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墀院士傳記

楊嘉墀院士傳記

楊照德、熊延嶺著的《楊嘉墀院士傳記》以傳記的形式記述了楊嘉墀院士的成長環境、求學過程、工作內容、家庭生活等,生動翔實地記錄了航天專家楊嘉墀院士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光輝歷程,旨在弘揚楊院士孜孜求實的科研精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基本介紹

  • 書名:楊嘉墀院士傳記
  • 作者:楊照德 熊延嶺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907642
  • 外文名:Academician Yang Jiachi's Biography
  • 出版社:中國宇航出版社
  • 頁數:39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宇航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楊嘉墀是我國著名自動化和空間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我國自動化與控制技術、航天技術領域的主要開創者之一,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綱要》(簡稱“863計畫”)倡導人之一。
楊照德、熊延嶺著的《楊嘉墀院士傳記》記錄了楊嘉墀的生平事跡,能讓讀者閱讀之後,以虔敬之心去了解和品味他的生活和事業。

作者簡介

楊照德,研究員,1936年5月生,江蘇省東台市人,1961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系。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從事星際航行、控空火箭、人造衛星、空間科學研究等的組織管理工作。1968年後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空間技術規劃、預先研究、衛星型號研製的管理工作。開展航天技術政策、航天系統工程、航天史研究。主要菱有《開發太空——21世紀航天技術》,發表60餘篇論文及科普文章300餘篇。所從事的航天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獲航天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熊延嶺,副研究員,1936年7月生,江蘇省南通市人。1960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畢業後在北京化纖學院工作,從事教學、化學纖維工藝研究等工作,多次獲國家、部級科技進步獎。1986年後在航天部512所工作,從事空間技術情報研究與編輯工作。先後發表空間材料學、空間生命科學、衛星減災、月球探測、空天飛機等方面的多篇論文,曾獲航天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主要科普著作有《神秘的空間城》。

圖書目錄

目錄

引 言

第一章 人生之路 古鎮啟蒙
1. 故土尋根尚文重教 .............................................6
2. 絲業世家實業救國 ............................................ 10
3.“求富”“自強”文化拓展 .....................................14
4.“絲小”求學“自我”覺醒 .................................... 17
5.“震中”少年志存高遠 ........................................ 21

第二章 勤奮踏實 蔚然成才
1.“上中”五年千錘百鍊 ........................................ 28
2. 烏雲孤島“交大”求索 ....................................... 35

第三章 尋求報國 初試鋒芒
1. 投奔“聯大”助教生涯 ....................................... 44
2. 草創載波電話樣機 ............................................50

第四章 留學生涯 創新之路
1. 幾經周折跨洋深造 ............................................58
2. “哈佛”攻堅開闊視野 ...................................... .63
3. 發明專利“楊氏儀器” ....................................... 70
4. 胸懷祖國赤子之心 ............................................75

第五章 迎頭趕上 新的使命
1. 果斷決策安家落戶 ............................................84
2. 參與創建自動化所 ............................................90
3. 參加自動化調查團 ............................................99
4. 學會外交獲取信息 .......................................... 108
5. 空間探索訪蘇思考 .......................................... 122

第六章 秘密使命 協同攻關
1. 火箭試驗儀表先行 .......................................... 138
2. 核潛艇反應堆控制 .......................................... 144
3. 核彈試驗火球測溫 .......................................... 150
4. 飛彈試驗設備創新 .......................................... 157

第七章 宇航論壇 推動衛星
1. 星際航行學術報告 .......................................... 166
2. 規劃預研初見成效 .......................................... 171
3. 衛星任務專委立項 .......................................... 179

第八章 新的起點 發展衛星
1. 首顆衛星方案論證 .......................................... 192
2. 《東方紅》星太空奏樂 ..................................... 204
3. 返回衛星規劃預研 .......................................... 209
4. “紅海洋”中研製衛星 ..................................... 216
5. 衛星返回控制有功 .......................................... 231
6. 科學春天衛星總師 .......................................... 237
7. 實踐系列開拓創新 .......................................... 250
8. 對外開放衛星通信 .......................................... 261

第九章 戰略前沿 創新航天
1. 倡導發展高新技術 .......................................... 278
2. 催生載人航天工程 .......................................... 284
3. 促進航天產業發展 .......................................... 294
4. 指引深空探測戰略 .......................................... 308
5. 積極推動衛星套用 .......................................... 322
6. 提出北斗導航建議 .......................................... 328

第十章 “楊嘉墀星” 照耀後人
1. 愛國情懷最高獎賞 .......................................... 336
2. 親情、情趣,故鄉深情 ...................................... 342
3. 師生情誼呼喚創新 .......................................... 346
4.“楊嘉墀星”閃閃發光 .......................................354
楊嘉墀自述 ........................................................372
楊嘉墀大事年表 ....................................................374
參考文獻 ..........................................................381
後記 ..............................................................382

文摘

2.絲業世冢實業救國
震澤鎮底定街,舊名底定坊,因毗鄰底定橋而得名。這裡自古以來是一個連線城鄉的繁華之地。老年人記得,底定橋單孔拱形,南北走向,連線市河上下塘岸,氣勢雄偉,其寬度及高度為震澤各橋之最。登臨橋面遠眺,四望皆景,兩岸市廛盡入眼底。在楊嘉墀的記憶里,底定橋俗稱為大橋,是他年少上國小時,早中晚必經之地。大橋橋面寬闊,人們在橋面上搭棚,棚檐下開了白鐵作坊、水果店、皮鞋店、百貨店、鮮肉店、土絲行、帽子店和燈籠店等好幾家鋪子。橋即是街,街即是橋,橋街不分,熙來攘往,人氣極旺。清晨農民上街,得先在橋坡上搶占一席之地,擺出自產的蔬菜瓜果雞鴨魚蝦。點心攤檔亦上了橋面吆喝招徠。甘蔗攤、地貨攤、香菸攤、爆米花攤、絲網攤、竹器攤、農具攤、秋苗攤、皮匠擔、銅匠擔、箍桶擔等充斥其中,五花八門。橋下則漁舟划子船等聚集,蝦蟹魚鱉蚌蜆等活水河鮮滿筐,吊下竹籃,滿籃活蹦亂跳的水產品立等可拎。
大橋北堍臨底定街,這街也就是楊嘉墀兒時心目中的大街。當年楊嘉墀的爺爺楊文震看到這裡是商業風水寶地,搶先在大街上買了一幢舊宅,進行翻新擴建,開設隆昌震絲經行。此宅門面寬廣,極有氣魄;前店後宅,數棟進深;出則煩囂,入則隱逸。最裡面為內宅花廳,是朝南的樓房;內眷住宅,面闊四間,其中三間為花廳,一間為廂房。亦有前後翻軒及枋梁雕飾。在前翻軒檐下還裝有木雕掛落,圖案簡潔,左右對稱。樓上設有統陽台,冬可孵陽,夏可納涼,還可俯視其下花園景色。隨後,諸多老字號絲經行也在底定街上搶占一席之地。此處一時絲行、經行林立,全鎮絲行、經行皆集於此,並延伸至斜橋東,稱之為絲行街。其他各種老鋪店亦躋身其間,茶館、酒肆、面飯店、旅館、書場等行業亦是見縫插針,設法擠得一問半壁之隙。
震澤地區是吳江縣內絲經的主要產地,農家將自育的鮮繭用手工繅成絲售於市,稱鄉絲。直至機器繅絲問世後,稱鄉絲為土絲,以區別於廠絲。土絲經過分檔整理,重搖而成經絲,俗稱經。原產絲經“以二絲紡為一”,搖成小條,再以若干條為一經,名為蘇經。蘇經原為由左至右搖成經,後仿照日本逆搖成經,稱為“東洋經”。而楊文震雖然幼時讀過幾年私塾,經營絲業曾幾度春秋,只慘澹經營。可是自設隆昌震絲經行後,他高瞻遠矚,專營絲經加工、出口業務,竟經營成了震澤鎮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絲經行。先後創立的“紡織娘”“金字塔”“金孔雀”“銀孔雀”等輯里乾經牌號,曾風行於法國、瑞士。在20世紀20年代與日絲進行殊死較量時,他深悟復興絲業必須抓質量、必須抓科技、必須抓人才;要時刻關注國際行情,了解外國絲商的需要。他在收購湖絲後,對湖絲分級、重搖加工、收回成品和復驗品質等環節,始終以質量為前提,環環緊扣,在數十年的經營中,從未發生因質量問題而引起索賠等糾紛。他所創的“金字塔”牌特優乾經,送展於1923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的第二次萬國絲綢博覽會,深得好評;送展於1929年西湖博覽會上兩種“金孔雀”商標的乾經獲優等獎。底定街楊家隆昌震絲經行,全盛時期擁有資金20萬兩銀子,職工20餘人,絲經年銷量四五百擔,最高近千擔。
楊嘉墀的爺爺為人寬厚,辦事公正,樂為同行調停糾紛,排憂解難,在同行中頗有威望。1912年楊文震被同行推為震澤絲經業同業公會會長,連任此職長達23年。面對國家危亡,他憂國憂民,受維新運動思想影響,接受西洋文化薰染。他主張實業救國,通過絲業實踐,進一步認識到實業與教育有至親至密的關係。他辦學堂,興教育,培養絲業新人才;他建商會,設錢莊,辦電廠,發展震澤的實業。1912年楊文震與楊澄中、莊嚴等合作,創辦震澤絲業國小(震澤私立絲業第一初高等國小),以解決絲業子弟的就學問題。學校委託楊澄中為首任校長,由絲業公會出資建校舍,購圖書儀器,聘任教師。楊文震歷時四年負責籌建絲業公會會館,並主持與蠶絲業有關的重大活動。1923年12月,他邀請美國絲業代表團到震澤考察,放映反映國外蠶絲業發展概況的紀錄片,進行學術交流,促進改良繅絲舊法,增強與外商的聯繫,擴大國外銷售市場。1923年冬,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師生到震澤地區宣傳科學養蠶及改良制絲,楊文震前往參觀、聽講,深悟振興絲業之路。為了復興絲業,他大力支持江蘇女子蠶校在震澤地區推廣科學繅絲技術,籌措經費開辦土絲改良傳習所,培養新法繅絲技術骨幹90人。1918年楊文震集資開設了震大錢莊,辦理存款、貸款及匯兌業務,有益於當地絲經業和其他行業的資金周轉。他參與震澤電燈事務所籌建,促進南潯、震澤兩鎮商界合辦潯震電燈公司,事成後他兼任震澤電燈事務所副主任、主任。1919年潯震電燈公司的第一台發電機組投產,並向震澤送電。楊文震這一系列舉措,促進了人們觀念的更新,開闊了視野,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P10-13

後記

中國航天事業50多年的成就舉世矚目。回顧中國空間技術的發展歷程,深感我們的事業能有今天的成就,與一批富於創造的科學家、科技專家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他們是中國空間事業的開拓者,是中國衛星事業的帶頭人。
我們先後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多年來深受老一輩科學家的教誨。作為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往事歷歷在目,備感親切。2000年年初,我們欣然接受了宋健主編《“兩彈一星”元勛傳》撰寫楊嘉墀傳記的任務。在寫作過程中,曾得到楊嘉墀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向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照片。我們於2000年8月完成了6萬字的第一稿,送請楊嘉墀先生審閱指正。隨後將第一稿送交編委會,收入《“兩彈一星”元勛傳》一書。該書分上、下冊,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4月出版。
根據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需要,錢偉長院士、朱光亞院士和楊家福院士主編“中國當代著名科學家叢書”,入選科學家每人單列一本。經主編組的推薦,應楊嘉墀先生的邀請,我們欣然同意編寫《楊嘉墀》一書,完稿後,我們於2004年1月送請楊嘉墀先生審閱,獲“稿件已閱,內容基本屬實”的批示。該書約13萬字於2005年5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幾年,我們參與“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組,對中國衛星發展史做了較深入的研究。翻開張勁夫、裴麗生、谷羽、錢學森、王大珩、楊嘉墀、錢驥、陳芳允、莊逢甘、宋健、孫家棟、王希季、屠善澄、閔桂榮、戚發軔、徐福祥等回憶中國衛星研製歷程的資料,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創建、中國衛星事業發展規劃的制定以及各種關鍵技術的儲備,無一不凝聚著航天院士的智慧與心血。
按照《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編委會的要求,我們首先繼續研究楊嘉墀先生的生平事跡,挖掘他的科學思想,查閱有關史料,除了對《楊嘉墀》一書進行修訂外,還補充了楊嘉墀參與星際航行衛星規劃、衛星與衛星套用及高技術領域發展建議以及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內容。我們在取材和敘述上,力求忠於事實,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努力提供史料而讓讀者自己思考、判斷。由於各種條件和我們的水平有限,更由於時間倉促,本書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專家、讀者給予補充與指正。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楊嘉墀先生之女楊西女士給予了我們充分的信任與幫助,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與照片;屠善澄、葉培建、吳宏鑫、王南華、李鐵壽、鮑百容、陳祖貴、劉濟生、張學會、邊東子等同志回憶了楊嘉墀先生的許多往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楊保華、書記李開民、副院長李明,院科技委侯深淵、盧春平、李民、王春香、張秋梅等同志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併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楊照德 熊延嶺 2013年11月於北京

序言



中國航天事業自 1956 年創建以來,已經走過 50 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和英明領導下,中國航天人團結一心、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不僅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輝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航天人才隊伍。

航天系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就是這支隊伍的傑出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先後有 50 多位科學家和航天工程專家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有 7 位院士獲得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 位院士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們不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創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實踐行者。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工業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都很薄弱,帝國主義嚴密封鎖,蘇聯撕毀協定、撤走專家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以航天院士為代表的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頑強拼搏,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創建起了中國的航天事業。

航天型號研製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很多領域,需要眾人參與,必須大力協同、集智攻關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為代表的中國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製實踐中,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實現了一次又一次技術突破,鑄造了一項又一項輝煌成就。他們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卻淡泊名利,不計得失,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業屬於尖端技術領域,難度大、風險高、技術複雜,在發展歷程中碰到過很多難題,經歷過各種坎坷,甚至遭受過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為代表的中國航天人,在困難和失敗面前不動搖、不退縮,樹立百折不撓、鍥而不捨、腳踏實地、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樹立了一座又一座豐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學思想、創新意識、堅定信念和愛國情懷是全體航天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決定出版《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不僅是為了宣傳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總結航天院士的成長規律,更是為了傳承航天院士的寶貴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為“續航天夢、築強軍夢、圓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

2014 年 1 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