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新

楊慶新

男,漢族,1961年4月出生,河北省灤南縣人。

198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7月參加工作,河北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電器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天津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慶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灤南
  • 出生日期:1961年4月
  • 職業:天津理工大學校長
  • 畢業院校:河北工業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簡介,履歷,任免信息,科研工作,獎勵榮譽,學術兼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男,漢族,1961年4月出生,河北省灤南縣人。
現任天津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主持學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外事工作,分管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楊慶新

履歷

1979.9—1983.7 河北工學院電機系電器專業,學士學位;
1983.9—1986.7 河北工學院自動化系電器專業,碩士學位;
1994.3—1997.6 河北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電器專業,博士學位;
1992—1998 河北工學院電氣工程系 1992年評副教授,1996年評教授
1994.12—1995.11河北工學院電氣工程系副主任;
1995.11—1998.8 河北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主任;
1998.9—1999.7 河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1999.8—2003.3 河北省科技廳廳長、黨組書記;
(2003.3自願辭去科技廳黨組書記和廳長職務回河北工業大學工作)
2003.4—2008.2 河北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正地廳級);
2008.2--天津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現任天津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任免信息

2018年10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決定:楊慶新任天津理工大學校長。

科研工作

自 1983 年起一直從事工程電磁場數值計算與磁技術及套用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的相關科研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十二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一項。在電磁鐵動態特性的參數耦合算法、具有任意充磁方向的三維永磁磁場的有限元方法、工程渦流損耗磁滯損耗的分離技術、超磁致伸縮特性有限元計算、電磁場數值計算的無單元方法及大直徑直拉單晶爐用環型永磁體設計等方面做出了獨特貢獻。 研究成果在國際和國內重要學術刊物 IEEE Trans on MAG 、 IEEE Tra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or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和電工技術學報 等著名刊物上發表, 其中被 SCI 收錄 20 余篇。

獎勵榮譽

1. “現代工程電磁場理論與新技術研究” 2004年獲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最高獎);
2. “電磁場耦合問題與逆問題的數值解法研究” 1998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 “三維渦流場問題的工程模擬技術研究” 1999年獲國家機械工業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4. “電磁場數值分析的三維無單元法Galerkin方法研究”2007獲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5. “電器電磁鐵數值計算與軟體” 1989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6. “永久磁鐵磁場的數值計算方法、軟體及套用研究” 2000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 “磁性流體的特性與密封理論及套用研究” 2003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8. “腦內電阻抗功能成像與源定位研究” 2006年獲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199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1年被河北省教委授予“全省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1995年被天津市總工會授予“八五立功獎章”;
1998年被授予“天津市教衛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是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學術兼職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長(2015-2020)
國際電磁場計算學會(International COMPUMAG Society,簡稱ICS)理事;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論電工專委會主任委員;
天津市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天津市儀器儀表學會理事;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河北省電磁場與電器可靠性重點實驗室主任;
ICS(International COMPUMAG Society) 創始會員 。
曾任:
全國高校機電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委員。
楊慶新楊慶新

主要論著

[1]Q.X.Yang,X.Zhang,H.Y.Chen,etal.DirectField-circuitcoupledanalysisandCorresponding
ExperimentsofElectromagneticResonantCouplingSystem.IEEETrans.onMagn.,2012,48(11):
3961-3964(SCI:025MV).
[2]Q.X.Yang,F.G.Liu,Z.G.Zhao,etal.DevelopmentofanAlterableandRotaryPermanentMagnetic
Field.IEEETrans.Appl.Supercon.,20(3):1001-1004(SCI:672CF)
[3]楊慶新,陳海燕等.接觸電能傳輸技術的研究進展.電工技術學報,2010,25(7):6-13
(EI:2010341317447).
[4]Q.X.Yang,G.Z.Xu,J.Q.Jin,etal.OptimalDesignofEnergyTransmissionSystemforImplantable
DeviceBasedonWiTricity.201014thBiennialIEEEConferenceonElectromagneticFieldComputation
(CEFC2010),DOI:10.1109/CEFC.2010.5481591.
[5]Y.J.Li,Q.X.Yang*,J.G.Zhu,etal.ResearchofThree-DimensionalMagneticReluctivityTensor
BasedonMeasurementofMagneticProperties”IEEETrans.Appl.Supercon.,2010,20(3):1932-1935
(SCI:672CF).
[6]Y.J.Li,Q.X.Yang*,J.G.Zhu,etal.Magneticpropertiesmeasurementofsoftmagneticcomposite
materialsoverwiderangeofexcitationfrequency,”IEEETrans.Ind.Appl.,2012,48(1):88-97
(SCI:880UI).
[7]L.K.Hou,Q.X.Yang*,andJ.L.An.ModelingofSRMBasedonXS-LSSVROptimizedbyGDS.
IEEETrans.Appl.Supercon.,2010,20(3):1102-1105.
[8]J.M.Ma,Q.X.Yang*,andH.Y.Chen.TranscutaneousEnergyandInformationTransmissionSystem
WithOptimizedTransformerParametersfortheArtificialHeart.IEEETrans.Appl.Supercon.,2010,20(3):
798-801.
[9]J.F.Sun,Q.X.Yang*,Y.H.Wang,etal.AFiniteElementFormulationforTetrahedralElementsBased
onReluctivityTensor.IEEETrans.Appl.Supercon.,2010,20(3):1852-1855.
[10]L.Jin,Q.X.Yang*,S.Z.Liu,etal.AmplitudeCharacteristicsofAcousticEmissionSignalsInducedby
ElectromagneticExciting.IEEETrans.Magn.,2012,48(11):2953-2956(SCI:025MV).
[11]L.Jin,Q.X.Yang*,S.Z.Liu,etal.ElectromagneticStimulationoftheAcousticEmissionforFatigue
CrackDetectionoftheSheetMetal.IEEETrans.Appl.Supercon.,20(3):1848-1851.
[12]Y.J.Li,J.G.Zhu,Q.X.Yang*,etal.Studyonrotationalhysteresisandcorelossunderthree
dimensionalmagnetization.IEEETrans.Magn.,2011,47(10):3520-3523(SCI:840DJ).
[13]張獻,楊慶新*,陳海燕,李陽張欣,金亮.電磁耦合諧振式傳能系統的頻率分裂特性
研究.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9):167-172.(EI:201216149501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