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夫

楊國夫

楊國夫(1905—1982)安徽省霍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同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級八一勳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國夫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省霍邱縣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82年2月4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1955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5年9月授予一級解放勳章
    1957年6月授予二級八一勳章
  • 軍銜:中將
  • 職業: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人物生平,戎馬生涯,個人事跡,獲得榮譽,

人物生平

楊國夫,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游擊隊分隊長、特務隊隊長,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連長,第十師三十團副營長、營長,紅三十軍第九十師二六九團副團長、二七○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兼第七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師長,第六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副軍長,江西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第一文化速成中學副校長、校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
楊國夫楊國夫

戎馬生涯

楊國夫,安徽省霍邱縣人,1905年出生於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27年冬,他在姚李廟南黃油坊幫工時參加農民協會。1928年1月,他投身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任大別山區地下黨組織秘密交通員,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楊國夫與戰友合影楊國夫與戰友合影
1929年初,楊國夫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任紅軍游擊隊分隊長、特務隊隊長,帶領一支18人的小分隊,活動於鄂東北、豫東南一帶。1930年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一營連長;1932年3月起,先後任第紅四軍十師三十團三營副營長、營長;1934年3月,任紅30軍90師270團副團長;1934年11月中旬,楊國夫在歷時十個月的反六路圍攻中被提升為紅30軍90師270團團長。1935年3月28至4月21日,楊國夫指揮270團全團參加了嘉陵江戰役,開始了長征。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楊國夫的第270團編入紅一方面軍紅三軍團紅四師的第10、第11、第12團,楊國夫改任第10團副團長。1935年8月,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過草地,楊國夫奉命帶領一個營負責全師的收容任務,經過六天的艱苦行軍,全師終於走出了大草地,楊國夫所率領的營僅減員兩人,受到師部的表揚,事跡被登載在軍部的快報上。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哈達鋪整編為陝甘支隊時,各團改為大隊,直轄4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取消營建制,楊國夫改任第10團第2連連長。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長徵到達陝北後,於11月恢復師、團建制名稱,楊國夫任紅一軍團第四師第10團2連連長。1935年11月的直羅鎮戰役,楊國夫任連長的紅十團第二連,親受毛澤東臨敵指揮。1936年入紅軍大學學習。1936年12月,楊國夫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十二團團長,當時第12團政委是黃克功。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時,楊國夫任陝北紅四師12團團長。1937年9月,入“抗大”第三期學習。1938年6月,他奉命到達山東清河區組織發展地方武裝,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期間,楊國夫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地委軍事部長,清河軍區、渤海軍區司令員等職,是清河區、渤海區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
楊國夫對解決清河區平原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問題,持有獨到的見解。1938年冬,日軍“掃蕩”頻繁,鬥爭異常艱苦,部隊得不到休整。面對這種局面,楊國夫提出不要騎著鐵路打轉,集中力量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主張,他的這一主張,很快得到上級批准。清水泊根據地創建後,他指揮部隊分三路渡過小清河,經過數次激戰,粉碎了敵偽頑的阻擊和進攻,控制了墾區、利津北部、霑化東部廣大地區,開闢建立了墾區抗日根據地。隨後又開闢以廣(饒)博(興)蒲(台)、蒲(台)利(津)濱(縣)、沾(化)利(津)濱(縣)等邊區為中心的活動基地,開闢了利津、霑化兩縣北部黃河入海口廣大地區。並爭取了蒲台王雪亭部起義。使廣饒、博興、蒲台、利津、霑化廣大地區連成一片,與冀魯邊地區的交通聯繫也進一步打通。這個戰略轉變,對清河平原游擊戰爭的最後勝利起了決定作用。1942年至1943年,敵人舉行萬人大“掃蕩”時,八路軍在此地區自由機動,反轉迂迴打擊敵人。
楊國夫指揮部隊和民兵勝利粉碎了日軍對清河地區的無數次“掃蕩”和“蠶食”,充分顯示了他的膽略和智謀,為創建和鞏固渤海地區抗日根據地和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創造了豐富經驗。1943年是清河平原戰鬥最頻繁最激烈的一年,這一年,他先後指揮拔掉了廣北三里莊、北隋、博興沙窩店子、墾區陳家莊、廣北斜里巴、清西王家莊、韓家堂、清東八面河等近二百個敵偽據點。冬季反“掃蕩”中,面對日偽軍出動2.5萬人、1個騎兵旅團並有飛機配合的嚴峻形勢,楊國夫指揮部隊採取靈活戰術,使指揮機關和主力部隊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各分區部隊利用敵人集中兵力進攻我中心根據地的時機,運用“翻邊戰術”,紛紛出擊,打得敵人首尾不能相顧,持續21天的反“掃蕩”以抗日軍民的勝利而告終,三支隊被山東軍區通令嘉獎。在根據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難時期,楊國夫率領部隊與民眾同甘共苦,以野菜充飢。並發動幹部戰士和根據地民眾打魚曬鹽、開荒種地,進行生產自救,從而勝利地度過了災荒。1944年夏季,渤海軍區發起夏季攻勢,8月18日利津城解放。1945年4月,發起濱(縣)蒲(台)戰役,濱縣、蒲台縣城相繼解放。
楊國夫副政委楊國夫副政委
抗日戰爭勝利後,共產黨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迅速從各解放區抽調幹部和部隊奔赴東北戰場。1945年10月初,楊國夫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率渤海軍區七師挺進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歷任東北民主聯軍七師師長,六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副軍長等職,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在戰鬥中,以1個多師的兵力,抗擊了國民黨4個軍的進攻,堅持半月有餘,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時間。在完成任務後,抓住時機撤出戰鬥,保存了有生力量,受到中共中央的通令表彰。後又參加四平攻堅戰和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1949年6月,楊國夫調任江西軍區副司令員(副兵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國夫任中南軍區第一文化速成中學副校長、校長。1954年10月,為中南軍區高幹班文化速成中學學員。1957年8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0年經國務院任命,兼任黃海渤海區漁業生產指揮部指揮,1973年兼任山東省海上安全指揮部指揮。1975年8月,任濟南軍區顧問。
楊國夫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楊國夫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同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6月,授予二級八一勳章。1982年2月4日病逝於北京。

個人事跡

保衛山海關
正當自治軍與石覺部雙方在雙方山海關激戰之時,山東渤海軍分區司令兼第7師師長楊國夫帶領7師三個團恰好趕到山海關前線。他們步行一個多月從山東來到這裡,未想到沒等出關,先遇到一場槍戰。這7,000多人雖然在長途跋涉後正處於疲勞狀態,一見戰鬥個個精神抖擻,迅速投入到戰鬥之中。楊國夫這位生於安徽霍丘、1929年就參加了紅軍的老革命戰士更是身先士卒。
楊國夫與渤海軍分區戰友合影楊國夫與渤海軍分區戰友合影
石覺正打得吃力,忽見自治軍隊伍中又多了一路人馬,不敢戀戰,急忙撤兵,不再發起新進攻,倒是全力地構築起工事來了。楊國夫正打得起勁,不想石覺突然撤出不打了,只好停了火,與沙克的部隊歡聚一堂,略作休整。可過了兩天,石覺還是沒動靜,倒是把工事修得越來越堅固了。
這個石覺在搞什麼名堂?楊國夫終於忍不住了。多年打游擊戰培養出來的機智在他的腦海里如一束火苗不停地跳躍。11月6日夜裡,他派出兩個營潛入石覺13軍的89師陣地。這些擅長游擊戰的戰士從中間地帶深入敵軍陣地內部,手榴彈爆炸聲和槍彈射擊聲霎時響成一片,國民黨軍不知來了多少人,兩側的輕重機槍向著中間陣地一齊發射,猛打了一夜,天亮才發現是自己打自己。楊國夫的部隊繳了1門炮、18挺輕機槍和50支步槍後早趁著黑夜從容撤回了。而不知情況的國民黨軍自相殘殺了一整夜,此時已是傷亡慘重。石覺氣急敗壞:都給我撤回到秦皇島去休整。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禍不單行。如今這句老話正應在石覺的身上。正在窩火的石覺剛一到秦皇島就遇到也同樣在窩火的杜聿明。這一天是11月8日,天空中一片陰沉,杜聿明走進司令部就怒吼:石覺情況不明,冒然進攻,現在必須派出多股部隊,詳細偵察山海關的情況。
兩天后,情況大體查明:中共約有3萬人駐守在山海關、角山寺、九門口和義院口一帶,主力則集中在山海關和角山寺兩地。這些部隊裝備不全,火力薄弱,基本上都是未打過正規仗的游擊隊。而主帥林彪所率的部隊尚未到達山海關。
楊國夫(左)向模範發獎楊國夫(左)向模範發獎
11月11日,杜聿明召見13軍軍長石覺中將再商進攻山海關之事。石覺顯然已被楊國夫打暈了頭,一聽杜聿明說要再次進攻山海關,立即反對:“共軍火力強大,不可輕易進攻,應加強工事,穩固防守,這才是上策。”杜聿明大為光火,不想石覺的部下也同樣不想再發起進攻。“我看你們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共軍的實力我早已調查清楚,現在我就領你們這些膽小鬼去現場看看!”
11月13日,杜聿明親率13軍的團以上軍官,前往13軍遭到楊國夫夜襲的前線陣地視察。“你們自己看看,”杜聿明很平靜地說,”共軍根本沒有炮火,所有的彈痕都是手榴彈留下的。”返回後,他馬上召集13軍營以上軍官開會:“共軍”火力、戰鬥力並不像傳說那樣強大,“國軍”在各方面都比“共軍”強。為此,現正式下達作戰命令:以13軍主力4師、89師擔任山海關正面主攻,以54師攻占九門口,52軍的25師迂迴進攻義院口,其餘部隊為總預備隊。總攻時間定在11月15日清晨。最後,他重申了蔣介石的“連坐法”:膽敢作戰不力、臨陣脫逃者,必然嚴懲不貸,並將追究各級主官的責任。軍令一下,各級軍官唯唯聽命,再也不敢怠慢。
11月15日早晨,杜聿明親自到九門口督戰,指揮國民黨13軍54師運動到九門口,率先發起總進攻。此時,擔任迂迴任務的25師則向義院口進攻,以策應54師。在杜聿明的親自督促下,這次13軍的攻勢異常猛烈,動用了大批的重炮猛轟自治軍的山頭陣地。
炮聲如雷,槍彈若雨。面對新一輪的猛烈進攻,楊國夫奮起反擊。但因雙方火力懸殊太大,到中午時,九門口已被54師攻占。這一最險要的關口失守後,其他各關口都受到了動搖。黃昏時候,義院口也被25師占領。
楊國夫的隊伍在這個時候確實無法與全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13軍匹敵。他們一路從山東長途行軍來到山海關,尚未休整就投入了戰鬥。部隊中的戰士們甚至連最起碼的人手一支槍都達不到。時值11月,已是秋風蕭瑟,這些戰士們卻仍穿著破舊的單衣單褲,有的人甚至還打著赤腳。再由於初至遼西,沒有民眾基礎,老百姓早已躲藏起來了,沒有人送飯送水,甚至給傷員抬擔架的人都找不到。當楊國夫在血戰之中得知九門口、義院門均已失守的訊息後,他立即感到自己的部隊有被國民黨大軍合圍的危險。於是,楊國夫沒有等待李運昌的命令,在11月16日早晨毅然下令撤出山海關,只留下少數人擔任掩護。
楊國夫俘虜收容所對俘虜進行教育楊國夫俘虜收容所對俘虜進行教育
16日早晨,13軍向山海關正面陣地發起總攻。留守的自治軍人員打了幾槍也撤走了,杜聿明輕鬆獲勝。當日下午,13軍與52軍的迂迴部隊在山海關以東會師,宣告國民黨軍已占領山海關,打開了通向東北的大門。17日,毛澤東在延安通過新聞廣播得知山海關失利,直接發電指示李運昌、沙克:必須死守山海關、綏中興城一線,時間至少三星期。李運昌接到電報後,心急如焚,急忙回電:山海關至興城一線只有正規部隊不到1萬人,而且戰鬥力有限,恐怕難勝此任。
中央馬上改變計畫,令李運昌、楊國夫部在錦州地區運動防禦。“節節堅決抗退,既不死守,又不輕易放棄陣地”。同時命令正在向東北趕來的黃克誠梁興初改變路線,繞過山海關,迅速到錦西地區,“待敵深入錦西、興城線,從敵左側後突然攻擊”。毛澤東想打個快速反擊,但杜聿明的速度更快。16日晚間他接到先頭部隊25師占領山海關的報告後,當即下令各部隊第二天一早就出發,向綏中前進。17日早上,杜聿明乘吉普車親臨前線,監督l3軍快速前進。下午15時,楊國夫師剛剛撤到綏中,還沒喘口氣,杜聿明尾隨而至,立刻展開迂迴包圍。楊國夫站在高地上觀察了幾分鐘形勢,一陣搖頭,自己根本沒有阻擊的能力,只得繼續後撤。此時天色近晚,國民黨先頭部隊各自安營紮寨,正要休息。杜聿明火速趕到:“誰讓你們休息了?全都起來,馬上進軍綏中城!”當夜24時,天黑不見五指,只有寒風在野外號叫。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進駐綏中。杜聿明直到此時才鬆了一口氣,下令停止前進,原地休整。
就在杜聿明連連取勝之時,林彪卻正在心急火燎地匆匆南下,奔往前線,從錦州指揮部一直跑到興城、錦西一帶才停住了腳。他無法再前進了,槍聲已越來越近,而自己卻沒有可以指揮的部隊。林彪無奈,自己來得太晚,只好在這裡等著黃克誠梁興初的主力部隊了。
楊國夫
剛在興城落穩腳,一大批自治軍部隊就擁了過來。林彪以為是黃克誠或者梁興初到了,再一細看,這群部隊情緒低落,衣衫不整,原來正是退下來的楊國夫部。
“唉!”林彪暗嘆了一口氣。看來楊國夫部一時已難以再投入戰鬥了。林彪指示他們撤到後方,分散打土匪,休整部隊,暫時不參加正規作戰。

獲得榮譽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同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級八一勳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