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口音樂會

楊家口音樂會

楊家口音樂會是一種地方傳統鼓吹樂。演奏冀中笙管樂,楊家口村位於大城縣東端偏北,宋元時期,因楊氏居此,又因依河口建村,故名楊家口,宋代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家口音樂會
  • 屬性:地方傳統鼓吹樂
  • 地點:楊家口村
簡介,內容,現狀,

簡介

大城縣現有古音樂會二十餘處,表演的曲目大都相同,但楊家口古音樂會所保存的曲目宮廷音樂的成份較為突出,與其他音樂會的曲目有別。

內容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楊家口音樂會在明萬曆年間樂班即已形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萬曆年間在朝為官的李武生,後退職返鄉把部分宮廷音樂傳入楊家口。相傳,明正統十四年,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刺軍隊俘囚後,李武生一度心情悲傷,借漢時王昭君的境遇,譜出了《昭君掃月》樂曲。“掃”即祭意,抒發了悲嘆的心情。該樂班保存的古樂譜中主要為宮廷音樂,後加入道、佛家音樂。其主要特點是曲目古老純正,演奏時從頭板到三板由低到高起承轉合,自然流暢,古雅悠揚,樸實粗獷,優美動聽。現保存曲目四十餘段,有《反調頭板金鍊鎖》、《豆葉黃》、《斗磕磕》、《萬年花(歡)》、《辭曹》、《趕子》、《柳葉錦》、《老留青年》、《天下同》、《金鍊鎖》、《五聖佛》等。1948年前後,有演奏人員二十六人,現音樂會在冊樂手十四人。主要樂器有笙、管、笛、大鼓、小手鼓、小鐺子、鏜子、擎枝、小鈸大鈸雲鑼、大鏊等,另有龍牌一張、神牌十四張、神帳八幅。
楊家口音樂會

現狀

楊家口音樂會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曲目豐富、全面、樂譜完整,並發現有不同於其他古音樂會的曲目,對於研究古代民間音樂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由於市場經濟所限,許多年青人退出音樂會從事其他活動,現今人員老齡化嚴重,後續無人,只有十四人能演奏部分樂曲,音樂會面臨傳承斷代的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