嬰兒。

中醫診斷

1. 疫毒留滯
主證:病發於感染梅毒後10周左右。初起有發熱、頭痛、骨節酸痛,咽喉疼痛等症狀,2~3天后全身症狀漸消,而出現皮疹,形態各異,有如楊梅疹;有如翻花楊梅;有如楊梅豆;有如楊梅斑。皮損常見於胸部,次見於腰腹、四肢屈側、顏面及頸部,終發於手部。無痛癢或微有痛癢。不經治療可在1~2個月後自趨好轉,但數月,數年後可轉為晚期梅毒。
分析;本證為疫毒留滯體內,客於血中,尚在衛分,而見類似表證之表現;邪氣初犯,正氣尚存,雖無力驅邪外出,但可短期內與邪搏結,邪客血中,血溢脈外而發楊梅狀疹;邪正搏結較劇,則皮肉潰爛;正氣尚充,故不治可“愈”。無痛癢說明邪毒初犯,氣機運行尚可。
2. 穢瘡結毒
主證:病發於梅毒後期。部位不限,隨處可發,或為肌膚,或為臟腑。病情兇險,危及生命。生於肌膚者,結毒腫凸,小如豌豆,大如胡桃,但無疼痛。漸漸破潰,瘡口凹陷,邊緣整齊,腐臭不堪,纏綿不愈;發於巔頂,可致顱頂塌陷;發於口鼻者,可致鼻塌唇缺;發於眼喉,可致眼盲喉破;發於骨節者,損筋傷骨,屈伸不利,拘急不展。
分析:疫毒邪氣入血走竄,循絡而發。發於肌膚尚可醫可治,發於臟腑則兇險岌岌。而邪毒深重,是辨證要點。邪毒侵及機體日久,日益深重,正氣漸衰,毒邪泛溢肌膚則肌膚潰爛,留於臟腑則器官受損。
3. 小兒遺毒
主證:一般發於小兒出生後3周至3月之間。嬰兒消瘦,肌膚乾枯,貌似老人。口角出現放射性皸裂,愈後結疤,手掌足底可有光亮斑片及大水皰;臀部皮膚剝脫,形成爛斑,鼻孔腫脹,有膿血性鼻涕,致嬰兒呼吸、吮乳皆感困難,甚者可致鼻骨塌陷,膝關節及踝關節附近可發生腫脹和劇痛,從而引起四肢不能運動。
分析:父母遺毒,染及嬰兒故出生後數周即可發病,並呈典型性發病特點,後果不良。毒氣從精道乘虛直透命門,以灌沖脈,遺毒兒女,毒稟先天,最為惡候,皮損肉爛,方藥難及。
相似疾病鑑別診斷
玫瑰糠疹
皮疹分布以軀幹較多,且分散存在,但多呈橢圓形淡紅色斑,覆有糠狀鱗屑,長軸與皮紋一致。常先發一個較大母斑,而後再發較多皮疹,有癢感,淋巴結不腫大,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銀屑病
在紅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銀白色鱗屑、薄膜現象,點狀出血或多數小膿皰,以四肢伸面、頭皮和背部較多,自覺瘙癢,一般冬重夏輕,病程較長。
尖銳濕疣
由人乳頭瘤病毒引起。初發為正常皮色或粉紅色丘疹,增長後呈瘤樣或球團狀,基底部有蒂,可發生壞死、糜爛和潰瘍,常有臭味。好發於龜頭、冠狀溝、肛門、大小陰唇、宮頸及陰道等處。
多形紅斑
初發為水腫性紅斑和淡紅色扁平丘疹,進一步發展為虹狀紅斑即靶形斑,病變對稱分布,好發於手背、前臂、足背、踝部等處,同時可發生水皰、大皰和黏膜病變,自覺疼痛劇癢,有一定的誘因。
陰癬
好發於溝股尾端及臀部、大腿內側,以皮膚丘疹、水皰、結痂、瘙癢為特徵,VDRL及USR試驗均呈陰性。
臊疣
有疣狀突起,呈菜花狀,表面濕潤,易出血,一般無潰爛。VDRL及USR試驗陰性。
麻風
以遍體麻木,皮膚出現斑塊、結節,形若蛇皮,脫屑等為主要表現,皮損或組織切片內可查到麻風桿菌,VDRL及USR試驗陰性。

中醫治療

治則

治療則以驅邪為主,兼顧扶正,使邪毒去,元氣充,而奏效果。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實現治療效果。

辯證選方

1. 疫毒留滯 治法:祛風散血、解毒清火。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15g,黃芩15g,黃柏20g,山梔15g。表證明顯加雙花、連翹;皮疹出現加生地、馬齒莧;熱重加水牛角、大黃。
2. 穢瘡結毒 治法:涼血解毒、化瘀散結。方藥:五味消毒飲加味。公英20g,雙花25g,野菊花20g,地丁20g,天葵15g。加蟾酥6g,大黃 15g,犀角 0.6g。 3. 小兒遺毒 治法:清血解毒,活血祛風。 方藥;升麻解毒湯加味。升麻5g,鮮皂角刺5g,土茯苓7.5g。加蒼朮,陳皮,馬齒莧,黃柏。

專方驗方

治療楊梅毒驗方
1、楊梅毒。用銀硃、粉錫,等分為末。把紙捲成捻子,蘸油點燃,放在木桶中。令病人到桶邊用鼻子吸取燒捻子放出的煙子。一天一次,七天可愈。又方:銀硃二錢,孩兒茶一錢,龍桂香一錢,皂角子一錢,共研細,照上方作熏藥用。又方:銀硃、水銀粉各一錢,黃蠟、菜油各一兩,加熱化開調藥,攤在油紙上貼患處,瘡痂自脫。
2、治楊梅毒瘡。用醋煮銅青研末,燒酒調搽。要忍痛,讓水出,次日即乾。或再加白礬,與銅青等分,研末塗搽。
3、治楊梅惡瘡。用粉霜敷搽。
4、大風瘡裂。有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勻塗瘡。另外還用大風子殼煎湯洗浴。此方亦治楊梅惡瘡。
5、楊梅瘡毒。用銅青七分,研細,加黃蠟一兩共熬。另取厚紙一張,鋪塗熬汁,兩面墊一層紙,然後再貼到患處,以出水為好。亦治臁瘡頑癬及蟲咬。
6、各種毒疽毒癰(包括楊梅瘡)。用水銀粉一兩,丹砂、雄黃各二錢半,白礬、綠礬各二兩半,研勻,裝罐,鹽泥封口,文武火煉升。煉畢開封,罐口有許多粉末。取此粉每三錢加乳香、沒藥各五分,酒在太乙膏之類的膏藥上,貼患處,有奇效。此方名“五寶霜”。
待驗方
1、楊梅瘡試驗方全蟲10個,大蜈蚣10g,雙花120g,生大黃120g。清水煎,頻服。
2、黃芪苓歸丸:土茯苓1500g,生黃芪500g,當歸400g。先將土茯苓煎湯,取黃花、當歸拌勻微炒,乾磨為末,蜜為丸。每次15g,每日3次,一劑當效。

其它療法

外治法;
1. 黃柏、雄黃各 6g,孩兒茶 9g,沒藥、輕粉、粉霜、枯研各 3g,丹砂 15g,龍腦 0.9g,蝸牛10個。共為細末,豬膽調搽,每日數次。
2.輕粉、龍腦、黃柏(炒)、胡料各6g,百花霜、黃丹(水飛)、生甘草各9g,蚯蚓糞(火焙乾)30g。各研細末,點擦。
3.蟾酥丸:用於痛疽疔瘡,咽喉腫痛,無名腫毒等證,具有清解瘡毒之功效。水丸,每33粒重1g,口服1次5~15粒,1日l一2次,蔥白湯或溫開水送服;外用研末,醋調敷患處。
4.蟾酥錠:有活血解毒、消腫止痛之功。主治療瘡發背,腦疽乳癰,惡瘡初起,疼痛麻木。每錠3g,外用,以醋研磨塗患處。

中西醫結合

對本病的具體治療方法,一般均以大量使用抗生素為主進行治療,並有良好效果,因而臨床上多以西藥抗生素為主,中藥為輔的原則進行治療。
1. 堅持早期,正規,足量的方針,確診為一期梅毒即應採用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方法進行治療,以期儘快控制病情。並針對臨床表現,適當選用清熱解毒,除濕等方藥配合治療。
2. 以青黴素為主,也可選用青黴素換代產品。在治療患者的同時,對患者配偶及子女進行檢查,必要時同時接受治療。中藥在治癒梅毒的過程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幾百年前,就有了專病研究和治療手段,多選擇砷劑治療。當今則辨證論治,不拘泥一方一藥,靈活選方遣藥。
1.抗梅毒治療:普魯卡因青黴素G,80萬單位/日,連續肌注15天以上;或紅黴素,2g/日(500mg/次,4次/日),共15天。
2.外治療法:瘡口潰爛者,可用鵝黃散外撒瘡面;腫結未潰而堅硬不消者,可外敷沖和膏;潰後膿未盡,可用五五丹去腐;膿盡用生肌散收口。
3.單方驗方:(1)土茯苓30g、金銀花15g、生甘草10g,水煎代茶飲。
(2)升丹合劑,25mg/次,2次/日,飯後服。
(3)五寶散,0.3g/次,2次/日。
(4)土茯苓30g,忍冬藤10g,蒲公英15g,馬齒莧10g。水煎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