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牛

椎牛

椎牛,亦稱“吃牛”,也叫還大牛願,就是苗族祭祀活動中最盛大、最隆重的一項還願儀式。古時候,苗家人患重病或中年無子,認為是牛鬼作祟,需許椎牛大願,病癒或得子後還願。宣恩小茅坡營苗寨還大牛願,始於清乾嘉時期,盛行於清末民初,大約民國二十年(1931年)後直至2003年12月3日前這段時間,一直沒有舉辦這種慶典活動。 則“吃牛節”是苗家最隆重的祭祀古俗,從追溯它的根源可以明白,這個節日與其說是“祭神”,倒不如說是在向“神”挑戰,檢閱人們征服“神”的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椎牛
  • 拼音:chuí niú
  • 釋義:用椎擊殺牛
  • 出處:《說文》
詞語,椎牛介紹,概述,苗家椎牛節掠影,解放後情況,椎牛葬,椎牛節,椎牛祭,

詞語

【詞目】椎牛
【出處】
《說文》:“椎,擊也。”
《史記·張釋之馮唐傳》:“五日一椎牛。”
《後漢書·馮衍傳》:“椎秦始皇博浪之中。”
【示例】《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王翦休士洗沐,日椎牛設饗,親與士卒同飲食。”

椎牛介紹

“椎牛”,發端於父系社會初期。它以崇苗祖祭苗魂為主要目的。請的先師是苗巫。以群體“獨樂”(跳鼓)為娛神手段。按習俗,主家必邀請一群漂亮的苗女,舅輩親一方必請一批英俊的苗男,匯聚鼓場,歌舞娛神,並重演當年群婚習俗。“男女各有贈饋,甚至乘夜偕赴林間,為桑中濮上之行亦不較”。
苗語叫‘家聶虎鍔’譯成漢語意為吃牛合歡古樸的傳統宗教習俗。古時苗家為了消災滅病,生活安康,家道興旺,才祈求神靈保佑,許下椎牛心愿。許願有許一年、二年、三年的,但許願後就要按照年限進行,不能失信。一般小戶人家是用一頭大水牛,大戶人家除用一頭大水牛外,還要二頭黃牛和二頭肥豬。古時椎牛一般為期三天第一天上客,第二天椎牛,第三天散客。

概述

一塊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頭水牯環繞突奔,一群握著梭鏢的殺手迅猛地向那水牯刺去。祭牛倒地,屬於同舅輩叔伯親便瓜分牛肉,數百鄉民跳鼓對歌通宵達旦。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語叫“弄業”(即吃牛或“吃牯髒”)。雍正七年“改土歸流”之前,祭祀長達十四個晝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餘堂,“剽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請他們回到苗寨與子孫團聚,禳災賜福。所祀主神為盤瓠。 按儀式程式先後有:敬雷神、祭蚩尤,祭主家祖先;敬大舅爺、二舅爺茶酒;殺雞祭天;獻九杯酒九碗肉給瑪媾;跳鼓;敬神農;敬盤瓠;求財等節目。 苗族有“奶夔瑪媾”(漢語為“神母狗父”)的古老傳說。瑪媾並非史書《述異志》所描繪的“五彩斑斕的狗”,而是以狗為圖騰的父系氏族的酋長。他與奶夔生下七個兒子。這些兒子長大了要找自己的生父,水牛告以實情,說是生父瑪媾,不管自己的孩子。兒子們憎恨父親,殺父逃遁。母親奶夔氣憤地追殺兒子,要拿他們七條命抵父親一條命。同時,請來孩子的舅父舅母臨場作證,在舅父舅母苦勸之下,才同意以七頭牛代替七個兒子贖罪。於是,一場隆重的“椎牛祭”便由此產生。椎牛場上豎起七束白吊,由寨民扮演大舅爺、二舅爺,由母族青年子侄接矛輪椎。至今花垣、瀘溪縣境內尚留有“盤瓠廟”、“辛女廟”等遺址。
椎牛椎牛
苗家人許願後,一旦願實現,就擇黃道吉日,準備水牯牛、黃牯牛和豬各一頭,公雞一隻,然後請苗老司還大牛願,即椎牛會。椎牛的會場設在一個寬敞的院壩內,院壩門前設神台、擺法案,法案前豎兩根“將軍柱”,將軍柱上刻有十八個菱形和三十三道環形圖案,表示下十八重地獄,上三十三重青天。將軍柱上各套一個大篾環,將水牯牛和黃牯牛套在一根將軍柱上,把牛角和鼻子捆在篾環上。“巴得”(苗語,即苗老司)手執竹筒和鈴鐺,邊敲邊念,這叫做法事。身著號衣的四個大花臉槍手各立一固定位置,右手執梭鏢,隨著巴得法事進程,交替刺殺水牯牛,任其吼叫狂奔,繞將軍柱數轉後,待巴得法事做完,四槍手大力刺殺,將水牯牛刺死。這時,屋裡出來一幫人搶牛,四槍手將牛往外拉,這一幫人將牛往裡拉,拉扯一陣後,四槍手終於敗陣。然後由槍手將黃牯牛錘擊而死,把豬殺死用以待客,公雞歸巴得所有。隨後由巴得再做送牛上天的法事,以祭祀阿普蚩尤尊神。
還大牛願前後要進行十天,前七天由巴得做法事,第八天舉行椎牛儀式,從此進入了大型的椎牛慶典活動。慶典活動首先舉行攔門對歌。一苗族歌手站在大門口,等待來參加椎牛會的親朋好友中的歌手對歌,如果遇到唱歌高手,往往要對唱老半天。歌對完後,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鄉親蜂擁到椎牛會現場參加各種活動。但見場內擺八仙桌數張,上置煮熟的豬肉、牛肉、燒湯等飲食。另懸大鑼和大鼓各一面,化裝成猴兒的舞者,鳴鑼擊鼓,跳躍其間,名曰猴兒鼓舞。能歌善舞的親朋好友,也雀躍參加。他們一邊吃肉喝酒,一邊踩著鼓點,擺動雙手,有節奏地盡情歌舞,場面壯觀,氣氛濃烈,規模宏大。其間,還要表演上刀梯、踩鏵口等民間驚險節目。在方興未艾的吃、喝、唱、舞中,宏大的椎牛盛會就結束了。
還大牛願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一般人家是辦不到的。宣恩苗寨小茅坡營自1931年馮達遠得子還大牛願後,由於種種原因,70多年來一直沒有舉辦這種盛大的慶典活動。直至2003年12月3日,值建州20周年之際,才舉辦傳統的慶典活動——椎牛,再現了苗族人民堅強、勇敢、團結、拼搏的民族精神。

苗家椎牛節掠影

(圖)椎牛(圖)椎牛
(圖)椎牛(圖)椎牛

解放後情況

解放後苗族人民一般不進行椎牛活動,主要為保護耕牛,但為了保持民族習俗,往往當地人民政府統一安排椎牛活動,一年一次或二年、三年一次,場面則更熱烈,聲勢也更加浩大,常常吸引許多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

椎牛葬

傳說古時候,苗族領袖蚩尤戰敗,被軒轅黃帝殺死後,由大將夸佛率領苗人向南轉移。苗人且戰且走,戰鬥中夸佛又中箭犧牲,人們忍痛把蚩尤和夸佛埋葬。埋葬時人們吹起號角,敲起戰鼓,以驅趕虎豹豺狼,讓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誰知夸佛的戰馬聽到鼓角震天,以為又要出征,掙斷了韁繩跑來,見主人已死,便長嘶數聲,流著眼淚臥在地上,不飲不食,幾天后便死去。人此後苗族有人死之後。家人便椎牛代馬殉葬,既表示托牛將主人的靈魂引到祖先哪裡去團聚,又表示送頭牛給死者在陰間使用。
苗族人有的到今天還遵從這一風俗。

椎牛節

在12月29日,湖北省惟一的苗族聚居村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高羅鄉小茅坡營村的470多名村民,聚集在該村的苗家院落,舉行苗族的盛大節日――椎牛節。椎牛節是苗族祭祀活動中最盛大、最隆重的一項還願儀式,整個活動始於清乾嘉時期,盛行於清末民初,集苗家舞蹈、歌曲、鼓樂演奏之大成,是苗家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歡慶盛會。

椎牛祭

一塊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頭水牯環繞突奔,一群握著梭鏢的殺手迅猛地向那水牯刺去。祭牛倒地,屬於同舅輩叔伯親便瓜分牛肉,數百鄉民跳鼓對歌通宵達旦。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語叫“弄業”(即吃牛或“吃牯髒”)。雍正七年“改土歸流”之前,祭祀長達十四個晝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餘堂,“剽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請他們回到苗寨與子孫團聚,禳災賜福。所祀主神為盤瓠。
按儀式程式先後有:敬雷神、祭蚩尤,祭主家祖先;敬大舅爺、二舅爺茶酒;殺雞祭天;獻九杯酒九碗肉給瑪媾;跳鼓;敬神農;敬盤瓠;求財等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