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白

楊冬白

楊冬白 (1959.7—) 浙江溫州人。 擅長雕塑。 1976年畢業於上海玉雕廠廠辦工業中學,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工作,現在任復旦視覺上海藝術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冬白
  • 出生地: 浙江溫州
  • 出生日期:1959.7
  • 畢業院校:上海玉雕廠廠辦工業中學
人物簡介,主要社會活動,主要參展,獲獎情況,主要社會項目,移山——對自然之物的復活呈現,

人物簡介

1959 出生
1993-1997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研究科畢業學士
1997-1999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生院雕塑研究科畢業碩士
2002-2006 任日本國立福井大學教育地域科學部雕塑專業副教授
2006起 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2008起 掛職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雕塑系主任

主要社會活動

上海美術家協會理事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
歷年任上海美術大展評審
2010上海世博會園區雕塑評審
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過度廳設計、製作
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內廣場藝術總監

主要參展

1982上海美術作品展(中國北京)
1984第6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上海地區展(中國上海)
第6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北京)
1985 第2屆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展(中國北京)
1986 劇形式“M”行為藝術(上海)
1988上海城市雕塑方案一等獎 (上海)
1995 第39次邀請展中國現代美術“炎”楊冬白作品展(日本東京)
東京藝術大學安宅獎(東京)
1996 第2屆外國人留學生美展 (日本東京)
第32屆亜洲現代美術作品展國際獎 (東京)
1997 現代陶雕藝術創作研討會現代陶雕·日本·亞洲·澳洲展(日本岐阜)
1998 第3屆外國人留學生美術展(日本東京)
東京藝術大學久米桂一等獎(東京)
1999藤野·國際藝術創作研討會(日本藤野)
2000中國7人藝術展展(日本東京)
上海美術館落成展(中國上海)
20012001上海美術大展三等獎 (中國上海)
立川國際藝術節2001(日本東京)
2002首屆中國現代藝術三年展(中國廣州)
“形而上”上海抽象藝術展(中國)
記念上海・橫浜友好30周年中國藝術家展(日本橫浜)
2003“形而上”上海抽象藝術展(中國上海)
2005上海抽象展 (上海)
2006上海視覺藝術大學藝術中心現代藝術邀請展(中國上海)
“以物之名”海上山藝術中心藝術邀請(中國上海)
“海平線”上海油畫雕塑聯展(中國上海)
中國現代藝術文獻展(中國北京)
2007雕塑與城市對話迎世博2007上海國際雕塑年度展(中國上海)
“往東往西”上海油畫雕塑院研究展(中國上海)
“南北交流展”上海油畫雕塑院魯迅美術學院藝術交流展(中國上海)
仁川--上海雕塑交流展(韓國仁川)
2008“上海態度”上海藝術家7人展(中國上海)
“08標的”上海油畫雕塑院研究展(中國上海)
上海--仁川雕塑交流展(中國上海)
2009“紅色記憶”藝術邀請展(中國上海)
建國60周年江、浙、滬美術聯展(中國上海)
2010 “上海--馬賽”上海油畫雕塑院馬賽高等美術學院交流展(法國馬賽)
“海平線”抽象之道-上海油畫雕塑聯展(中國上海)
2011 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建黨90周年美術作品特展(中國上海)
中國盆景—中國當代藝術家提名展(西班牙瓦倫西亞)
“媒述”—復旦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年展(中國上海)
2012 相約台北——上海油畫雕塑作品展(中國台北)
上海油畫雕塑院赴德國慕尼黑展(德國慕尼黑)
2012首屆上海雕塑計畫——生活維度展(中國上海)
“不可言說”上海城市雕塑邀請展(中國上海)
上海油畫雕塑院研究展(中國上海)
2013“動-靜”楊冬白師生展(上海)
上海油畫雕塑院赴義大利羅馬東方藝術展(上海)另一個烏托邦--上海抽象系列展(家園)(上海)
2014 追夢時空——2014上海雕塑藝術邀請展(上海)
第十五屆海平線繪畫雕塑特別展(上海)
2015 上海油畫雕塑院藝術系列展覽
“移山”楊冬白藝術邀請展(上海)
“百年傳承”上海油畫雕塑名家作品展(上海)

獲獎情況

1984第6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上海地區展 一等獎
第6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金獎
第2屆全國體育美術展 二等獎 (銀獎)
1988 城市雕塑設計方案 一等獎
1996第32屆亞洲現代美術展 國際獎
第2屆外國留學生美術展 佳作獎
1998東京藝術大學久米桂一等獎
2001上海美術大展 三等獎

主要社會項目

2009上海光啟公園徐光啟雕塑《夜觀星象》合作
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序廳《歲月回眸》設計製作合作
2010上海世博會船舶館 內廣場雕塑藝術總監
2010上海世博會江南造船廠地標雕塑 設計製作
2012上海光啟公園徐光啟雕塑《夜觀星象》
徐光啟雕塑《夜觀星象》
2014上海長寧區黃金城道廣場 大型雕塑《青山綠水》
徐匯區文廣局與義大利瑪切拉塔市徐光啟肖像創作
徐光啟雕像與利瑪竇雕塑互贈(上海舉行)
2015徐匯區文廣局與義大利瑪切拉塔市
徐光啟雕像與利瑪竇雕塑互贈(瑪切拉塔市舉行)

移山——對自然之物的復活呈現

兼談楊冬白雕塑的中國山水文人畫髓質
有元一代,中國繪畫藝術上承北宋蘇軾、黃庭堅等針砭當時工院體之流弊,於習染日益中拔見“意境”,再追唐代王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姚茫父)之意象衷曲,由是豁然進入一個“變法”天地,一時間俊彥紛披,新貌疊映,蔚為風氣。這裡所謂的變法,發軔於內心世界的再造與尚揚,首先應將其視作一種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命運與個人胸中勃鬱之氣一併收發的體現,而後產生的新圖式觀——“文人畫”,則是藝術家對中國文化精神進行整體梳理的產物。其中能而概括者,首推趙孟頫。
“文人畫”所謂的意境,或如處蕭散自弄,或窮極曠遠、或簡樸行拙、或孤靜而獨;所作種種,兼及簡、繁、恣、肆的畫面,莫非盡如陳衡恪所言:唯人品、才情、學問、思想四者備而善。即以倪雲林之“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又若趙孟頫立雪佛門,愛其清靜,受其寂寞,此時人舉瓦、斯人心碎之際,亦出人心思;至吳鎮畫竹,隨題隨畫,洋洋灑灑,性情勃發時收拾大醉而戲——無不皆屬因心造境,互通生命的情狀。
大抵而言,文人畫自心境而出意趣,倘若溯其根源,魏晉之風首當。今天中國藝術家重溫其中的血脈精神,也就顯得具有參照性了。
冬白先生在創作之先的相當長時期內,因受藝術家父親的影響,使他尋尋覓覓與典籍相處,試圖以此接續上中國古代人文思想的氣脈,而獲得書卷的供養。其後他在日本留學及任教期間,比照日本藝術,則更喚起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異鄉情懷;這一階段,他創作的一些雕塑,都具有一種表達時間性狀及世代輪迴且世襲罔替的精神求證在內。這種內心語法的獨斷與標示,往往表現為一種貌似碎片的非完整性,潛在地,他排斥某種固化的可能。所以在他那裡,歷史與藝術衝動或許具有同等的單體意味,即:歷史的延續性是由若干片段組成的,所以藝術之可以承載歷史,亦是一種可以安排、擺放乃至重構、消解的細節或有待覆活的細節。
所謂承續,非指對某種道統的擺弄或因襲,之所以是一種貌似碎片,猶如冬白先生創作的片狀山水,多半是因為它們只能被一種特殊的感受力吸引,而非簡單鑲嵌入如歷史、圖式的延續、時間的某類維度特徵內,進而演化成對思想的膜拜。多年來更多的人在利用蘇珊·桑塔格驚世駭俗的同時,並不了解其本身的一貫性是不被切割的,於是碎片成了語焉不詳的指代,成了你心裡不能期待的禁忌。這種抽離的單向性強迫向某個定義獻媚——“我們越是研究藝術,我們對自然就越漠不關心。”(王爾德《謊言的衰朽》)
切割與生產至還原的樣本,本意上是指以人工面貌對山水的一種轉移,這種視線的交代有類“看”、“我們看到”這樣的引導語;在榮格那裡,以上詞語更接近一個心理上的“阿基米德點”。與“記述”關聯,而在外部呈現上,這種話語的可能,則存在有精神世界或記憶覺醒的可能。所以,即便“看”、以及選擇任何角度“看”,都意味一種久遠世代撲面而來的展開,而“我們看到”便作為結果之一早已等候多時。
找到心理上的“阿基米德點”比榮格本人更難但同時比“看”顯得容易;轉移山水的固態性狀以及物質基礎而至牆身,其能力體現在將某種自然之物予以精神化,而非漠不關心。恰恰相反,自然之物的髓質有待注視填充,因看而生,因不看而亡,逃離的本質與抽離的態度在此遭遇,前述被迫的單向標準在此同樣適用。改寫一下王爾德的句子:“我們越是不看自然之物,我們對藝術的漠不關心越得以表達。”這表明,在冬白先生看來,所謂藝術,不存在王爾德的囈語以及將其視作經典的桑塔格女士的轉義。
冬白先生自承以反常的正常完成了很多人生的可能,包括藝術準備及創作。所謂反常,他發現自己只關心自己的想法,而他的想法於他,近乎反常於他人。應該說,冬白先生具有審慎的“桑塔格主義”特徵,而且他直觀地將桑塔格的“碎片化”思維,尺度,審慎處理成了套用材料方面的“碎片”。當然,這種創造性消解還沒有完全令他滿意,事實上,他將古代文人的內心景觀納入一種鋪排,毋寧說更像形式的代言,由極近推向致遠。而在這裡,他多少也體現了被桑塔格呵護備至的“對非本來……非本來事物的熱愛”。只是,原則上,他愛的還是本來。這種令人費解的邏輯,似乎正合適桑塔格的口味。
強調桑塔格的在場無疑是一種折磨。但是分析究竟是古代“人文山水”以及“文人畫”的樣本重要,還是古代文人內心景觀重要,似乎也是折磨之一。
冬白先生在中國古典文人畫上選擇切割的邊際線,既是鑒於對其圖式的個性解讀,也是對圖式觀的某種開放理解;二者經由雕塑創作的捏合,作者內心景觀的波瀾由是而生。用冬白先生的話說,那是眼睛對眼睛。
什麼是“眼睛對眼睛”?一種差堪仿佛的對望?還是故交新知把臂言歡的喜悅?這裡,魏晉文人之自由心性與元明文人畫的寫意狀物,俱在相通。而《移山》本身則具備了將古代智慧呼籲而出的“分野”的特徵,片狀的、可分配的、集散自如包括可摺疊的組合性,某種意義上說明了這種分野性在雕塑與繪畫、語言與思想、狂歡與緘默諸種狀態中獲得比較;同時亦趨向使某種隨時變更的情緒成為可能。
在一些艱深思考面前,所謂難以尋覓的“精神上的阿基米德點”(榮格),即是“視覺點”。遠近正側、喜怒哀樂,所有影響我們“看”的方向的條件,其主導性或許並不為我們知覺。對此,冬白先生說:在經歷很多挫折後,內心的憧憬變得像影子一樣。
作家:陳海藍
2015,1,21於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