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焯

楊世焯

楊世焯(1843-1911),字季棠,清末著名畫家。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邑中第一大戶”,湖南寧鄉大夫塘,靳江楊氏家族中屬“世”字輩。自幼承家傳水墨衣缽,能詩善詞。師從著名現實主義畫家尹金陽(同出師門的有陳師曾齊白石曾紀澤等),書畫造詣甚高,人物、山水、花鳥、詩文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發展,尤以寫意花鳥中的墨竹與梅花得到老師的高度評價。其作畫必先精細觀察實物,取其神韻入畫,故能神情逼真。楊世焯潛心研究中國畫的構圖、取勢,在花鳥畫的折枝,陰陽頓挫,起承轉合等方面有所建樹。作畫時講究立意、情趣、韻味,力求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在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特別講究用墨用色,以達到墨不礙色、色不礙墨、乾濕得當的極佳效果。至今湖南省博物館館藏其優秀作品多幅,其中代表作有《牧童騎牛》、《墨荷》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世焯
  • 別名:字季棠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寧鄉
  • 出生日期:1843
  • 逝世日期:1911
  • 職業:清末著名畫家
  • 畢業院校:師從著名畫家尹金陽
  • 主要成就:終生致力於水墨繪畫的研究與創新,將中國畫成功的移植到刺繡上來
  • 代表作品:牧童騎牛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作畫,研究湘繡,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楊世焯珍愛民間藝術,中年後對春燈戲(即花鼓戲)及木雕藝術,均有貢獻,並致力於湘繡藝術之創造與改進。五十歲時,他將楊家世代居住的大夫塘莊園改為刺繡館,下設刺繡、繪畫、雕刻三科,並廣收門徒。
楊世焯以繪畫之才,把中國畫的優秀傳統移植到刺繡上來,為繡工創作各種畫稿,並發明許多針法,開創了民間藝術與中國文化結合的全新道路。長沙市志中記載:“湘繡馳名中外,實世焯倡之”。楊世焯的後人從事繪畫的有,著名畫家楊應修、楊家麟、楊谷貽、楊建五等。

人物生平

作畫

青年時代的楊世焯曾師從湘潭著名的現實主義國畫家尹金陽學習水墨畫,造詣甚高,尤工花草人物。書法則摹歐陽詢的"率更體",在平正之中尤見險厲。楊世焯曾遊歷蘇杭達七八年之久。幾年中,他飽覽了蘇杭一帶的異水佳山,觀摩歷朝的丹青珍品,拜謁了不少畫壇聖手,眼界頓開。
後至上海,他見坊間有人繡花,便欣然前往學習。中年以後,楊世焯返回鄉里,仍致力於繪畫。他作畫必先精細觀察實物,常常出入林中,觀察飛鳥栖林時的動靜姿態,取其神情於畫。因此他的畫,神情形象無不生動逼真,頗具現實主義風格。

研究湘繡

楊世焯珍愛民間藝術。中晚年後,他潛心研究刺繡,積極扶持刺繡藝術的發展。楊世焯在湘繡藝術上的卓越貢獻在於,他以繪畫藝術之才,把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移植到刺繡上來,開創了民間繡藝與中國畫相結合的道路,使湘繡有了新鮮多樣的內容,藝術道路更為廣闊。
湘繡初始,繡工們最感困難的是缺乏刺繡圖樣稿本。刺繡時繡工們只能先剪出紙花,貼在繡布(緞)上,然後照著參繡,因此,儘管用針細巧,但形象仍不免呆板。為了幫助繡工們解決畫稿困難,楊世焯一連幾個月到繡坊去考察刺繡情況,虛心向繡工們學繡,先後繪製了許多稿本。這些稿本,有些是他自己的創作,有些是古代繪畫的摹本,專供繡工們用水粉勾脫到絹緞上,然後施繡。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本《楊世焯雙鉤畫稿》,當是楊世焯所繪製的刺繡稿本。畫稿中有一部分為未完成稿,已裝訂成冊。稿本為皮紙地,圖案均採用墨線勾描。所繪題材有植物、花卉類如菊花、佛手、竹、桂花、蘭草、梅花等,動物如貓、狗、螳螂。所勾線條遒勁有力。在畫稿雙線勾描的領域裡,有的已著色,並有深淺疏密的變化,顯然是為繡工用線配色而為。
楊世焯曾在他的家鄉廣收門徒,開館傳授繡藝,培養了大批的刺繡能手。他指導弟子刺繡時,必事先準備實物標本,然後再細細講解顏色的陰陽濃淡,刺繡時動作的輕重疾徐,被繡對象所獨具的特殊神態,力求細緻易懂,並溶自己多年的繪畫經驗體會於其中。1898年,楊世焯帶領一批寧鄉繡工離開家鄉,先後在寧鄉縣城及善化縣榮灣市(令長沙市溁灣鎮)和長沙市貢院東街(今中山東路)的楊氏試館開設繡莊,推銷繡品。1904年,年已逾六旬的楊世焯在長沙市雞公坡五聖祠開設了"春紅簃湘繡莊"。春紅簃湘繡莊專門繡制供士大夫階層欣賞的各種字畫屏聯,從來不製作小日用品和椅披堂彩之類的生活用物。由於它所經營的湘繡品獨具一格,人們爭相購置,春紅簃的聲譽很快便高過先於它開設的其它繡莊。春紅簃湘繡莊裡雲集著一大批繡藝精湛的著名繡工,楊佩珍即是其中之一。楊佩珍是楊世焯的堂孫女,18歲起便師從楊世焯學習刺繡。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牧童騎牛湘繡斗方,繡虎鬥方、蘭花繡屏四幅,均是在1905年由楊世焯繪稿、楊佩珍施繡的繡品。其中牧童騎牛湘繡斗方,其畫面構圖以牧童為中心,將牛、燕子、垂柳、洲渚貫串起來,尤其是在左上角有楊世焯題的"野塘牛涉水,柳塢燕銜泥"詩句,以詩句揭示主題。繡品用線既勻且薄,繡制精湛,選色清新,濃淡得宜,是湘繡的上乘之作。蘭花繡屏四幅,畫面簡潔清新,表現物體的近、中、遠得宜,繡品以針代筆,以線暈色,較好的體現了繡稿的神韻,具水墨畫的效果。
楊世焯畢生致力於湘繡藝術的改進和創造,為湘繡藝術的發展,花費了大量的資財,變賣了大部分祖業。他晚年生活貧困,靠在長沙府城的各繡坊里畫繡稿為生,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然而,楊世焯首創的刺繡藝術與中國繪畫藝術相結合的道路,開闢了湘繡藝術的新天地,提高了湘繡藝術的水平,促進了湘繡藝術的發展。

人物評價

《中國美術織繡史》中有一段評價楊世焯的話:"湖南寧鄉歲貢生楊季棠,工繪事,善雕刻,既老,則出其雕繪余技施之刺繡,依繪畫暈色之法以染色絲,依雕繪圖譜之式以選花樣,故技特精妙,大家閨秀游門下者甚眾。清季湘中風氣大開,女學校設立甚多,幾女校中教刺繡之教員,多楊氏弟子,故派衍頓盛,成今湘繡之一系焉。"《長沙市志》稱"湘繡之馳名中外,實世焯倡之",實不為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