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薰

百侯楊氏12世,延台四子,字伯解,號南麓,由書經補邑癢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士薰
  • :伯解
  • :南麓
  • 性別:男
簡要概述,楊士薰簡介,楊士薰家族科舉之盛,

簡要概述

大埔縣百侯鎮,梅州市首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大埔縣東部。百侯舊稱"白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改為"百侯"。自清代以來'夙稱鄒魯鄉"的百侯科甲蟬聯,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是著名的"文化之鄉"。其中廣為流傳的"詩書世家"、"父子進士"、"三世科甲" 、"兄弟七進士"、"一腹三翰林"的典故出自於白堠楊氏十二世楊士薰家族。

楊士薰簡介

順治十一年拔貢,廷對部司,授教習,不就。生平學問,具見本原。家居,切磋子弟。嘗示諸子日:“讀書須從聖賢處可取,人倫日用間體貼,久之,自當有得。”尤好義,知無不為。族有祖祠,燼於寇,慨然修復,身任其瘁。康熙七年,百侯水災,土堡紀,士薰曰:“不急建,難將作。”堡成,寇果至,一鄉數百家悉棲其中,賴得免。里中派役,舊惟正余戶當之,正戶為鐘、危、郭、熊、連、黃、羅、宋、張、鮑、吳、梁、曾等姓,而蕭、楊、池、林、陳.、邱、李諸姓,皆不與。派累日繁,正余戶勢不能支。士薰乃與里人蕭翱材、池延宗謀均役之策,分五股輪值,以楊姓為一股,蕭為一股,池、林、陳為一股,丘、李為一股,原正戶為一股,自是正余戶稍得寧居。十三年,耿逆陷鄰邑,永定婦女被掠甚眾,有持就百侯餐者,士薰傾貲代贖,覓其夫還之。復有失其女,既跡得所在,而苦於贖費莫措者,告哀於士薰。士薰時不能自為力,乃為募引醵金與贖,並給以歸資。一時被其德者,設士薰祿位於家,焚香頂祝。卒年六十六。子之徐,康熙三十七年進士。孫曾以下,成進士者五人,館選者三,分部者一,登賢書者十八人,貢監青衿七十餘人,嶺外衣冠之盛,所僅見也。

楊士薰家族科舉之盛

百侯文化在科舉中表現顯赫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名聞天下的"一腹三翰院"現象,確非偶然,"根深實遂良有以"。自嘉靖年間八世祖楊淮重視讀書科舉以來,白堠開始形成重視文教的傳統,逐漸積累至深厚的家學淵源。即使在明末清初的社會動亂過程中,仍攻書不已。十二世祖楊士薰,"申酉之季(1644-45)四方鼎沸,干戈蜂起,避居圍寨,東西迄無寧宇。父(士薰)攻書晝夜不息。"並因此"絕意仕進,惟課子孫,授以經義。正是由於他及其他有志之士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迨至親黨之後生小子,聞風而發憤,考德而問業,因之膠庠鵲起,斯文蔚興。"也正是這種在動亂中對社會穩定的肯定判斷,於社會動亂中反其道而行,在亂世中讀書,不斷積累,一旦局勢穩定,國家開科取士,則占得先機,從而取得成功,為科舉的興盛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順治八年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任大埔縣令上任後,白堠人即紛紛參加科舉考試。楊士薰與弟弟士旐考中秀才,在他們的鼓舞和引領下,白堠科舉在清朝年間相當興盛。
楊士薰兒子楊之徐,天資聰穎,年少讀書,過目成誦,年僅10歲,即執筆為策論,揮斥經史,究極古今,出語驚長老。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舉人,同榜中,之徐年齡最小;二十七年(1688),29歲考中進士;三十四年(1695)被任命為河南光山知縣。在任知縣期間"訪詢百姓疾苦,有不便於民者,盡行裁事。聽獄斷訟,誓不受暮夜金"。在任期內,修文廟、續舊志,頗有政績。"因受奸人誣陷,上院藉以遂怨竟入彈章,他處之泰然,何不芥蒂,兩袖清風,賦歸家園然後杜門課子,正是由於他與家族教子有方。他有五個兒子先後考中進士,十一個孫子考中舉人,另外有二個侄子考中進士,三個侄孫考中舉人,其中楊纘緒、楊黼時和楊演時三人,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先後考取了進士後,進入翰林院,成就"一腹三翰林"輝煌史跡。
楊士薰家族科舉考中人數多,數量大,占全縣的比重大。據統計,整個清朝期間:白堠共取中翰林5人,楊士薰有3個孫子是翰林;進士23人,楊士薰有1個兒子、5個孫子和2個曾孫考中進士;有文舉人共128人,楊士薰家族有21人。康熙年間楊士薰兒子楊鳳來在為其子侄提忠告的《訓諸猶子持滿說》中說:"兩年間縣府道三試,奪幟接踵,凡六七見,可謂顯矣。"甚至有一年全縣共取中秀才12人,其中白堠楊姓竟占了10人。舉人、進士考試同樣相當突出。同科中舉,向為科舉佳話,而在白堠,卻為常事。在"同堂七魁"之前康熙六十年(1721),堠南進士楊之徐之子楊纘緒做了翰林。楊之徐本人亦贏得"父子進士"的稱譽。楊之徐的孫子楊允璽雍正八年(1730)中進士,其家被稱為"三世科甲"。楊之徐的另外兩個兒子楊黼時、楊演時先後於乾隆元年、十年先後成為進士和翰林,號稱"一腹三翰院"、"楊氏三株"。楊士薰二個孫子楊演時、楊文振 乾隆十年同捷南宮,"同榜二進士";另一個孫子楊纘烈則在同年考中明通進士,至此誕生了"三代八進士"。
丁卯棘闈開鐵網,楊家七子何濟濟。人號雙珠出老蚌,德基錫恩寧馨兒,必詵德徵吾猶子,棣萼交輝光陸離。桂林老守霜入髻,聞信不覺揚雙眉。上官同僚齊舉賀,共道此事天下稀。文章遇合偶然耳,根深實遂良有以。忠厚傳家世澤長,祖宗積慶非今始。這是楊纘緒為兩個兒子中舉而寫的《為廷、碭兩男豎旗祭祖祝文》中的一段。乾隆十二年四月,時任廣西桂林府知府的楊纘緒接到家信,得知在剛剛結束的丁卯科鄉試中,楊家有七人同時中舉,其中兩人是楊纘緒之子,其餘五人是其侄子,因此獲得"同堂七魁"之譽,整個府衙一片慶賀之聲。興奮之餘,楊纘緒當即寫成該文,著家人送回白堠老家,告祭先祖。
總觀清朝的科舉,楊家士薰家族有如下引人注目之處:
楊士薰兒子楊之徐,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舉人,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
楊士薰孫子、楊之徐兒子楊纘緒,康熙六十年(1721)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遷監察御史。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孫子、楊夢時兒子楊允璽,雍正八年(1730)中進士(明通),其家被稱為"三世科甲"
楊士薰孫子,楊之豫兒子楊昶時,雍正十三年(1735) 考中舉人
楊士薰孫子、楊之徐兒子楊黼時,雍正十四年(1736)中進士,選庶吉士入庶常館,後授編修以御史用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又時兒子楊必振,乾隆六年辛酉年(1741)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紹時兒子楊必蕃,乾隆七年是壬戌年(1742年)中進士,
楊士薰孫子、楊之徐兒子楊演時,乾隆十年(1745)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楊士薰孫子,楊之梁兒子楊纘烈,乾隆十年(1745)年中進士(明通)
楊士薰孫子,楊之梁兒子楊文振,乾隆十年(1745)年中進士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纘緒兒子楊德基,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纘緒兒子楊錫恩,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黼時兒子楊德徵,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茂時兒子楊必詵,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黼時兒子楊德瑞,乾隆十八年癸酉年(1753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黼時兒子楊德彰,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年(1774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黼時兒子楊德邵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1780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重孫、楊之徐曾孫、楊纘緒孫子、楊德培兒子楊中迪,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1780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曾孫、楊之徐的孫子、楊演時兒子楊德棠,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年(1783年)考中舉人
楊之徐重孫、楊夢時曾孫、楊允璽孫子、楊壽磐兒子楊堯左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年(1794年)考中舉人
楊德培重孫、楊中迪曾孫、楊受昭孫子、楊丹詔兒子楊同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考中舉人
楊士薰家族興盛科舉人才,從而對鄉村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