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賢橋

棲賢橋

我國古代橋樑工藝珍貴的遺產之一,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全長20.45米,寬4.1米,高11米,跨徑10米。兩岸是陡崖峭壁。從宋朝以後,多有詩人題詠制銘,棲賢橋位於江西廬山南側五老峰下、玉淵潭南,距九江約40公里,離廬山牯嶺街約10公里的棲賢谷懸崖上。因澗水從五老峰湍急而下,聲如雷霆,蘇東坡題詩將此處比喻為瞿塘三峽,故又稱作“三峽橋”;又因橋側建有觀音廟,亦稱“觀音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棲賢橋
  • 建立時間: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
  • :20.45米
  • :4.1米
  • :11米
  • 跨徑:10米
簡介,建築特點,地理位置,建築形式特點,旅遊特色,歷史沿革與詩詞,

簡介

棲賢橋及附近風景區
我國古代橋樑工藝珍貴的遺產之一“棲賢橋”,從宋朝以後,多有詩人題詠制銘,著名的有蘇軾蘇轍黃山谷楊萬里朱熹歐陽玄、屈大均等。蘇東坡的《棲賢橋詩》是“空濛煙雨間,項洞金石奏。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這首詩的前兩句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棲賢橋的環境氛圍、自然音響;後兩句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橋的結構形狀,是一首有畫面、有聲響、有色彩,膾炙人口的詠橋詩。

建築特點

地理位置

棲賢橋位於江西廬山南側五老峰下、玉淵潭南,距九江約40公里,離廬山牯嶺街約10公里的棲賢谷懸崖上。因澗水從五老峰湍急而下,聲如雷霆,蘇東坡題詩將此處比喻為瞿塘三峽,故又稱作“三峽橋”;又因橋側建有觀音廟,亦稱“觀音橋”。這座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全長20.45米,寬4.1米,高11米,跨徑10米。兩岸是陡崖峭壁。
棲賢橋橫跨於百尺大壑之上,橋基立於東西懸崖上,下為一深潭,稱“金井”。由橋上向下俯視澗底,使人驚心動魄,有“足掉不自持,魂驚詎堪說”(朱熹詩)之感。憑橋欄遠眺澗水,就會使人想起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廬山香爐峰觀瀑布時留下的名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建築形式特點

”橋台用花崗石砌於天然岩基上,拱圈為圓弧形,厚約1米,用7排長方形條石作縱向分排砌築,每排用條石15塊,每塊石重約1200公斤,共用石條105塊,首尾設子母榫相銜接,不用灰漿。單排成拱,拼連嚴密,再在拱背澆鐵。橋基部有一平台,拱圈上刻有“維皇大宋大中祥符七年歲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橋”等字樣。拱圈兩側牆上砌有石欄,橋面鋪石板,兩端各砌有石階四級。全橋堅固、壯觀、雄奇,歷千年風雨侵蝕,巍然屹立,現仍能通行汽車。

旅遊特色

棲賢橋周圍的環境十分優美,景觀處處,有典有詩。在其北一里處便是棲賢寺,從宋人陳舜俞《棲賢寺》詩中就可見一斑,詩云:“辟蛇行者應開寺,拭眼高僧尚有墳。龍帶雨歸三峽水,鳥銜花出五峰雲。”這首詩,靜謐中有靈動,把水光山色做了傳神的描繪,而這裡所說的三峽水就流過了“棲賢橋”。另一首《棲賢寺》的詩,為南宋王十朋所作,詩云:“瀑水聲中夜不眠,星河影動半秋天。誰雲灩澦瞿塘遠,只在揚瀾左蠡邊。獅子吼成方外法,石人叄得定中禪。住山五老知今古,借問曾棲幾個賢?”詩人的感受是瞿塘峽就在近處,那獅吼般的瀑聲使人夜不能眠。從這裡使人知道棲賢橋是建在險要之處。

歷史沿革與詩詞

棲賢橋工程艱巨,規模宏偉,結構精緻堅固,至今近千年,仍完好無損,古人驚嘆其為“神施鬼設”、“巧奪天工”,可以說是“南國橋樑建築上的一顆明珠”。在橋的上游不遠處,有方整如棺的巨石橫亘澗上,谷稱“棺材石”,上刻有“回溺”、“水哉”等字。傳說是建橋時用以緩衝上游湍急的水流而設的。橋下之溪系漢陽、五老峰間九十九條小溪匯集而成。坡陡流急,水激澗中大石聲若滾雷。據傳,自玉淵以下,共有24個潭,潭水迂迴曲折流向三峽橋,形成雄偉的奇觀。宋代詩人歐陽玄有詩讚曰:“百尺懸潭萬道山,一虹橫枕翠微間;半天雲錦開青峽,幾地轟雷撼玉關。”這首詩使你仿佛聽到了滿山的流泉、飛瀑震天的響聲。同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清代詩人屈大均的《雨過三峽橋上作》,且更細緻,更有聲響和色彩。
其一曰:“二十四潭爭一橋,驚泉噴薄幾時消?一山瀑布歸三峽,小小天風作海潮。”
其二曰:“一片鄱湖九水通,茫茫吳楚有無中;雲間忽見廬山影,半壁芙蓉掛白虹。”
這兩首寫橋景的詩,各有重點。前一首使你聽到的是如海潮般的聲響,是聽覺的感受;後一首使你看到的是天空中有霧時出現的呈淡白色的虹,是視覺上的圖畫。全詩把橋與周圍環境、自然現象,色彩聲響,如同是立體電影般展現出來。
詠棲賢橋詩,意境豐富,繪聲繪色,如臨其景,使人感受著山靈水秀的神氣,洋溢著大自然的醇芳,散發著美學的幽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