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鄧楊家村

賈鄧楊家村

明末,楊氏由午城後楊家遷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為“楊家”。“賈鄧”是一個歷史舊跡,“賈鄧社”原是清朝設里甲制的行政單位,清末,以其屬賈鄧社所轄而更名為“賈鄧楊家”的疊加地名。賈鄧楊家村,位於山東省東部、膠東西部、渤海灣東畔、萊州東北部。坐落在萊州市政府東北17公里、平里店鎮政府北1.5公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賈鄧楊家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平里店鎮
  • 郵政區碼:261414
  • 人口:821人
地理位置,交通情況,村名來歷,本村姓氏,王氏族譜,王氏家訓,長壽之村,村委領導,農業作物,自然條件,村辦企業,重修族譜,演變,組織,影響,人物,序言,碑銘,目錄,當代名人,楊振山,楊嘉本,楊牧雲,楊德茂,楊春榮,楊振西,楊秀敏,楊孟壁,楊嘉敏,楊嘉仁,楊濤,

地理位置

楊氏圖騰楊氏圖騰
萊州示意圖萊州示意圖
賈鄧楊家村賈鄧戰家村相連成一片,南與平里店鎮政府、東與小矯家村、北與前小朱村、西與淳于村為鄰。
北鄰G206國道(即膠東歷史上有名的一條公路,曾被稱為“煙濰公路”、“國防路”)相距100米,東鄰威烏高速公路4公里,南鄰王河500米。距青島、煙臺兩大國際機場均140公里,距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一一萊州港18公里,距龍口港45公里。

交通情況

賈鄧楊家村處於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G206國道從村駐地穿過,東南與威烏高速公路相距僅4公里,並與已建成的同三高速、濟青高速、青銀高速、濰萊高速連線,可直接併入國內高速公路網內,使賈鄧楊家村與全國各主要城市實現公路高速直達。大萊龍鐵路從村西部2公里處穿過,且距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一一萊州港18公里,距龍口港45公里,大大提高了對外輸出能力。

村名來歷

東萊郡太守楊震像東萊郡太守楊震像
據考證,刊於661年前《午城楊氏先塋》的一段碑文:“在漢太尉震世為弘農人屢為東萊太守子孫遂家焉”。我村楊姓氏族乃是“屢為東萊郡太守”楊震的後裔,且世居東萊。更重要的是“子孫遂家焉”來肯定午城楊氏來自何方。震公東萊做官,子孫就地安家,我村楊姓氏族就是這一支派弘農楊氏在東萊“遂家焉”的坐地戶。
《定海楊氏先塋碑銘》《定海楊氏先塋碑銘》

本村姓氏

楊、王、戰、彭、孫、李、徐、鮑、許、范、於、生。
村中的百年老宅村中的百年老宅

王氏族譜

始祖·王進山
二世·王九恩
先考·王國泰
先考·王國發
太祖
王永清
太祖
王振清
高祖父
高祖父
高祖父
王安訓
王安義
王安仁
曾祖父
曾祖父
曾祖父
曾祖父
曾祖父
曾祖父
王希河
王希海
王希江
王希湖
王希聖
王希福
祖父
祖父
祖父
祖父
祖父
祖父
祖父
祖父
王福聚
戰鳳
王福慶
王鑫
王福田
王福茂
王福財
王福斗
王福臻
叔伯
叔伯
叔伯
叔伯
王春橫
王春業
王春盛
王春永

王氏家訓

一團結宗族,捍衛國家,不容有違背渙散之行為。
二服從祖訓,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禮之行為。
三保護祠產,維護公益,不容有侵蝕欺詐之行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為。
五注意教養,勤求職業,不容有放棄貽誤之行為。
六禁食鴉片,嚴禁嫖賭,不容有傷風敗俗之行為。
七律己治家,忠信篤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為。
八刻苦耐勞,節儉樸實,不容有奢侈遊蕩之行為。
九合敬同愛,排難解紛,不容有歧視推諉之行為。
十振作精神,見義勇為,不容有廢弛敷衍之行為。
我王氏家族世代耕耘,淳樸至善,祖父福聚勤勞純孝,兒孫滿堂,壽終正寢,王氏家族子孫繁衍,本本分分。晚輩敬老,長輩慈愛,先祖之德,後代子孫發揚光大。王氏真訓:勤勞致富,尊老敬長,誠信勤儉,有愛兄弟,此乃王氏之訓,後世子孫應以謹記。
  

長壽之村

1、長壽之鄉的標準
目前,我國長壽縣的最重要標準有3項:一是長壽的代表性,即百歲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10萬; 二是長壽的整體性,即區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歲; 三是長壽的持續性,80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1.4%以上。
2、萊州市是全國十大長壽縣之一
山東省萊州市每10萬人中就有近10個百歲以上壽星,100個人中就有3個人是80歲以上的老人。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中國長壽之鄉”,這是我國北方地區難得的一個“富裕型”長壽之鄉。
據我國科技部的報紙《科技日報》2009年經過3年多科學審慎的求證,目前,我國已評出10個長壽之鄉,他們是廣西巴馬、廣東三水、廣西永福、湖南麻陽、四川彭山、四川都江堰、河南夏邑、湖北鐘祥、江蘇如皋、山東萊州。
地處渤海南岸、山東半島西北部,自古就有“齊魯之甲勝,天下之名疆”美稱的山東萊州市,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中國長壽之鄉”,這是我國第十個、山東第一個“長壽之鄉”,也是我國北方地區難得的一個“富裕型”長壽之鄉。
3、賈鄧楊家村是當之無愧的長壽之村
賈鄧社楊家村遠遠超過長壽縣的標準。僅有821人的賈鄧楊家村,目前百歲老人4人,其所占的人口比重已達到了0.487%,僅從這一數據上來看,已遠超同樣位於該市、聞名全國的“長壽村”萊州市鳳毛寨村最高峰時的數字。賈鄧楊家村為“百歲村”、“長壽村”的稱號,應是當之無愧。

村委領導

《中國共產黨萊州市農村組織史資料》記載:賈鄧楊家村是1937年5月中共建黨,1939年2月建立中共黨支部,同時建立村政權。擔任過歷任賈鄧楊家村黨政領導的人員如下:
村共
產黨黨支部書記
楊振明
1939年2月至1942年12月
楊乾吉
1942年12月至1943年12月
楊茂臣
1943年12月至1948年4月
楊仁榮
1948年4月至1949年10月
楊崇勛
1949年10月至1955年12月
楊福田
1955年12月至1959年12月
楊仁榮
1959年12月
楊仁榮
1970年1月至1970年12月
楊進義
1970年12月至1971年12月
楊金銘
1971年12月至1983年12月
楊春啟
1983年12月至1985年12月
鮑耀山
1985年12月任職至今
鮑耀山
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
王春山
2017年12月任職至今






楊敏德
1939年2月至1940年11月
王培欣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
楊振豐
1941年12月至1942年12月
楊增喜
1942年12月至1943年12月
楊乾吉
1943年12月至1944年12月
楊振鼎
1944年12月至1946年12月
楊振修
1946年12月至1948年12月
楊崇勛
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
楊開興
1949年10月至1955年12月
楊崇勛
1955年12月至1958年7月
楊福田
1959年12月至1961年12月
楊煥瑞
1961年12月至1962年12月
牛德山
1962年12月至1963年12月
楊書田
1963年12月至1964年11月
楊漢明
1964年11月至1967年10月
楊書田
1967年10月至1968年2月
楊漢明
1968年2月至1970年12月
楊樂山
1970年12月至1973年12月
楊永恩
1973年12月至1975年12月
楊德山
1975年12月至1984年8月
鮑耀山
1984年8月至1985年12月
王寬成
1985年12月至1988年1月
王春山
1988年1月至1999年5月
鮑耀山
1999年5月任職至今
鮑耀山
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
楊文智
2017年12月任職至今

農業作物

1、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地瓜等。  
植物-金娃娃植物-金娃娃
2、農產品:蘋果、梨、草莓、櫻桃、大姜、圓蔥、黃金梨、葡萄、蜜桃、花卉、梨、水果、蔬菜等。

自然條件

1、該村地質肥沃,土質屬潮棕壤,有機質:1.0-1.2%;含氮:0.08-0.lmk/kg;鹼解氮:70-90mk/kg;速效磷:20-30mk/kg;速效鉀:80-120mk/kg;PH值:6-7,極易適合農作物生長。
2、氣候適宜,地處北緯37度,東經12度,屬暖溫帶東亞季風海洋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780毫米,無霜期180-200天。
3、水資源豐富,本村屬王河流域,現在王河上游建有大型翻板閘和橡膠壩各一處,總蓄水量達200萬立方。

村辦企業

1、萊州市華潤造織廠、萊州市平里店鎮魯興橡膠有限公司購銷部、平里店吉祥液化氣站、萊州市加年銼刀工具廠、三興倉儲物流公司、萊州市太東特種動物養殖場6家企業。
村西頭的惠玲商店村西頭的惠玲商店
2、擁有惠玲商店等多個零售商業網點。

重修族譜

演變

卷序
譜 文 作 者
序 作 者

卷一
道光六年歲次丙戌正月二十六日十三世英三毓才
英三毓才序
1826年
卷二
大清鹹豐十年歲次庚申正月二十四日十三世英三毓才
十四世守文序
1860年
卷三
道光三十年歲次庚戌正月十五日十三世英三毓才
十四世守文序
1850年
卷四
鹹豐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十三世觀濤擢江同侄守文淳文
十四世守文序
1860年
卷五
光緒二年正月十九錫慶錫勤東膠錫麟暨其源澄源鴻昌
十五世錫慶序
1876年
卷六
民國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錫韓暨鴻昌開昌等
十六世鴻昌序
1924年
卷七
民國二十四年仲春上漧祥昌新德壽楨等
十八世振西序
1935年
卷八
公元一九五〇年孟春下澣書年敏德守培等
十八世振西序
1950年
卷九
公元二O一O年庚寅孟春下澣振山主編春啟嘉仁嘉旭等
十八世振山序
2010年
賈鄧楊家村

組織

在1950年第八次重修賈鄧《楊氏族譜(西三支)》和1911年重修賈鄧《楊氏族族譜(東三支)》之後,時隔60年一個甲子的時光,共花費2008至2010年三年時間,楊振山歷盡艱辛,積勞成疾,帶病主持並率春啟、嘉仁、嘉旭等成功完成了第九次大修《賈鄧楊氏族全譜(卷九)》宏大工程,改變了賈鄧楊氏族譜中西三支族譜與東三支族譜分立的局面,首次實現賈鄧楊氏族譜的真正合譜。

影響

對於遍布國內外的賈鄧楊氏族人們來說,《賈鄧楊氏全譜(卷九)》已經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性事件,而載入史冊,萊州電視台於2012年4月新聞中對第九次重修《賈鄧楊氏全譜》情況進行了報導,《煙臺日報》和萊州電視台也分別對重修《賈鄧楊氏全譜》中所展現出來的我村歷史人物楊景昌文化遺址及文物進行了採訪與報導,《賈鄧楊氏全譜(卷九)》所產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深遠。

人物

皇1世,帝。
皇20世,周武王:周武王姬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他繼承父親遺志,於西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後諡號“武”,史稱周武王
皇21世,唐叔虞:周武王姬發幼子叫唐叔虞,姓姬,字子於,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後,把唐封給了叔虞。先是封在唐地,稱為唐叔虞,國名為唐國。唐叔虞有兩子:長燮,次杼。周武王姬發是黃帝的20世孫。唐叔虞是我燮父族系、楊杼族系的共同楊氏老祖宗。後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唐叔虞的母親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後世被尊為聖母。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皇22世,燮 父、楊 杼:唐叔虞有兩子:長燮,次杼。
燮父,姬姓,晉氏,又名燮,為晉侯,是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第二任統治者,為晉國始封君唐叔虞之子,繼唐叔虞為君。
楊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南方尊其為楊姓開派之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時 (均為夏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
皇32世,尚父:尚父是周武王姬發第12代嫡孫(黃帝的31世孫)周宣王姬靜的次子。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數傳至周宣王姬靜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姬尚父,因在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姬宮湦時才被封於楊邑,為侯爵,史稱他為楊侯,後建立了楊國。姬尚父的楊國後為晉國兼併,原楊國侯一族的後裔子孫以先祖故封邑為姓氏,稱楊氏。
由此,燮父族系、楊杼族系與尚父族系已構成為中華楊姓的三大族系,即:1、第一支燮父族系:唐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遷都於晉水之旁,將唐改為晉,此國號一直沿用六百餘年。《漢書·地理志》記載:“唐有晉水,叔虞子燮為晉侯,是燮以晉水改為晉侯”。2、第二支楊杼族系:作為唐叔虞的次子、燮父的弟弟楊杼,一直尊為南方楊姓的始祖。3、第三支尚父族系:尚父是周武王姬發第12代嫡孫(黃帝的31世孫)周宣王姬靜的次子,宣王封其子尚父為楊侯。由此可見,中華楊姓已經形成了“燮、杼、尚”三系歸一的格局,即都是與軒轅黃帝的血脈、周武王姬發的子孫,故有“楊姓者,黃帝子孫也。”
皇32世,伯喬楊氏1世,楊伯喬:(公元前704—678年),又名文實,為燮父第11世孫。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伯喬於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謚賢敬。後世尊伯喬為楊氏始祖。
皇57世,伯喬楊氏26世,震:(公元59—124年),公元112--114年任東萊郡太守(掖縣)。刊於661年前《午城楊氏先塋》的一段碑文:“在漢太尉震世為弘農人,屢為東萊太守,子孫遂家焉”。我村楊姓氏族乃是“屢為東萊郡太守”楊震的後裔,且世居東萊。更重要的是“子孫遂家焉”來肯定午城楊氏來自何方。震公東萊做官,子孫就地安家,賈鄧楊姓氏族就是這一支派弘農楊氏在東萊“遂家焉”的坐地戶。
皇95世,伯喬楊氏64世,午城楊氏1世,忠:(1200—)萊陽縣尹,1225年遷來朱橋午城後楊家安家。
皇104世,伯喬楊氏73世,午城楊氏10世,賈鄧楊氏1世,宿:(1447—?)約1472年(成化八年)由午城後楊家遷來賈鄧楊家安家。
皇113世,伯喬楊氏82世,午城楊氏19世,賈鄧楊氏10世,楊之允:(1676—1749)。之允後代為:之允—立業—俊—毓琦—崇文—錫予—和昌—敏德—振山—健。
皇116世,伯喬楊氏85世,午城楊氏22世,賈鄧楊氏13世,楊毓才:(1761—1836)1826年首修賈鄧《楊氏族譜》,後又率守文等子孫分別於1850年和1860年進行了兩次重修,從而形成了賈鄧《楊代族譜》的一至三卷,為楊代族譜做出了重大貢獻。
皇118世,伯喬楊氏87世,午城楊氏24世,賈鄧楊氏15世,楊日章:於1911年(宣統三年)主持完成賈鄧《楊氏族族譜(東三支)》。
皇120世,伯喬楊氏89世,午城楊氏26世,賈鄧楊氏17世,楊敏德:(1886—1960),於1950年主持並與書年、守培、振西等合作完成第八次重修賈鄧《楊氏族族譜(西三支)》。
皇121世,伯喬楊氏90世,午城楊氏27世,賈鄧楊氏18世,楊振山:(1935—),在1950年第八次重修賈鄧《楊氏族譜》和1911年重修賈鄧《楊氏族族譜(東三支)》之後,時隔60年一個甲子,共花費2008至2010年三年時間,楊振山歷盡艱辛,積勞成疾,帶病主持並率春啟、嘉仁、嘉旭等成功完成第九次大修《賈鄧楊氏族全譜》工程。
賈鄧楊家村

序言

《賈鄧楊氏全譜(卷九)》序
家族之有宗譜如同省、地、縣之有志,國之有史也。宗譜記姓氏之淵源,志敘地域之歷史沿革,史載一國之興衰,隆替和禮樂典章。宗譜、方誌、國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三大擎天巨柱,是我國文化遺產極其珍貴組成部分。有譜則家族之歷史有所稽察,有志則地之發展有所憑依,有史則國之興衰存亡有所稽考。故一國不可以無史,一地不可以無志,而一家尤不可以無譜也。誠如一九五四年毛澤東同志在成都會議上曾說過:“蒐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1984國家檔案局曾發文指出:“家譜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有重要價值。”其中,族譜在繼承中華文化遺產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
建國迄今已有一個甲子,期間並無續譜。60個春秋年輪,滄海桑田,斗換星移,吾宗輝煌歷史亟待檢典承載,宗親人際脈絡需要整齊梳理,宗族人心力量需要凝聚。宋代名賢歐陽文忠公曾說:“三十年不修譜,謂之不孝”,難道我輩甘作楊門之不肖子孫耶?族中熱心宗親每每念此也寢食難安,續修新之宗譜迫在眉睫。受熱心宗親重託,有志者的通力合作,2008年歲末特組成楊氏修擴宗譜編委會,以期完成楊氏全譜任務。
此次修譜,工程之浩大、體系之繁雜、歷史之久遠、聯絡之困難,可謂多也!首當其衝的是尋訪老譜,使新譜能承前啟後。其次是宗族支派龐大,乾枝繁茂。寓居遍及神州大地,聯繫殊為不便。三是60年時光山飛海立,一日千里,社會的變革,思想的混亂,族人的新老更替,使信息獲取的及時性、準確性增加了相應的難度。難得的是在尋找原譜過程中,楊氏出現了楊金鐸、楊春啟和楊守川等“護譜英雄”,他們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頂住了壓力,將族譜完整地保存下來,當得知修譜的訊息時,他們就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使編委會掌握了楊氏家族全套的前譜(包括西三支的一到八卷和東三支的前譜)資料。
族譜也是一種家族檔案,按照與時俱進的思路將其設計成集工具型、記錄型、激勵型和教育型等多功能型的族譜。
所謂工具型,是指楊氏族譜提供尋根認祖(見尋根索源篇)和親緣備查(見親緣備查篇)詳盡文獻的工具,這是作為族譜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功能,以貫徹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和“百善孝為先”的美德。“承前啟後篇”中的第十章是楊氏前人傳記,保存(記錄)了“光大前人功績,頌揚先輩美德”的內容。“承前啟後篇”中的第十一章是“匯集後人業績,激勵來者奮進”,以激勵楊氏後人奮發圖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一代更比一代強。素質教育篇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對楊氏的信息進行分析統計(第十三章),其二是對楊氏宗親的素質進行評價,並提出進行家訓教育(第十四章),使其達到“繼承祖宗遺訓”,“傳我楊氏清史”的目的
易曰: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悠悠歲月,宿祖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他的後裔已繁衍至二十二代之多,居住地域已由賈鄧楊家村擴展到海內外。在海外的有美、加、俄、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泰等國家。在國內的有京、滬、魯、川、渝、黑、內、甘、青、湘、桂、台、港、澳(門)等。為了宿祖子孫不至數典忘祖,尊卑之序有條不紊,來住之誼不絕,完成這項歷史任務責無旁貸。在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和信息化深入人心的今天,廣大族眾對修譜工作積極支持,全體編委鼎力合作,使新族譜做到了內涵外延加深拓寬,信息載體多種多樣,實現技術採用高新,利用手段靈活方便。修好族譜,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無愧於列祖列宗,有利於今賢英傑,啟迪後人的精神財富。
此次修譜,還有幾項重大收穫:
開創了東西三支統宗修譜的先例,首次實現了賈鄧楊氏(東西三支和內蒙、高密分支)完整的宗支圖和《賈鄧楊氏全譜》,真正體現了“天下楊姓是一家”的理念。
① 突破了女性及家屬不上譜的陳規舊習,真正體現了男女平等思想。
② 利用高科技手段,解決了毓才公在楊氏族譜首卷中就提出的“闕疑”,弄清了賈鄧楊家村的立村時間,始祖宿的遷徙情況和各世祖的年代,也弄清了午城後楊家、午城前楊家、大冢坡、岔里楊家等確定的立村時間存在的問題。所採用的算法對於確定歷史事件的年代問題有一定的通用性。
③ 對族譜的深層次地利用、高水平地實現、科學地管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範。如採用多媒體的信息形式,通訊的網路化,實現修譜工作的現代化,實現開放式的族譜管理方式等等,都是在實現現代化族譜必不可少的。
④ 聯絡遷居異地楊氏宗親,增進了親情。編譜激發了懷祖之情,為日後各地子孫祭拜祖先提供了條件,使楊氏聲望得以振興播揚。這些都是值得欣慰成果。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譜終於面世,夙願得償,重負已釋,心情暢快。惟望吾族子孫妥為珍藏,善加利用,勿忘“四知門第”德教,永葆“清白傳家”遺風。凡我族人,皆應勤學守德,儒雅行商,謙恭避禍,寧靜致遠,以報祖宗高恩厚德。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
十八世孫堃齊振山百拜謹序
公元二零一零年歲次庚寅孟春下澣
賈鄧楊家村

碑銘

(1)、定海楊氏先塋碑銘
肇慶路總管東萊定海楊侯,有先塋在郡北伍城,碑立石表其以狀來請於雅古。惟我上世,種善植德,百年之澤,惠及我後人,而弗顯於世,幸發其幽光,賜以銘,庸示悠久,請再三,弗怠,益勤,余辭不獲,遂因其狀而第之。按楊氏本唐叔之後,伯喬自晉歸周,封為楊侯。在漢太尉震世,為弘農人,屢為東萊太守,子孫遂家焉。曾祖諱忠仕金為萊陽縣尹,有惠政。祖諱貴,為招遠縣尹,兼益都錄事參軍,當金季之亂,聚民為兵,繕保障以御侵掠,鄉里賴之全活者眾。妻孫氏,繼張氏,有子四人,女二人。長子興,為招遠縣尉,孫出也,次曰均、曰福、曰幼齡,女二人,張出也。均有子曰謹,福有子曰壽、曰繼,均與幼齡皆從軍歿於陣。福以壽終。縣尉學問多藝,穎悟過人,武善弧矢,孝悌稱聞。興任在招遠,因母太夫人年高,棄職就養,辛勤備至,而甘旨無闕,夫人終,服喪哀毀,年尚強,遂不復仕,惟勤以農稼教子弟為事,春秋七十七卒,葬伍城先壠之次。配張氏夙有淑德,子七人,女三人,男孫二十五人,女孫二十五人。長曰松蚤有父風,次曰旺、曰春,肇慶公也,次曰榮、曰茂,嘗為戶部俸吏,次曰芳、曰桂,受承事郎淮東鹽司令,皆稱善士,女適良族,初縣尉之歸養也,七子侍側,食祿者三,諸孫滿前,怡怡愉愉,如金瑜芝蘭,然鄉人榮之,惟侯幼而孝悌,篤信好學,父命求進,但沾微爵,立石級録,關西遺派,修葺太尉祖廟,沒齒無憾。侯居廉守約,經值改吏員一百二十五月出職,未及除授,父亡歸家,追遵遺命,制中予采三品碑石,以待將來顯達。禫畢赴京,慨然以修齊治平為己任,由太府掾三轉,授承事郎廬州路職事,願棄職就養,中書起為左司掾,能名益彰,未幾又辭去,皆以太夫人年高故也,執政嘉其孝特以上聞,受同知般陽路萊州事故事,戶籍在州郡者,不得仕其處曰避貫侯之授萊州,蓋近親闈以便其養也。初至家適太夫人病,禱於岳曰:願減春壽五年,為母三年壽,至誠獲冥報。任滿太夫人體尚康健,親奉甘養,年八十九終,廬墓行喪,既服闋猶十年不就選。有司以侯行白於朝,調大都兵馬副指揮,畿甸之間,豪強斂手,剽劫寧謐,獄無怨民。有遠遊宦者,屬三女於妻,比歸,妻已構三女於外,而已適人告,既而妻亦逃,去將訪治之,妻乃教其女誣以人理所無者,而已證成之獄,具堂坐京師,凡百有司皆莫能直其冤者。侯辨其詐,吏惶懅怗懦曰,是執政意也,失出必得罪,侯曰:罪在我,非若屬事,遂正其獄。然竟以是不調會朝議,求嚴而不虐,宜輯遠人者,眾皆曰,楊春可,遂有肇慶之命,進階中議大夫,以行侯任兵馬指揮。願以母封讓其祖母,妻封讓其母,有司難其事,命遂寢令秩三品,榮封三代,果如其願,鹹欽命贈祖貴,追封中順大夫,山東東西道宣尉副使,上騎都尉,弘農郡伯,祖母孫氏,封弘農郡尹,父興,追封亞中大夫,般陽路總管,輕車都尉,弘農郡伯,母張氏弘農郡夫人。侯自肇慶任滿,致仕歸來,進賜嘉議大夫,益都路總管,妻趙氏封弘農郡夫人。侯有子三人,女二人,長曰慶祖、次曰慶福、三曰慶先,長子慶祖廕以侯職,初授承事郎同知常寧州事,次受承務郎,大有倉鹽支納三任升奉訓大夫,同知濮州事,配隋氏敕封恭人。次受宣命,嘉封縣尹。其一門集慶,簪纓相繼,不墮其傳,同知奉訓,立志廉慎,奉先思孝,善述前人之事,取曩時預采碑石,刻文銘立於先塋以光其祖宗,誠為嘉矣,嗚呼,經不云乎,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侯之純孝廉介,雖曰天性,亦以先世有以啟迪之也。蓋聞之位不稱其德者,必有後,自招遠而下,皆當有為於世,率不過宰百里,豈非位不稱其德歟。然縣尉諸子克遵世守,厥後蕃衍,侯兄弟異居,不改父風,所置眾皆總門,侯願為閻王立約,無不鹹應,自後時輩皆曰大院楊家。宣賜三品,已建閥閱,高大門閭,心以行之因而應之,以遂平昔之志,至是始驗,楊氏之福,蓋未艾歟何子孫多賢也,是宜銘銘之曰:為善之植,其始則萌,不揠於苗,厥實乃成,猗歟楊氏,兆自招遠,參軍諤諤,不顯尉也克承多藝,而能棄祿就養,維學與耕,爰有七子,皆稱善士,季曰郡侯,式成其志,於戲仁孝,其澤不窮,迨彼有年,其獲必豐,先塋有碑,龜蚨螭首,勒名於上,昭示厥後。
碑銘殘片實物之一碑銘殘片實物之一
賈鄧楊家村
賈鄧楊家村
碑銘殘片實物之二碑銘殘片實物之二
碑銘殘片實物之三碑銘殘片實物之三
碑銘殘片實物之四碑銘殘片實物之四
賈鄧楊家村
賈鄧楊家村
賈鄧楊家村
賈鄧楊家村
大元至正十年歲次庚寅八月二十六日
嘉議大夫益都路總管嗣孫楊春
奉訓大夫前同知濮州事楊慶祖,繼志立石
東萊石匠作頭李砂道,梁成,孫仁,梁寬,孫德刊造
(2)、皇清敕授修職郎英三楊公墓誌
歲進士楊公諱毓才字英三號皐泉,東萊掖邑人也,世居城北賈鄧村。曾祖諱之允,曾祖母李氏,祖諱建業,祖母羅氏,父諱僩,例授贈修職郎,母李氏,例贈太孺人,俱葬於官道東葛場子有碑記。先生兄弟五人,行居第四,長兄奠元少亡,二兄受祿,三兄毓元,五弟毓德,俱系太學生,姊二人,長適武生黃世榮,次適武生孫百成。娶生氏,生二子,長邦彥入國學,次守文,邑庠生出繼五弟,女三人,長適張友儼,次適儒童孫可鈞,三適張龍圖,孫男三人。先生幼學入塾,即有穎名,應童子試縣取第二名,府取第一名,院試入郡庠第一名,自是累列前茅,由增廣生補廩膳生,至嘉慶庚辰科成歲進士,又六年就訓導職,未及選用,於道光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戌時卒,享壽七十六歲。嗚呼先生之為人也,孝友恭儉,未嘗以言語侮人,其文詞雅正粹美,且循循善於誘人,及門成名者不下數十人焉。歿後,葬於村北坤山艮向門,弟子從逰最久,知先生家世深悉,爰為之銘曰:天道昭彰,作善降祥,忠厚繼世,家道永昌,仰止猶切,流澤未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碑銘殘片實物之五碑銘殘片實物之五
賈鄧楊家村
(3)、皇清敕封孺人楊母生太君墓誌
賈鄧楊家村
楊毓才元配生氏,羅台儒童諱安公次女也,性情和順,言語惟謹,事翁姑以孝聞。姑亡翁不繼世妯娌四人中,翁特以家事付託,氏乃遜謝不遑,以不勝任為辭,翁強至再三不得已而從之,於是夙興夜寐勤勞罔懈,同居數十年田畝日增,內外從無間言,且其教子訓女嚴不傷慈,卒使子女名成家立,壼范稱鄉黨焉,當兄弟同居時,有胞侄臨文生五日,其母宿氏卒,氏乃舍其子而哺之,撫養周之逾於已出,臨文之成立實賴氏鞠育之恩也,後晰居數十年,又益薄於自奉而嚴於治家,孫男曾孫之屬戲嬉滿前,年近九旬尚動履不須扶持,親友義其事,爰為之銘曰:孝行足法,慈德可風,克勤不匱,克儉有功,壼范不湮,子孫豐隆, 孺人之德,永世無窮。
碑銘殘片實物之六碑銘殘片實物之六

目錄

《賈鄧楊氏全譜(卷九)》總目錄
一、譜首篇
賈鄧《楊氏全譜》編委會…………………………………………………………III
《楊氏全譜》序……………………………………………………………………IV
凡例…………………………………………………………………………………VII
《楊氏全譜》內容概述…………………………………………………………VIII
第一章 楊氏對聯碑銘和集序………………………………………………………1
二、尋根認祖篇
第二章 楊氏之源……………………………………………………………………51
第三章 楊氏遷徙和“闕疑”的解決………………………………………………81
三、親緣備查篇
第四章 楊氏各支派宗支圖…………………………………………………………95
第五章 之允系世系圖(上)………………………………………………………117
第六章 之允系世系圖(下)………………………………………………………165
第七章 西三支其它世系圖…………………………………………………………189
第八章 東三宗支世系圖……………………………………………………………205
第九章 異地兄弟宗支世系圖………………………………………………………249
四、承前啟後篇
第十章 楊氏前人傳記………………………………………………………………265
第十一章 楊氏後人業績……………………………………………………………279
五、素質教育篇
第十二章 關於行輩字派的勘定……………………………………………………297
第十三章 楊氏素質分析……………………………………………………………311
第十四章 素質和教育………………………………………………………………331
第十五章 中國姓氏文化……………………………………………………………339
第十六章 楊氏名人的功業軼事……………………………………………………359
六、譜尾篇
第十七章 後記………………………………………………………………………391
附錄……………………………………………………………………………………405

當代名人

楊振山

1935年8月生,男,山東萊州人。上海同濟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計算機套用博士導師、管理學院管理工程博士導師,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3年10月30日22:38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78歲。12月4日14時在上海市寶山舉行了隆重而簡樸的追悼儀式,生前單位的領導、親朋好友、同事及學生代表參加了追悼儀式。12月6日11:38親屬將骨灰安放於上海嘉定區某墓園。

楊嘉本

1923年生,2010卒。自幼隨從楊振西學習,其時振西是中共地下黨員,活動於膠東一帶,宣傳、領導抗日活動,1938年他和振西公在本村“南書房”教本族子弟讀書,教室四壁懸掛馬、恩、列、斯、毛、朱的畫像,講解黨的主張,宣傳抗日救國。1938年秋他考入膠東抗日民主政府舉辦的“青年教師培訓班”學習,1939年春結業,曾先後在本縣的后庄頭、孫家、嬰里、羅台、北障等村莊,冒著日寇追殺,打著游擊教書育人,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始回家鄉,後因母親體弱,祖母又病倒在床,家中田地要人耕種,因此離職務農。
賈鄧楊家村

楊牧雲

鵬舉子,中央樂團首席提琴手,國家一級演奏員,教授,退休。1、《穆桂英掛帥》主要創作者之一:被廣東民族樂團多次帶到國外演出的交響詩《穆桂英掛帥》,主要創作者是中提琴樂師鄧宗安、小提琴樂師羅青、楊牧雲等。2、做過李自立教授的導師:李自立是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教育家、小提琴作曲家、社會音樂活動家,現任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教授,1962年8月派往中央樂團深造時,曾師從於楊牧雲教授。3、和著名的書法家、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等共聚: 1988年中國書法家協會,英國東方美術家協會,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及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趙普先生(左起)與著名音樂家、中央樂團第一小提琴家楊牧雲先生,著名書法家、北京文物局首任局長劉子章先生和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柯文輝先生聚會留影。挽中央樂團楊牧雲先生1993年6月流水高山,琴聲杳矣;諷時警世,詩卷傳焉。

楊德茂

利津縣公安局原黨組書記、局長、正處級偵察員。男,漢族,中共黨員。1943年10月28日出生於山東省萊州市平里店鎮楊家村。1966年畢業於山東省公安學校,分配到利津縣公安局工作。歷任偵查員、公安特派員、副股長等職。1976年4月任利津縣公安局副局長;1986年10月任利津縣公安局局長;1995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東營市國家安全局副局長兼利津縣公安局局長;1998年3月任東營市公安局正處級偵察員;2001年5月參加公安部警督晉升警監培訓班後晉升為三級警監;2004年1月退休。

楊春榮

1938年7月25日生,七歲隨父親在青島上學。51年父親病故回鄉,52年高小畢業後考入掖縣第二中學。55年國中畢業後被北京市工業管理學校計畫專業採錄。因父親早逝寡母艱難撫養兄妹六人,家境十分困窘。為家庭生計和弟妹成人,不得不捨棄學業。在村內擔任民辦教師。歷時三年由於工作突出,59年被吸收為中共黨員並轉為正式公辦教師。60年後曾在平里店鎮等多所中國小任教師、教導主任、聯中校長。88年調入平里店成人教育中心任校長,成績斐然。88年退休至今。

楊振西

(1908—1976)字岳華,曾用名楊秀廷、振奇,字雲峰,私塾六年,文化功底厚重,聰明好學,思想活躍。1935年七修楊氏族譜時,尚不到30歲的振西就參與修譜,承擔(卷七)撰序和校正工作,1950年又為楊氏族譜(卷八)撰序並參與校正,是楊氏後人中的才子。30年代曾參加革命,當時名字叫楊秀廷。建國初期至文革期間,他承受了政治、家庭及身心上的傷害,大兒子與其斷絕了父子關係,二兒子因其影響終身未娶,1976年振西在平淡中過世,享年68歲。

楊秀敏

1954年9月掖縣出生,1974月12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本科學歷,政工師,現任滿洲里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工作情況,1973年6月高中畢業下鄉國營二卡農牧場,1975年11月任滿洲里市二卡農牧場黨委副書記,1976年7月至1981年2月,任中共滿洲里市第七屆市委常委,1977年參加全國高考,1979年畢業在滿洲里市委農牧工作部、紀檢委工作。1982年10月做群團工作,歷任滿洲里市團委副書記,書記,市婦聯主任;1991年4月做經濟部門工作,歷任滿洲里市物資局黨委書記,市屬企業工作委員會黨委書記,滿洲里市商貿產權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1998年12月至今做政協、統戰工作,歷任滿洲里市七屆、八屆、九屆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兼職情況,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呼倫貝爾市政協委員,中共滿洲里市委委員,滿洲里市海外聯誼會會長,滿洲里市非公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

楊孟壁

建國前是地下黨員,由山東掖縣派去東北做地下工作;解放後曾任哈爾濱市副市長,勞動局長,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物資局長等職,後離休。86年去世。

楊嘉敏

1924年出生於掖縣賈鄧楊家村。1952年考入了當時國家的政務院(現國務院),在外交部做財務工作,繼任財務科長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起先後在法國、日本大使館任職。1982年回國由於身體原因,即留在國內,任外交部駐外人員辦事處領導,具有高級職稱。1992年7月因患直腸癌去世,時年68歲。

楊嘉仁

字壽山,別名楊澍,生於1932年,大專學歷。曾先後參加過一〇一廠(哈飛前稱)、武漢重型工具機廠建廠和大慶石油會戰。獲石油部頒發的“大慶石油會戰勞模”獎章。由技術員晉級工程師。三中全會之後,潛心鑽研技術,套用波-馬定律,研發出全自動氣壓供水新技術,取代(消)了水塔,屋頂水箱高位供水的古老方法;取得“實用新型”專利兩項;獨資創辦“科興東實業有限公司”,生產本專利產品和轉讓專利技術。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楊壽山兼總經理。

楊濤

1970.1.22生於牡丹江,吉林大學法律本科畢業。牡丹江博大律師學院院長;市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牡丹江法制》雜誌社總編;市政協委員;市青年聯合會第七屆常委;2001年榮獲牡丹江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先進個人;2001年被牡丹江市司法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榮獲市十大基礎志願義務工服務個人;省首屆優秀青年衛士;省首屆志願服務貢獻獎等榮譽。2008年獲牡丹江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