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鎮(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楊村鎮)

楊村鎮(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楊村鎮)

安徽省鳳台縣楊村鎮地處鳳台縣城西北邊陲,位於鳳台、潁上、利辛三縣交界處的西淝河畔,東靠錢廟鄉,西鄰亳州市利辛縣的展溝鎮,南緊臨阜陽市穎上縣的陳橋鎮和湯店鎮,北接朱馬店鎮和尚塘鄉。淮河主要支流西淝河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52.17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48944畝。總人口32393人(2017年),轄15個村委會,88個村民小組。楊村交通條件便利,縣道馬劉路穿境而過,楊迪路貫通南北。該鎮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省“861”計畫重點項目楊村煤礦及煤制天然氣項目坐落在其境內,為鳳台縣北部的工業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村鎮
  • 外文名稱:YANGCHUN
  • 別名:楊村集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安徽淮南
  • 政府駐地:楊村集
  • 電話區號:0554
  • 郵政區碼:232161
  • 地理位置:鳳台、潁上、利辛三縣交界處的西淝河畔
  • 面積:52.17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2393人(2017年) 
  • 車牌代碼:皖D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文化教育,資源交通,

歷史沿革

西淝河是一條古老的天然河流,《水經注》中稱夏肥水。西淝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它發源於河南省太康縣馬廠集,流經安徽省譙城、太和、渦陽、利辛、潁上、鳳台六縣、區至鳳台縣峽山口入淮,全長250公里。鳳台縣位於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古稱州來,又謂下蔡。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縣,沿革至2018年。鳳台臨淮河,轄西淝河,楊村鎮就座落在西淝河北岸上。
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楊村鎮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楊村鎮
楊村鎮以境內有楊村集而得名,也俗稱楊村集,有關楊村集名的來歷,和一段歷史是分不開的:蒙古滅金後,圈占廣大土地作為牧場,有的竟至千頃以至萬餘頃;滅宋後,蒙古諸王、后妃、大臣、僧侶都以侵占或賞賜的方式占有大量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了廣大農民和中小地主失去土地,或者被迫降為佃戶,或者被迫逃亡他鄉。元中期以後,政府經常入不敷出,便不斷加重賦役。仁宗時,包銀總數比元初增加了十倍;一般課稅竟增加了五十倍,再加上天災和瘟疫的襲擊,使人民普遍陷於貧困。據統計,1329年,全國當時有戶數1340萬,人口數不到6000萬,饑民、流民竟達843萬人。由於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極度激化,各地不斷發生武裝起義。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調集15萬民夫修治黃河。民夫受到元兵的嚴密監督,又常被修河官吏剋扣工、食錢,因此,十分怨恨。白蓮教領袖劉福通利用這個時機,預先埋了個獨眼石人在工地上,以使一直流傳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應驗,激起了廣大農民的反元怒火。五月,劉福通攻占潁州(今阜陽)舉事;八月,芝麻李(李二)等奪取徐州,十二月,王權(布王三)等占領鄧州(今河南鄧縣)、南陽;十月,徐壽輝在蘄州(今湖北蘄春)揭竿,第二年二月,郭子興在濠州起義,1353年,張士誠在江蘇泰州造反……。
元政府為鞏固其統治,調集精銳部隊與各路起義軍在黃淮大地上展開了殊死相搏。元軍兇橫酷虐、殺人如麻,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河南、河北、魯西、皖北、蘇北的百姓十亡七八。其中,劉福通奉韓林兒為小明王,前後據安豐(今壽縣南、安豐塘北)為都約八年,壽縣、淮南一帶更是元軍清剿的重點。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安豐路所轄8縣1州(壽春、安豐、下蔡、霍邱、蒙城、定遠、懷遠、鐘離、濠州)僅有戶17992,口97611,地曠遠而人至稀。元末,此地又為戰場,百姓再遭屠戮。明朝初年曾任河南左布正使的徐賁在《舟行經壽州》一詩中詠到:“問之古壽春,地經百戰後,群孽當倡亂,受禍此為首。彼時土產民,十無一二有。田野滿蒿萊,無復織田畝。”《壽縣誌》載“壽縣現有姓氏347,戶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來,土籍甚少。”《潁上古今》也說:“元末,紅巾軍起義於江淮潁水之間,元軍部署鎮壓,鐵蹄所至,洗殺一空。民間流傳:劫後縣西僅有七戶營(七戶一個村莊);縣北僅有七里葉(距謝橋七里);縣東僅有藕塘陳姓一人,後蕃衍陳氏一族。”可見經過元末近二十年的戰爭,淮南地區人口已經減少到了什麼程度。
洪武元年(1368年)面對破碎的山河,朱元璋發出了“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的感慨。為了促進生產,增加稅收,就必須從人口多的地區向人口少的地區移民。濠州,元時本為安豐路所轄。因為是朱元璋的家鄉,明初升為臨濠府,洪武二年定為中都,六年改為中立府,七年更名為鳳陽府,分巡鳳潁泗道治所,領五州(潁州、亳州、泗州、壽州、宿州)轄十三縣(臨淮、懷遠、定遠、靈璧、阜陽、潁上、霍邱、渦陽、太和、蒙城、盱眙、天長、五河),可見現今的壽縣、淮南、鳳台、長豐、潁上,在明初都屬於鳳陽府的轄區。朱元璋確定了移民政策,其家鄉鳳陽及所屬州縣自然成為移民的重點區域。據《明太祖實錄》等記載,為充實人力,朱元璋於1367年剿除張士誠後,遷蘇州富民到濠州;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四千戶屯田臨濠,;又移江南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富民14萬戶於鳳陽;洪武九年(1376)十月,徙山西及真定(今河北正定一帶)民無產者於鳳陽屯田;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以兩浙人多地狹,命令杭州、湖州、溫州、台州、蘇州、松江等地無地農民遷往淮河以南各地耕種。對於這些屯田的移民,朝廷給以耕牛、種子和路費,並免賦三年。
然而,以上所引資料中竟然沒有從山東移民的記載。淮南地區的移民來至何處呢?
《潁上古今》說:“《民族書-各大族概況一覽表》調查記載了62姓,其中27姓來自山東,其次是福建、江蘇、湖北和皖南徽州,土著者不多。”據《壽縣誌-姓氏》所舉16個大姓家族資料統計,於明初遷徙來的有11姓;這11姓中,從山東遷來的6姓,河南的2姓,徽州、杭州、江西瓦礫壩的各1姓。如:《壽縣誌—姓氏》記載說:壽縣柴氏,於明洪武年間,自山東濟寧老鴰巷徙來;瓦埠徐氏,祖籍山東濟寧老鴰巷;迎河李氏,祖籍山東濟寧老鴰巷,明初徙壽縣。壽州孫家,郡號樂安,洪武初徙自山東濟寧州老官塘;尹氏,族居山東濟寧州老生塘;韓姓,祖籍山東省南部,元末時逃難落戶於壽州東南鄉。此外,壽縣開荒張家、胡家、周姓、陳家、門氏、淮南地區蔡氏、八公山周姓、史院尹家、鳳台陸氏、潁上縣延陵吳氏等家族都認為自己的祖上從山東、山東老鴰巷遷徙而來。如:壽縣開荒張家認為:本族從山東老鴰巷遷徙到青蓮(十字路)張羅城定居,始遷於明朝七世年間。(不知“七世”,是否為明初洪武七年之誤。)淮南《蔡氏宗譜》認為其遷始祖於明代初期由山東老鴰巷調衛來。上窯鮑家自述其祖上夫婦二人於明初挑著兩個放孩子的笆斗,從山東濟南老鴰巷遷來。鳳台石家灣與壽縣石集石家認為其祖上于山東兗州遷來。潁上縣延陵吳氏認為:自己的始遷祖在明洪武6年或9年從山東老鴰巷調蕃潁州潁上縣的。……
據蘇氏老輩人說蘇氏家族也一樣流傳自己祖輩是從山東老鴰巷(據考證應屬山東濟寧市)一個叫蘇回的人,帶著三個兒子來到這裡,最早一家人住在蘇老郢孜,以後兄弟三人才慢慢長大成家立業,於是各自分開到不同的地方生活發展,大兒子來到2018年的楊村集居住,二兒子去了離楊村幾十公里外的架河(現潘集區架河鄉)附近定居,三兒子則繼續留在蘇老郢孜,蘇老郢孜是此處姓蘇的祖先發源地,離楊村集大概有幾公里,大兒子先是在靠近古西淝河北岸(現西淝河南岸)的老古嘴定居,老古嘴的地理位置比其它地方平均要高出十幾米,類似一片大丘陵,後來慢慢的在上面種植了一些楊柳樹,因為當時也一直沒有村名,於是時間久了就稱之為楊柳村莊,離古西淝河僅一里路左右遠。後由於古西淝河歷史時間過久,且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河道慢慢趨於淤堵,黃河奪淮入海以前,西淝河流域災害較少。黃河奪淮入海以後,造成河道、水災涉發,造成河道溝洫大部分淤平,水系破壞,古西淝河幾近淤平。2018年的西淝河,是後來向北移了約一里路左右重新開挖的。於是楊柳村的村民們才將村落向北遷往河北岸的現址,隨著村莊的擴大,楊柳村莊的名稱也太過長,於是慢慢就變成了楊村,經過數年的發展,楊村集已經成為一個熱鬧非凡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
楊村集是淮北平原上一個典型明清古鎮,相當於2018年的中小城鎮,當時這裡是真正的古城,繁榮程度卻不比現代的中小城市低。集市內到處一副是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景象,七彩絲線繡成的布鞋,花紋細緻緊密;竹篾編制的魚簍、桌椅茶几環保又輕便;經營剔透的玉石花釵,雖然廉價卻頗具古風!街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街道兩旁高低樓閣房屋錯落有致,各個店鋪叫賣聲不斷,飄香不絕,縫隙中人來人往,可見當時一派熱鬧繁富的景象。腳下的路面,雖不是柏油馬路也不是水泥馬路,卻是平坦結實的長石條,沒有塵土飛揚。這座古老小城的繁華程度和管理秩序,雖有不足之處但一點也不遜於現代小城鎮。這裡土地肥沃,全村人依靠主要依靠農業及工商業為主,自足自給。
楊村集上,清朝曾出過蘇舉人,解放後還有牌坊,據傳牌坊上有騎馬坐轎及步行的人就有上人百,可惜“四清”時被毀。楊村集上以姓蘇的為主,因為隨著楊村集市的繁榮,其它省內外的人士蜂擁至此,到2018年,姓氏已有百餘種,那一方園幾十里,各村鎮以蘇姓為主,可見蘇姓在那裡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資源豐厚。歷史上為防水防盜楊村集周圍挖有護村溝,東西兩條路通向集外,形成圩孜,四面都建有圩子門,現早已不見蹤跡。溝內側栽了許多樹,溝水清澈,魚游潛底,鵝鴨游弋。
村外果樹成林,村內綠樹成蔭,群鳥齊鳴。每家有農家小院,磚土草房,雖無高樓大廈,樂得清靜。房屋大多坐北朝南,門前大路兩旁綠茵之下,馬牛驢羊休閒棲息,雞群在到處啄食。農忙時人們趕著牲畜拉著車,或送肥或收穫,或扛著鋤頭下地,或跨著筐拔草。早上百鳥爭鳴,中午屋上炊煙起,門前雞狗叫,樹上知了唱,晚上小牛買買叫,喚母牛歸來,人們歸來整理庭院,餵食牲禽。晚飯後開始安靜,極遠的外村狗叫,極近的竊竊私語。農閒時趕集買賣,或在家編織,少數人聚眾賭博。人們圖個一年忙到頭,吃喝不用愁。這在里相對充滿著一派祥和的農村小城鎮生活氛圍。
古楊村集一直繁榮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在楊村集北的二里路左右地方重新規化了新的楊村街道,從此楊村集也翻開了新的一頁。西淝河楊村段歷史上有座古橋,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90年代後期,由上級拔款加上地方集資興建了一座新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楊村鄉於2012年9月改建為楊村鎮。
歷史上楊村一直隸屬於鳳台縣所轄,從沒有脫離過。所以楊村歷史的沿革也同鳳台的沿革是一致的。
早在禹貢屬徐揚二州之境。
周代,屬青揚二州之境。
春秋戰國時,春秋時楚滅州來國,為淮北楚之州來城屬地。周簡王2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吳入州來,周景王7年(公元前538年)楚然城州來,周景王16(公元前529年)吳來州來,季札封延陵後轄州來城,故叫延州來,周敬王27年(公元前493年)冬11月吳將蔡昭侯由河南新蔡遷於州來,逐改名為下蔡。戰國時,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下蔡仍屬楚地。
秦代,秦滅楚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時置下蔡縣,屬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時項羽立九江國,下蔡屬九江國。
漢代,漢初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國下蔡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淮南國廢改為九江郡,下蔡沛郡。後漢俱屬九江郡。
三國時,屬魏國的淮南郡。
晉代,普初下蔡屬淮南郡,普未南北分襲,縣地邊兩境束去元常,又在縣境內設定了很多城。南北朝時,下蔡屬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隋代,開皇初郡廢,下蔡屬汝陰郡。
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於縣置渦州,八年(公元629年)州廢,下蔡為穎州(今阜陽)汝陰郡。
五代十國,下蔡屬穎州(今阜陽),南唐,後周因之。周世宗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克壽州(今壽縣),降為防禦州,世宗以縣難以攻克,逐將壽州移治於下蔡,並恢復其軍為忠正軍,原壽州為壽春縣(今壽縣)。
宋代,北宋屬淮南西路,壽州文和六年升為府,壽春府,下蔡為府治,南宋,與金劃淮水中流為;界,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壽州,幫有“南北壽州”。
元代,下蔡縣隸屬安豐路。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併入壽州。在下蔡置鎮設巡柃司。
清代,壽州屬鳳陽府。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兩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廷批准,與壽州分設一縣,添知縣一
員,典史一員分疆而理,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於雍正11年正式分置,與壽州同城治理(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冬移縣治於下蔡,下蔡遂改名為鳳台,隸屬鳳陽府管轄。
中華民國,民國初,廢州府,本縣直隸安徽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屬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十七年八月,廢道,直隸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十月,劃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屬淮南專員公署。
1949年1月12日,鳳台縣解放,劃屬阜陽專員公署(1970改地區)。
1977年1月20日,劃屬淮南市管轄。
2012年9月4日,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下發《關於同意撤銷鳳台縣楊村鄉設立楊村鎮的批覆》,鳳台縣撤銷楊村鄉,設立楊村鎮,其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鎮政府仍駐楊村。

經濟發展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鎮、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民營富鎮”發展戰略。全鎮廣大幹群振奮精神,艱苦創業,銳意進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優質農作物面積逐年擴大。
優質糧種植面積達90%,水稻機械插秧整體推進,糧食總產量達到4.52萬噸。湧現了招寶生態農莊、店集糧油商貿、滿豐面業等一批業績傑出的企業。全鎮擁有各類民營企業100餘家,個體工商戶500多戶,“鳳台縣十大名小吃”楊村小芳煎餅名譽全縣,“亮晶晶”南美白對蝦、陽春掛麵暢銷省內外。
培育了全省二大基地,一是名優水產品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2005年養殖面積達700畝,可上市商品蝦20萬公斤,是全省起步最早、規模最大的白對蝦養殖基地,被省科技廳列為科技示範項目,通過了無公害產地和產品的認定,申請註冊了“亮晶晶”牌商標,產品暢銷省內外大中城市;二是水稻機械化插秧的推廣面積達3000畝,是全省面積最大的水稻機械化插秧推廣示範基地,2005年6月成功召開了全省水稻機插秧現場會。
2009年度,先後被市、縣授予全市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先進集體,全市土地整理和土地置換工作先進單位,全市小麥高產創建先進單位,市級衛生鄉鎮和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先進集體,全縣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人口與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全縣綠化造林、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基礎設施

農業、水利、交通、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加強,村村修通水泥路,完成了農村電網的改造,程控電話擁有量突破5000門,已建成調頻廣播,有線和無線電視台,小城鎮建設欣欣向榮。2006年,年產600萬噸的楊村煤礦開工建設。
楊村交通條件便利,礦產資源豐富。縣道馬劉路穿境而過,楊(村)迪(溝)路貫通南北。已探明地下煤炭儲量7億噸,投資56億元,年產原煤500萬噸的國家大型煤礦楊村礦正在建設之中,投資230億元的省重點工程煤制氣項目也已落戶已經開工建設,將為我鎮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文化教育

鎮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和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全鎮共有15所國小(其中楊村中心國小為1所重點國小),1所中學,1所中心幼稚園,教學質量站在全縣的前列。
楊村鎮有醫院一座,下設兩分院和門診,醫療設備先進,醫術優秀。全鎮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已全面鋪開,醫療隊伍素質提高較快。

資源交通

楊村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有煤、磷礦石、石灰石、紫砂土、耐火土等多種礦藏,尤以煤的儲量為最,可開採量達120億噸;磷礦儲藏量為180萬噸;紫砂石境內儲藏量為70萬噸;高嶺土境內儲藏量為3000萬噸。
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楊村鎮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楊村鎮
楊村交通便捷,淝河水上交通發達,距京九線上重站阜陽站僅百公里,距淮南站和淮南高鐵站百餘公里。距合肥駱崗機場百餘公里,蚌埠機場百餘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