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史雲梅耶

楊·史雲梅耶

楊·史雲梅耶(Jan Svankmajer),男,1934年9月4日出生於布拉格,職業是一名導演,編劇。他學生時代鐘情超現實主義藝術,學習歐洲傳統木偶戲,並涉獵舞台、詩歌創作、電影等藝術範疇。史雲梅耶在1964年製作了他的首部動畫短片《最後伎倆》,並於1970年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其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陶器甚至演員也可被用作動畫的材料與元素。代表作品有《貪吃樹》(2000)、《極樂同盟》(1996)、《浮士德》(1994)、《食物》(1992) 、《波西米亞史達林主義之死》(1990)、《生動的自畫像》(1989) 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史雲梅耶
  • 外文名:Jan Svankmajer
  • 出生地布拉格
  • 出生日期:1934年9月4日
  • 職業:導演,編劇
  • 代表作品:最後伎倆,貪吃樹,極樂同盟,浮士德,食物
概述,基本信息,個人經歷,作品特色,作品列表,獲獎記錄,

概述

“看我的電影不需要說明書,我的作品有不少意義,我寧願觀眾用自己主動的象徵主義去解讀。就好像心理分析那樣,人總有私自的秘密。沒有這秘密,就沒有藝術。”
楊·史雲梅耶
影迷被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從來沒有聽說過他的,一類是看過他的作品並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
看史雲梅耶的動畫電影,蘊涵其中的無非是“直接”而“赤裸裸”的情趣。所謂直接,來自於他動畫中無處不在的神秘主義和超現實色彩,都是以最簡單、最經濟的手法來表達的,完全拋棄了好萊塢似的花招和套路。所謂赤裸裸,則是因為史雲梅耶的動畫,往往以人類的動物性為對象,展現人類靈魂世界裡的潛意識欲望——性慾戀物癖、口腔期綜合症狀。冷眼旁觀現代電影語言或者敘事技巧的人造痕跡以及含蓄、內斂、細膩的表達方式,史雲梅耶更是別出心裁地用鬧劇來還原電影的原始形態。

基本信息

性別: 男
星座: 處女座
楊·史雲梅耶
出生日期: 1934-09-04
職業: 導演 / 編劇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更多中文名: 楊·斯凡克梅耶 / 揚·什萬克馬耶爾

個人經歷

楊·史雲梅耶(Jan·Svankmajer)1934年9月4日出生於布拉格,學生時代鐘情超現實主義藝術,學習歐洲傳統木偶戲,並涉獵舞台、詩歌創作、電影等藝術範疇。史雲梅耶在1964年製作了他的首部動畫短片《最後伎倆》,並於1970年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其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陶器甚至演員也可被用作動畫的材料與元素。
了解超現實主義的人,會認為楊·史雲梅耶的作品是超現實的;知道一點弗洛伊德的人,是否也感受到楊·史雲梅耶該個體反映了不少弗洛伊德的理論呢?楊·史雲梅耶的本人和作品風格都深深印有超現實主義的烙印。楊·史雲梅耶在學生時代就鐘情超現實主義藝術,1963年還與超現實主義女畫家Eva結為夫婦,並於1970年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
無論是楊·史雲梅耶的作品中的對思想批判性、解放性還是表達的單純性和複雜性,亦或是食物主題和人和物的同質化的運用,都讓人逐漸感受到這位大師的不成熟。這位大師好像極其懷念童年的美好,甚至產生了一種“糟糕的現實搶走了我美好童年”的憤憤不平和氣惱。如果真是這樣,那么他作品中的思想、表達方式和另類的創意都變得原來如此,有據可依。思想是由於在複雜的成人世界中,嚮往童年美好和自由而產生;表達方式(包括食物,性,夢方面的內容)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本能、潛意識欲望及釋夢原理解釋;另類的創意,則是他一直依戀童年的一個優勢——童年的天馬行空,思路最為活躍的時期。

作品特色

楊·史雲梅耶是一個從來不順應形式和政治潮流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是不受形式和材料的限制的,但主題卻大多都是質疑、檢驗和挑釁。《夢魘瘋人院》就要求觀眾去思索,“理論上的自由或者嚴格的紀律能否平等地當成鎮壓的措施來看待”,向社會文明提出質疑。同時,作品中大多數都出現了對“童年”,對“本能”的讚揚。《貪吃樹》中雖然看似孩子們是惡魔,但是卻讓觀者從心裡發出“要善待孩子和關愛孩子”的聲音。楊·史雲梅耶的父親是一名櫥窗設計師,母親是裁縫,從小的家庭狀況不錯,而且一直對繪畫等藝術方面很感興趣。可以說,他的童年是自由的,豐富的、陽光的。而現實社會的壓抑、不平等和黑暗是讓許多人無法接受的,對迷戀童年的楊·史雲梅耶更是如此。有些人選擇了壓抑作為自我防禦機制,而楊·史雲梅耶則選擇了投射。把自己內心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童年的愛戀都放在了他的作品中。擁有一個孩童的真誠和熱情的楊·史雲梅耶,與物品玩耍、對話,撫摸它們、破壞它們,這是一個孩童毫無理性、本能的欲望。在一次訪談中,楊·史雲梅耶也表示:“作品不先解放了自己,又怎能談得上解放觀眾?創作一直以來都是我的自我治療。”
FoodFood
楊·史雲梅耶的投射很有藝術性,至少在我們看來是這樣。通過他創造出來的形象的美學效果——結構、色彩、形狀、內容和他們的相互關係來向觀眾述說。在他的作品中,敘事成分通常是服從於他們的視覺元素,在他的大部分影片中對話是缺失的一部份。名為《對話的可能性》的短篇中無一句對話。另外,在拍攝時,他大量運用了快速蒙太奇來操作他的影像,大量的快甩、快切、大特寫以及音畫對位都使他的影片在視覺上更富衝擊力。可以說他為達到音畫對位的效果,而使用了大量的大特寫的平行剪下。不可否認連續的大特寫本身是有悖觀眾的視聽習慣的,而這幾乎是楊·史雲梅耶的標誌手法。這種有悖常規視聽習慣的手法,使影片光在鏡頭運用上就給觀眾造成了壓抑、神秘、令人擔憂的感覺,再加上影片的內容、所拍攝的本體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就使得楊·史雲梅耶的影片構建的世界更為神奇,同時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留給了他們廣闊的想像天地,並引導他們踏入所謂的超現實空間。《貪吃樹》中對人嘴部的大特寫甚至還被安排在影片的最後加以強化。讓那個象徵安靜的“噓”的畫面竟然有了聲音,作為觀者還感受到了風吹過面前。對動畫的處理總是採用非傳統的方法,偏好使用新式的三維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在“對話的多種可能性”中窺見一斑。作為一個導演,創意不只是表現在思想上,有一大部分是反映在拍攝方式上。楊·史雲梅耶的拍攝手法是新奇的,不被條件束縛的。楊·史雲梅耶就像孩子一樣大膽地處理事情。
除了拍攝手法的特別套用,楊·史雲梅耶作品中令人們印象深刻的就是楊·史雲梅耶對於那些另類的食物,例如靈活的血淋林的豬舌頭、豬腸、豬排等。就算是在真人電影中,楊·史雲梅耶也會運用它們來做一些神秘地暗示。楊·史雲梅耶在採訪中也說:“食物是我常用的一個主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自身的一個困擾。我對食物的困擾要回到我的童年,我是一個厭食者,曾經被送到一些療養院強行餵食。人們對待食物和食用食物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我們的文明。《貪吃樹》很明顯在許多方面都和飲食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貪吃樹在影片裡面並不只是什麼都吃,他絕對是一種吞沒,它也是我們的文明如何吞沒少數民族、多元文化的象徵。”楊·史雲梅耶對食物運用的情有獨鐘又讓我不得不想到了弗洛伊德的早期經驗論(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另外,有一些小細節也有自己的獨特性格,例如,貪吃樹愛玩玩具,《對話的可能性》中生活用品、文化器具的運用。
在《瘋狂療養院》DVD花絮中的楊·史雲梅耶十誡中第二條說的是:“全身心投入你鐘愛的事,除此外沒有更好的辦法。這些迷戀來自於你的童年,巨大的財富正深埋於你的童年之中。這個財富之門必須永遠向著童年打開,它無關忽記憶,而是情緒,不存在於意識,而是深藏在潛意識中。讓這條地下河流在真實的自我中流淌,關注這種感覺,但是同時,釋放自我。當你拍攝電影時,你必須24小時的沉浸於中。然後所有的迷惑、童年就不知不覺融入你的電影。這樣一來,你的電影就達到了純真的勝利,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翻楊·史雲梅耶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思想的本源。將“一個深受童年影響的超現實主義者”作為他的定義很適合。
捷克導演JanSvankmajer以他超現實的夢幻般的動畫創作令世界著迷。Svankmajer的奇妙之處在於他通過物體的動作姿態、個性和對文化的深刻觀察將普通的人和物奇異化。他的作品對無數導演來說是一個燈塔,處處給予藝術家以靈感,並且毫無疑問是在共產主義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專制環境下浮現出的重要藝術品。儘管這些作品都是超現實主義的,但Svankmajer以電影為手段探索了社會習俗、社會階層及其相互作用等問題。

作品列表

Poslední trik pana Schwarcewalldea a pana Edgara (1964) 最後伎倆
Johann Sebastian Bach: Fantasia G-moll (1965) 巴哈狂想曲
Hra s kameny (1965) 與石嬉戲
Rakvickarna (1966) 棺材屋
Et Cetera (1966) 其他
Historia Naturae,Suita (1967) 自然史
Zahrada (1968) 庭園
Picknick mit Weissmann (1968) 午後的午餐
Byt (1968) 部屋
Tichy tyden v dome (1969) 屋裡平靜的一周
Kostnice (1970) 納骨堂
Don Sanche (1970) 唐璜
Zvahlav aneb Saticky Slameného Huberta (1971) 荒唐童話
Leonarduv denik (1972) 李奧納多日記
Otrantsky zámek (1977) 奧特蘭多城堡
Zánik domu Usheru (1981) 頹敗之屋
Moznosti dialogu (1982) 對話的可能性
Kyvadlo,jáma a nadeje (1983) 死亡的邀約/深坑、鐘擺和希望
Do pivnice (1983) 地下室的怪物
Neco z Alenky (1988) 愛麗絲
Muzné hry (1988) 男性遊戲
Another Kind of Love (1988) 另一種愛
Tma/Svetlo/Tma (1989) 暗/光/暗
Meat Love (1989) 肉之戀
Flora (1989) 花神
Animated Self-Portraits (1989) 生動的自畫像
Death of Stalinism in Bohemia,The (1990) 波西米亞史達林主義之死
Jídlo (1992) 食物
Faust (1994) 浮士德
Spiklenci slasti (1996) 極樂同盟
Otesánek (2000) 貪吃樹/吃人滴滴仔
夢中見(2010)
歐洲名導短片集Cinema16: European Short Films(2006)
夢魘瘋人院(2005)

獲獎記錄

坎城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9第4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Muzné hry提名
1974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李奧納多日記提名
1965第1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巴哈狂想曲獲獎
1965第1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巴哈狂想曲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90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提及-最佳短片黑暗,光明,黑暗獲獎
1983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短片對話的維度獲獎
1983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文學藝術電影傳播委員會獎-特別提及對話的維度獲獎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96第49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極樂同盟提名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9第44屆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世界藝術電影傑出貢獻獎----獲獎
1990第27屆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浮士德獲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