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雕(海南椰雕)

椰雕(海南椰雕)

椰雕(海南椰雕),海南省海口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唐代即已出現關於海南椰雕的記載,明清時期椰雕被作為珍品進貢朝廷,贏得“天南貢品”之譽。20世紀中葉以來,椰雕技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高。椰雕(海南椰雕)一般經過設計、選材、開料、雕鏤、造胎(銅或錫質等)、鑲嵌、修飾或打磨、上漆或貼金、裝飾(配套)等工序。

2007年7月23日,椰雕(海南椰雕)入選第二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椰雕(海南椰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6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椰雕(海南椰雕)
  • 級別:國家級
  • 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海南省海口市
  • 遺產編號:Ⅶ-60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在海南,無論街市或是鄉村,到處都能望見椰樹傲立的身影。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激發了人們利用椰子的想像力,也留下了傳統椰雕手工藝。
海南椰雕可追溯至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年),《粵東筆記》記載:李德裕謫居崖州時,將椰殼鋸正製成瓢、勺、碗、杯作為吃喝用具。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記載:椰子樹,亦類海……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沙石磨之,去其皺皮,其斑斕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唐代詩人陸龜蒙還留有“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的詩句。可見椰殼消毒避瘴,製成日用品至少有1100多年歷史。
宋代,雕刻後的椰碗、椰杯、椰壺已流行在士大夫的宴席上了。
據明代唐胄纂寫的《正德瓊台志》記載: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謫居儋耳,曾拿椰子殼請當地藝人雕成椰雕帽,謂之“椰子冠”有“自漉疏中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的詩句。可見當時的椰雕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明清兩代,海南椰雕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在清宮大宴乳茶碗的資料中,也發現了有關椰雕的記載。
椰子銀里碗古樸而輕巧,是清代宮廷中為數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飲乳茶時它也是首選的飲具。
清雍正時期,椰殼雕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雕刻的技法已較精湛。至清末時期,用椰雕作為禮品、用品,已較平常了。
據海口市檔案館提供的資料:抗日戰爭前,海南椰雕已暢銷南洋群島和歐洲各國。當時,椰雕生產的藝人有百餘人,年產量高達兩萬多件,其中一萬多件出口外銷。抗戰爆發後,藝人流離,在海南島內也只是慘澹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椰雕才獲得新生。
20世紀70年代,人們創新了椰雕工藝,生產了割棕工藝品。
改革開放後,海南椰雕逐漸進入一段較為輝煌時期。

文化特徵

用椰殼精工製作的椰雕是海南特有的工藝品,因古代官吏常以它進貢朝廷,而得到“天南貢品”之譽。海南椰雕製作技藝精湛、風格古樸、造型優美、地方特色濃厚。
海南椰雕的雕制技藝,有線刻、浮雕、鑲嵌、鏤雕、割棕等。線刻、浮雕較為常見,多在椰器表面表現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內容,漆貼以金彩,越顯古樸素雅,獨具海南鄉土情趣。鏤雕、鑲嵌工藝,多用於較為精緻的、藝術性較高的椰雕器物上,其工藝性、裝飾性、藝術性強烈,這是海南椰雕工藝的較具特色的表現。有原件殼料鏤通雕刻,有分塊件鏤雕,然後鑲嵌。

製作工序

海南椰雕製作要經過選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鑲、刨光、修飾等幾道工序。
椰雕的工藝,首先得從選料開始。要挑選顏色、硬度、厚度都相近的椰子,藝人們靠著經驗和眼力,能透過包裹在外的椰棕判斷出椰殼的形狀、色澤、厚度、硬度等。
接下來,根據椰殼形狀設計要雕刻的作品。如果是雕刻椰妹、猴子之類的,就需要保留外層厚厚的椰棕。這時,割棕就成了關鍵的一個環節。
然後是造模和拼接。造模就是將椰殼在車床上車出想要的形狀。而拼接環節也有講究,就是將椰殼切割成一片一片,隨後黏合在一起。
有時會在拼接前先做一個模,有時就直接拼接,這當中要克服一個拼合產品易熱脹冷縮的問題。
除了原汁原味的青殼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藝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不同的另類之美,比較常見的有鑲錫、鑲銀、貝雕鑲嵌、石膏鑲嵌、檀木嵌鑲、陶瓷拼貼等。
最後一道工序是上油,在椰雕上塗上一層植物油等材料加以保護。一般上油三五年後,再加工一遍,椰雕作品才算基本定型,這樣的作品才算完成。

題材作品

椰雕產品有小巧玲瓏的果盤、飯碗、酒盞、飾盒、椰珠項鍊,還有富麗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檯燈、獎盃,以及各類高檔掛屏、坐屏、屏風等;但主體全都是圓形的。
各種造型的椰雕工藝品栩栩如生,用椰子殼做成的茶具、酒具上面一般都雕有龍的形狀,特別是用帶有椰棕細絲的椰殼雕刻成的農家妹子頭像、椰林中猴子的形象。如《鯉魚吐珠圖》是以中國傳統年畫中表示吉祥如意的構思而創作。又如椰雕《雙龍戲珠球瓶》,由四個不同大小球體組成,底座上托一個小球體,球面以線刻圖案布飾,兩邊以鏤通夔龍含環為耳。小球體上以蓮瓣承托一扁壺形球體為主件,球面上以浮雕龍風布飾其間,兩耳鑲一條鏤雕夔龍紋,夔首朝上,尾卷圓環。壺口沿邊雕刻以回字紋飾,上蓋頂托一浮雕雲龍,兩邊鑲嵌著夔龍戲珠,珠為一鏤通雕花球體,玲瓏剔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就業價值
在椰殼、椰木和椰棕上施刻,成本低廉,可以變廢為寶,體現物盡其用的原則。海南椰雕相關技藝易於普及,較適合作為家庭手工勞動項目進行推廣,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解決社會就業問題。
工藝價值
海南椰雕技藝精湛、色調古樸優美、造型新穎,富有濃厚的海南特色。海南椰雕價值的高低主要由其製作工藝決定,製作工藝越複雜,價值越高,如使用浮雕、圓雕等複雜工藝的椰雕收藏價值較高。
經濟價值
對海南椰雕的創新設計及開發,既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需要,又能滿足旅遊工藝產品的市場需求,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隨之改變,消費市場的減弱甚至消失直接威脅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存,很多傳承人放棄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椰雕技藝也因失去了實際效用而逐步走向衰落。其作為旅遊工藝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資金缺乏,“等訂單”現象嚴重
資金缺乏是中國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困難,海南椰雕同樣如此。海南僅幾家企業和家庭作坊還在少量生產椰雕工藝品。“有訂單就開工,沒訂單就停工”是普遍現象,遺產保護地區的海口富道村椰雕工廠就是“等訂單”的例子,沒有走向市場。政府保護單位一方面在旅遊區設立銷售點,拓展銷售渠道;另一方面收購傳承人的作品,以維持其生產創作熱情。這種靠政府投入來維持的被動保護方式,不是長久之計。
生產規模過小,人才流失嚴重
海南生產椰雕旅遊工藝品的企業較少,個別有影響的企業其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基本上以家庭作坊形式為主,工藝水平相對較低。一方面,由於椰雕企業不景氣,原有從業人員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年輕人難以精心鑽研手藝,投身於椰雕行業的人員較少。同時,由於椰雕技藝採用師父授藝、心傳手授的形式,學藝須拜師、傳男不傳女,生產工藝參數沒有記載。這些問題對於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大考驗,沒有傳承則難求發展。
大眾認同感低,缺乏民眾根基
據市場調察發現,主要有生活裝飾用品、貝雕鑲嵌及透雕作品兩種類型的椰雕旅遊工藝品。前者以平面浮雕、椰棕雕和椰殼配飾等為主,加上麻繩子之類的配件,或者是打磨完成的椰殼碗、勺子等器皿。它們大都缺乏創新,缺乏與時代的聯繫,既沒有生活用具的使用價值,也沒有家居生活的裝飾價值,從而缺乏對大眾的吸引|力;後者手工製作工藝複雜、周期長、價格昂貴,具有較高收藏價值,只有個別技藝傳承人能夠完成,並僅為少數群體消費。這些原因都導致郵雕民眾根基薄弱,使得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興趣不高,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自覺性不強。
產品附加值不高,缺乏特色的設計衍生品
市場上作為旅遊商品流通的海南椰雕存在工藝粗糙、質量低劣、設計品位不高、題材內容雷同等問題。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差異化較大的椰雕旅遊工藝品較少,缺乏有特色的設計衍生品。

傳承人物

吳名駒,男,漢族,1975年9月出生,海南民間藝術大師,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2014年11月,吳名駒入選海南省第三批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椰雕(海南椰雕)”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單位為海口市龍華區。2019年11月,吳名駒入選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

保護措施

傳承人吳名駒一方面通過跟一些高校合作,設立了旅遊工藝品專業雕刻課程;另一方面他著手籌備建設手工椰雕資料庫,通過DV等形式把椰雕的製作工序記錄下來,嘗試編成教材,讓海南椰雕這門技藝世代流傳下去。
2009年11月10日,“海南椰雕”首個培訓班在海南省海口市龍橋富道村開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口市龍華區文化館獲得“椰雕(海南椰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椰雕(海南椰雕)項目保護單位海口市龍華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10月,海南椰雕代表性傳承人吳名駒等製作的十件椰雕作品亮相2018第三屆三亞國際文博會。
2019年3月,海口市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海南椰雕第十八屆冼夫人文化節。
文化交流
1999年,在澳門回歸之際,海南椰雕《椰樹傳說》和《天涯歡歌》作為國禮由海南省政府贈送給澳門政府。
2018年,《椰風海韻》《三月三的讚歌》兩件椰雕作品成為博鰲論壇國禮之一。
榮譽表彰
1978年,海南椰雕《鯉魚吐珠》《椰雕古鼎》參展全國美術工藝品展覽會,獲廣東“四新”優質產品稱號。
1985年,海南椰雕《鯉魚吐珠》《椰雕古鼎》參加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獲廣東“四新”優質產品稱號。
2012年11月,非遺項目椰雕(海南椰雕)在安徽省黃山市參加“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並獲金獎。
2016年1月,海南椰雕《蛙鼓》《盼》作品獲第二屆海南文博會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